清代刑部尚书高景像
相传,高景年少时家境贫寒,父亲卖豆腐为生,他年少聪颖,有异于常人,在家人和乡邻眼中,是可塑之才,所以全家人勒紧裤腰带,把他送到村塾就读。高景不负众望,踏实刻苦,深受先生赏识,为促使他成才,先生每晚单独辅导,课后还要把他亲自送到门外。连续几天,先生发现了异常:走在漆黑的夜里,高景双肩之上各有一簇不大的火光,夺人二目。先生更加坚定地认为,高景大有来头,将来前途不可限量,所以课徒更加严谨。一天深夜,先生送高景出门,竟没有发现他肩头的两簇火光。第二天,他把高景叫到跟前问:“这几天,干了什么逾理的事?”高景明眸转动,沉思片刻说:没干什么逾理的事,只是前天帮别人写了一封休书。先生说,你把内容写错了,拿回来我帮你改正。高景找到事主,说明来意,要回休书交给先生。不料先生接过休书三把两把扯烂扔在地上说:君子成人之美,断不可做破坏别人婚姻的事。高景恍然大悟,当晚夜行两簇火光重现,先生看在眼里,喜在心中。高景墨迹
先生真教,学生真学,暑去寒来,一年有余,高景学习进步很快。一天半夜,熟睡中的先生梦到一位白胡子老者,手拄拐杖,走到自己跟前,连连叫苦。先生细问缘故,老者自称是当庄土地,因为昨天高景到村东土地庙玩耍,在粉壁墙上信笔写道:土地公土地公,我差你去辽东,一去推黄土,回来捎大葱。“高景他是上天星宿下界,他的话我不敢不听,可是真要照办,我的老命就完了,请先生管管他,救救我。”老者说。先生醒来觉得蹊跷,一问高景果然有这件事,先生严厉训斥命他把字涂去。高景来到土地庙,看着自己的笔迹心中暗笑,略加思索,在旁边又写了一行:土地土地我差你不去。这一风波总算过去。后来,高景平步青云,做到了尚书,位极人臣。入朝为官成为高景传说故事的分水岭,不知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开始“恶搞”高景。相传,有一年皇帝选秀,选中了安州一位姑娘。因为姑娘和高景有同乡之谊,便差人带重礼求见高景,请他助一臂之力。高景见了来人,心想:我们小小的家乡,如果再出一位娘娘,哪里还显得出我来。略加思索,说:“我最了解万岁的脾气,等姑娘见到圣驾,撩起罗裙,面含微笑然后施礼,就选中了。”第二天,安州姑娘见了圣驾,撩起罗裙,面带微笑,还没施礼,就被皇上断喝一声:好贱人,拉出去斩。姑娘回头再看高景,只见他面带冷笑。直到这时,安州姑娘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漏出了三寸金莲失了礼,她冲高景骂道:绝嗣后辈的高尚书。有人说高尚书做了缺德事,安州本应出娘娘,他违背了天意;也有人说,娘娘金口玉言,高尚书“受了皇封”,果然绝嗣了。后来,高尚书主持抢修堤防,眼看洪水就要冲破河堤,他跪在河神庙前祈祷:如果保住河堤,弟子重修九十九间庙宇。说来也怪,眼见洪峰退却,事后高景将此事奏报朝廷,朝廷发下国币帑银,命高景建造河神庙,没想到他中饱私囊,把九十九间房改成九十九根椽子……随着时间推移,现实变成历史,历史变成传说,传说变成老百姓“公认”的历史,这几乎是一个规律。不知谁是高景故事的始作俑者,颠倒了黑白,但事实终归是事实。“仁者爱人”,高景不仅对家乡父老一往情深,对士绅、子民也怀有仁爱之心。清乾隆八年《新安志》关于高景的记载
高景在刑部较久,熟悉刑名,判狱精明,以宽大为本。顺治十八年(年)江南巡抚朱国治指苏南在籍文武士绅举人监生等一万三千多人因‘抗粮’,全部斥革,其中被捕者三千人,最初决定全部提至京师审结,高景和同僚一起力争,使这些人得以在当地结案。当时朝廷下令凡犯罪官员出钱修造城池,可免罪复官,过去犯罪官员皆纷纷钻营,高景不同意这种做法,结果反被人陷害,罢官而归。“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北宋张载对知识分子的寄望,高景更侧重于第二句,关怀黎民百姓的命运,把理念付诸实践。高景坚守道德理想,追求独立人格,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他的理想始终没有背弃脚下的泥土和心中的秉性。——End——往期文章
近代巨商董氏三兄弟新安平益大杠房新安城琐忆板话新安硝民东关冰窖新安胡同的叫卖声新安商业在北京东大街的商业字号安新城关方言辨正新安文庙及其附属建筑魁星阁新安城寺庙概述东关水闸三、四十年代新安陆路运输帆樯云集六堤船客货聚逸蕞尔关——新安镇东关码头以白洋淀为中心的津保内河航运概述漫话新安古城墙解放新安城新安水淀的变迁水城新安淀边市镇注:本文选自安新县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所编安新县文史资料(第七辑)《寻找记忆中的新安城》。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