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旧潮州府辖区的半山客1、地理环境 潮汕地区约有余平方公里,约为中国的1/,广东省的1/18,但它是一个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社会文化区域。潮汕山川秀美,民风独特,以潮汕平原为中心的“潮汕民系”(福老民系)和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广府民系”,以及粤东山区为中心的“客家民系”共同组成广东的三大民系。三大民系文化又构成广义的岭南文化(狭义的岭南文化指广府文化)。 潮汕地区北、东、西三面环山,潮汕的山区大致可分为五部分。即凤凰山区、大北山区(莲花山脉)、南阳山—大南山区、释迦岽山区和闽粤边境山区。此外还有小北山和桑浦山两片丘陵。潮汕平原中开,地势自北、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广义的山地(包括山地和丘陵)约占土地总面积的一半。揭西、普宁、潮安、饶平等县市山区面积较大,在广东50个山区县之列。平原的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40%。由于平原的比例较高,所以人们通常把潮汕称为潮汕平原。此外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带多为低丘和台地(岗地),属半山区。台地的特点是顶部齐平.波状起伏,海拔十至几十米不等。榕江平原北部和惠来沿海有连片的台地分布。 潮汕的山地丘陵是两广丘陵的一部分,山区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一半。其中海拔米以上的占总面积约20%,主要是海拔-米的低山。有24座山峰海拔超过米,主要分布在潮汕北部与大埔、丰顺、五华等县接壤的边境附近。由于平原的海拔很低,与山地的相对高差较大,山地显得高峻。丘陵分布于山地的边缘,也突起于平原之上,因而人们习惯把丘陵也称为“山”。以海拔-米的高丘为主,小于米的低丘分布较分散。由于受地质构造的影响,潮汕的山势多呈北东和北西走向,并影响河流的流向。2、人文环境 从人文的角度看,平原周围的山区曾经是畲族的家园,后来他们大部分汉化或外迁,只有凤凰山区才保留其居住地。“半山”则是一个地理概念,在丰顺县的南部、揭东区的西北部、揭西县大部分及陆河县等,相连百多公里的狭长地带—山区、半山区。居住的人群,从语言上讲是客家话,但或多或少又掺入潮州话;从风俗习惯看,既源于客家却又具有潮州人某些特点,居于客潮两大系的客属分支,称“半山客”。3、潮汕的“半山客会馆” 客家人多数居住在山区,有“逢山必有客”的说话。由于居住环境差,只有团结互助才能克服困难,群体意识较强,故客属华侨较早成立会馆,在南洋最早成立方言会馆是年建立的槟城嘉应会馆。后来各地陆续成立客属会馆。年初泰国合艾半山客同乡会成立。年将合艾半山客会馆更名为泰国半山客会馆。4、客家话之间的互通性 客家方言内部有相似的一面,也有差异巨大的地方。包括梅县话、惠阳话、四县话等在内的75%(以使用人口计)的客家话可以共通。这75%的客家话也称为主流客家话,包括:广东梅州各县(除丰顺县汤南镇外)惠州各县(除惠城和东江沿江部分地区)河源各县(除东江沿江部分地区外)揭阳揭西县潮州饶平县汕尾陆河县粤北部分客家地区(韶关新丰等县)江西赣州南部各县(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寻乌)四川、重庆的大多数客家话湖南浏阳东乡山区乡镇(主要分布于张坊、大围山)福建龙岩客家地区南部各县(永定、上杭、武平,以及连城南部,长汀南部)广东珠三角、粤西;广西;海南的大多数客家话港澳客家话大多数台湾客家话绝大多数东南亚客家。 而海陆丰等地方的鹤老话,潮汕地区的潮汕话,与客家话是没有互通性的。 二、旧惠州府辖区的海陆客1、汕尾环境与潮汕核心区不同 汕尾海陆丰地区,现在也被认为是大潮汕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汕尾人与其他地区的潮汕人,是有很大不同的。在海陆丰,沿海一带的潮汕文化与内陆一带的客家文化,既独立发展,又互相倚重,既共生共荣,又各有天地,或许是因为历史上长期归属客家人占大多数的惠州府管辖的缘故,只有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才归汕头管辖,而且又身处在客家人的包围圈之中,汕尾一面临海,其他在惠州,河源,梅州,揭阳中间,惠、河、梅都是客家地区,另与之接壤的揭阳部分,也大都是半客家地区,如揭西、普宁,只有惠来这么一个小缺口与潮汕潮语文化地区相连,而本地北部山区,也有陆河等大量的客家人聚集地。因此,尽管海陆丰被并入了潮汕地区,但由于地缘的关系,不少礼仪习俗与潮汕其他地区是大不相同,海陆丰的福老民系一般自称为“鹤老人”(取谐音),以示与潮汕核心区的不同。这一切,造成了汕尾人对潮汕并不是怎么的认同,与潮汕其他地区的关系,也一直是若既若离。 一段时期以来,汕尾人对于自己是否属于潮汕地区,也是很迷惑的。因为如从语言、风俗和历史上来讲,他们大都可归作潮汕人。但却又因长时期远离潮汕的大本营,所以语言,风俗上又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对潮汕又缺乏认同感,并不怎么认同自己是属“潮汕地区”的一分子。另外,再加上其他各地的潮汕人,对是否把汕尾包括进大潮汕地区,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可以这么说,历来汕尾与其他潮汕地区的联系,并没有其他各潮汕地区间联系那么密切,相反它与惠州的联系却反而更要强烈些。 汕尾的方言是很杂的,基本上海丰县、陆丰市的城区等,大部分地区通行的是变了形的“潮汕话”,当地称鹤老话(这也许是因为海陆丰人基本上都是从福建直接渡海而来,而非从潮汕析出的缘故,海陆丰人和潮汕人来粤时间也有别)。而陆河县,海丰县与陆丰市的北部少部分地区,则有不小的部分讲的是变了形的“客家话”。还有少量讲白话的集中于汕尾港和马宫港,使用人口多数为深水渔民。其他还有“占米话”、“畲语”等。其中,“占米话”(又称军话)是一种含有官话成份但深受客家话、鹤老话影响的混合型方言,有陆丰市西南镇青塘村、大安镇坎石潭和海丰县平东镇龙吟塘3个方言岛,使用人口约人。汕尾绝大部分人是汉族,占总人口的99.9%以上。不过,却也有一个世居此地,而人口极少的少数民族——畲族,他们聚居在海丰县鹅埠镇上北管理区红罗村,“畲语”是聚居住在海丰县鹅埠镇红罗村的畲族居民所操的本民族语言,使用人口约几百人。2、汕尾客家与福老相互影响很大 汕尾人的语言,无论是潮汕话,还是客家话,彼此都早已深深地受到了对方的影响,而形式发生了大变。例如:相对于潮汕其他的地方,汕尾人讲的“潮汕话”因受客家人的影响,相对于其他地区的潮汕人讲的“潮汕话”,是偏软的;而汕尾人讲的“客家话”,则因受“潮汕话”的影响,相对于兴梅县的客家话,是偏“硬”的。这里讲的软硬,是指语气方面的。 事实上,汕尾人是都具有一种既有异于潮汕,又与客家不一样性格的独特人群!他们的性格,是兼具了潮汕与客家两种性格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溶合而成的。这种性格既具有潮汕人团结,讲义气,强悍的性格,又具有客家人那种乐观向上,自强不息,勇敢坚韧的品格。他们是这两种不同民系深深溶合在一起后而形成的。这中间,早已很难分清,哪些是属潮汕人的性格,哪种是属客家人的性格了。他们的为人,处世,对事对人的态度方式,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方面,无不深深地体现着独特于汕尾以外的人的地方,全都带上了深深的“汕尾”烙印!3、汕尾海陆丰的“半山客”客家擂茶 只要是汕尾人,无论他讲的是潮汕话,还是客家话,在这方面,都是高度一致的,他们中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东西,就是饮食等风俗习惯,也是日益趋于一致的。那就是客家擂茶的风行。4、海陆丰的“半山客”嫁娶 海陆丰介于潮汕及客家地区之间,俗称“半山客”。由于地缘的关系,不少礼仪习俗与潮汕不大不同。最奇特的是,海陆丰人的婚事办得像丧事一般。 海陆生女儿出嫁,同村姐妹都来作伴,唱了三夜哭嫁歌。临嫁前夕,母亲嫂子等女眷也加入哭嫁的行列。上花轿(上车)时,一家人哭哭啼啼,嚎啕如送丧。而新娘的打扮,却是一身白衣白裙。手持雨伞,俨若孝妇样子。 海陆丰人嫁女,要一班兄弟姐妹伴嫁,“掼油舅”、“布袋舅”、“伴姨”之类一大群。“掼油舅”要嫡亲弟弟,没有亲弟,退而求堂弟。中午宴席,“掼油舅”要坐上位。晚上静悄悄,不闹洞房。从民众心理来看,海陆丰人认为,嫁个走仔死个女,只求她一心相夫教子,不走回头路。 海陆丰人办丧事像办喜庆般的歌唱,吹吹打打放鞭炮。只不过,新娘进门所放的鞭是成串的;送葬上山,一路上所放的鞭炮是拆开的,一粒粒地放。还有唱曲做戏,大家看得美滋滋。全村的人也毫不避忌,男女老少,都来大吃大喝几天。有人当年是将它当成恶俗来批判的,所以在诗中写道:“无道理,死了一个人,吃饱通乡里。”风俗是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海陆丰人把丧事当喜事办,是基于死后灵魂升天,免去尘世劫难的心态。奔丧热热闹闹,可减少丧家失去亲人的悲痛。从这一点来看,婚丧错位的现象便可理解了。但这是汉人的观点,有人认为海陆丰人办丧事喜事完全是古代越人的习俗。
具体县域半山客文化介绍——饶平半山客 而事实上饶平客家人则有更多的古越人语言与文化留存,古越人后来在闽为“畲”,在粤为“俚”,两者在潮惠融合成“徭僮”。而自许久以来,客家人的先民是谁?其中主要的是有中原说和古越人说二种,并长期形成学者的各说各话现象。虽然现代医学血液检查证明闽、客都是古越人血统,但因为从来都没有古代相关文献证据的出现,所以客家人认为闽人是越人,自己是中原人。 一般而言,对“半山客”概念认同感受最强烈的就是饶平半山客。丰顺县南部的客家人,没有很明确的半山客认同感,丰顺半山客一般多认同“半山鹤”,强调鹤(学)音,也许可以理解为一种半福老(潮州)认同。普宁、海丰、陆丰、陆河当地历史上不存在“半山客”概念,故当地主张潮汕客家不能统称为半山客。
饶平客家土楼古今对比(饶平县饶洋镇石井介祉楼)饶平县饶洋镇石井八角井古今对比半山客的口音分片 半山客的分布区域包括:饶平县、丰顺县、揭西县、揭东区、普宁市、惠来县、潮安区、潮阳区、潮南区、海丰县、陆丰市、陆河县,不包括相邻的惠州惠东县、大埔县。因为惠东县、大埔县当地客家文化整体受福老文化影响较小,没有形成具备半山客专有特色的语言文化和认同感。1、饶平半山客腔包括潮州市饶平县北部上饶镇、饶洋镇、新丰镇、建饶镇、东山镇、新圩镇渔村。福建漳州市诏安县秀篆镇、霞葛镇、官陂镇和平和县九峰镇。以及梅州市大埔县枫朗镇等,处于两省三市四县交界地带,全部操行“半山客”。2、海陆客腔 是潮汕地区分布地域最广的半山客腔,除海陆丰地区外,在普宁、惠来等地的半山客腔也属海陆客腔。惠东县境内虽然也有福老民系,但该县客家受福老文化影响较少,一般认为惠东县客家不属半山客。3、河婆客腔主要分布在揭西县客家话乡镇。4、丰顺半山客腔 主要分布在丰顺与揭阳交界一带汤南、汤坑、留隍、黄金、潭江等几个乡镇。备注:丰顺县、大埔县旧属潮州府,但大埔及丰顺东北部客家话一般认为不属半山客类型半山客与台湾客家 台湾客家祖籍主要是广东粤东地区,祖籍福建旧汀州府、漳州府的比较少。 粤东地区客家由半山客、二州客、东江客等组成。半山客指潮汕客家。二州客包含程乡小片(梅江区、梅县、蕉岭、平远)、大埔客(大埔、潭江)、兴宁小片(兴宁)、紫五小片(又称长乐客,紫金、五华)、新惠小片(惠阳、惠东、宝安、龙岗及河源市部分地区)。半山客类中的海陆客与二州客又合称为客家方言粤台大片;二州客中的程乡小片、兴宁小片、紫五小片又合称为嘉应客。东江客是指受广东白话(粤语)影响较大的东江流域本地口音,包含粤中片(东源、龙川、河源、博罗等,多散居,少聚居)、惠州片(惠城区)。 台湾地区客家由四县客腔、海陆客腔、大埔客腔为主,还包括诏安客腔、饶平客腔、永定客腔等,台湾客家使用这几种客腔的人数比较多,使用其它地方客腔的大多为年后迁入,为数不多,一般认为不列入台湾客家研究内容。台湾的四县客腔,从祖籍地来说,主要祖籍大陆的蕉岭县,属粤台大片嘉应客程乡小片,但事实上口音相近者都被归纳入四县客腔,如祖籍梅县、兴宁、五华等地者,这种口音类型在大陆一般命名嘉应客。台湾的海陆客腔,从祖籍地来说,主要在大陆的海陆丰、普宁等,属粤台大片半山客类(属旧惠州府辖区的客腔类型),另外台湾也存在受广东白话(粤语)影响较大的东江客腔,但通常直接与海陆客合并研究(即惠州客)。 台湾的半山客,一般仅指饶平客腔。因为海陆客腔被认为属惠州客,不归潮汕客家,祖籍普宁等地的客家人可能由于口音与海陆客腔趋同,也没有单独划出。但大陆潮汕地区(普宁、饶平、丰顺、大埔、海丰、陆丰、陆河)是台湾客家主要祖籍地,是无可置疑的。潮汕地区客家人分布状况潮汕地区主要包括潮州、汕头、揭阳三市,这里除了澄海无客之外,大部分地区分布着客家人,在这里有纯客区和潮客区两部分组成。下面就各市分布情况进行介绍。一、潮州市客家方言的地理分布状况潮州市“半山客”主要分布在潮安区的归湖、赤凤、古巷、登塘、凤南五个镇和饶平县的饶洋、上饶、新丰、建饶、东山五个镇。1.潮安区客家方言地理分布状况(1)赤凤镇赤凤镇讲客家话的村民分布于深山僻野处,主要有赤凤西部的大松村、小松水村和大庵村以及赤凤东部的黄山坑、安溪、水口、碑子坑(田螺湖的自然村之一)、四望坪等村。其中大庵村的幸氏宗亲是清康熙年间(约于年前后)由广东兴宁水口小河背(迁居时是黄兴寨)迫于生活迁去的。这支宗亲是属于郎酆公长孙成凤公的后裔。据其族谱载:“明嘉靖年间(—年),大埔湖寮蓝氏迁此创村。”原名峙溪内村,年前后改名安溪。四望坪村的祖先是梅县雁洋何氏在清嘉庆年间(—年)至此创村的。清顺治年间(—年),兴宁县黄氏来此创村,后来江、李、彭等姓氏到此定居,原名与毗邻村松水同称盛水,后因村落小,故称小松水,简称小松。从这些迁徙路线可以看出原先赤凤客家村落广泛分布的情况属实。这些讲客家方言的村民,在与赤凤其他民众交流中也学会了潮汕话,基本上会闽、客两种方言。严格上说,现在赤凤镇讲客家话的村庄只有大庵村,有多人。其他原先母语为客家话的村庄现今已经逐渐被周边潮汕话所同化,松水村、水口村老一辈会讲客家话,其他村庄几乎已经找不到客家话的影子,环绕村子的群山依稀能让人感觉到有客家先民迁徙的痕迹存在。赤凤镇有1.3万人,其中会讲客家话的估计在十分之一左右。(2)登塘镇其辖下原田东乡所管辖区域包括九个行政村:新西坑、横洋、田东、黄淡(潭)、四田、大葫芦、小葫芦、栖凤、五全。原田东所辖的九村再加上东寮村,这10个行政村基本上都会说闽、客两种方言,但原以客家话为母语,属于闽、客双语区。(3)凤凰镇和归湖镇凤凰镇和归湖镇绝大部分村落是讲潮汕话。凤凰镇的椿堀村是客家村落,位于凤凰镇北部,与大埔县交界,年,尤氏从西春乡石山埔村迁入,后有钟氏从大埔县桃源、张氏从大埔桃花迁至此。归湖镇的岭脚村、碗窑村、山犁村为畲族人所居住。他们主要操类似于客家话的畲族语言(该语言能与客家话交流,但又有差异,我们暂且把它归为客家话)以及潮汕话。(4)古巷镇古巷镇的高美村原来是讲客家方言的,在古巷镇中形成了方言孤岛。现在只有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会听但不会讲客家话,年轻一辈的既不会讲也不会听客家话。村民说他们原先都是客家人。多年前从梅县迁徙至此,后因日本侵占而“散乡”,直到日本人逃跑后村民才重新回来居住的。2.饶平县客家方言地理分布状况广东饶平的客家人共有二十余万人,约占全县人口的百分22%,主要分布在饶平县北部山区的饶洋镇、上饶镇、新丰镇、九村镇、建饶镇和中部山区的东山镇、新圩镇渔村地区。其中,饶洋、上饶、建饶三镇为纯客区,居民基本上不会讲潮汕话。新丰镇区是闽、客两种方言的杂烩之地,属闽、客双语区。新丰镇除了溁西村、溁东村和扬康村讲潮汕话(三个村大部分客家话潮汕话双语通晓,日常家里交流用潮汕话)外,其余全部讲客家话。东山镇的东山村管辖着七个自然村,处于其中的河东村和河西村是客语区,现在也能说闽、客两种语言,但以客家话为母语。其中坡下村大约一百多年前从三饶搬迁至此。现在也能说两种方言,但以潮汕话为母语,风俗也与潮汕风俗无多大出入。饶平县新丰镇九村的陂墩村居民现在使用客家方言。该村只有人左右,据该村老人讲,他们是在明朝时期从饶平黄冈迁移至九村定居的,以前讲潮汕话,已在此居住了几百年。由于周围的村落全是讲客家话,加之该村人口少,在相互的交流之中不断受讲客家话居民的影响,原先陂墩村民所讲的潮汕话也逐渐被客家话所取代。
二、汕头市客家方言地理分布状况1.潮阳区客家方言地理分布状况潮阳区客家人分布在金灶镇和谷饶镇部分村落以及西胪的青山、关埠的巷底。金灶镇位于小北山北麓,北临榕江。该镇有63个自然村,其中有13个自然村是闽、客双语区。这13个自然村的母语都是客家方言,但是,现在外美村和高斗村却是以潮汕方言为村里沟通的主要工具。谷饶镇位于汕头市潮阳区西北部,小北山南麓。谷饶的客家人主要分布于镇域北部的小北山脚下。原先讲客家话的村庄包括内寮、石壁、桐岭、新寮、石光、木丹坑、水吼、案前、径脚村等,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周围的语言的影响,已有部分村庄所讲方言逐渐被潮汕话所代替。目前以客家话为母语的村庄只剩下内寮、石壁、新寮、水吼,这些村的村民都会讲潮汕话,属于闽、客双方言区。2.潮南区客家方言村落分布状况潮南区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两英镇、雷岭镇、红场镇。两英镇分布的客家人口有八万左右,是潮南客家分布最多的地区。由于他们要经常跟讲潮汕方言的居民交流,加速了与福佬人的融合,从而使自己的语言逐渐被“潮语化”,到最后不讲客家话了。钟姓六乡,包括古处三乡、永丰、新圩、新处曾经是客语区,不过钟姓除了古处、永丰一些老辈的人(大概出生在二十世纪40年代以前)会讲客家话外,年轻一辈基本不会讲,甚至都不知道以前他们的老辈人是讲客家话的。雷岭镇由于地处大南山南麓,其中就有近三万人说客家话,是汕头地区客家方言保存最完整的地区。雷岭地处大南山区,距城市行政中心比较远,交通不太发达,与周围讲潮汕话的人联系比较少,形成一个客家方言岛。其中村里的小孩一般在读书之前讲客家话,之后就开始学讲潮汕话,这是为了外出交流方便。不过在村里仍说客家话。红场镇约有三万人。其中只有偏西的四溪和铁板寮、蔡肥、大坡四个村里的50岁以上的老人才会讲客家话,其他人都不会说也听不懂客家话,基本上都是以潮汕话交流。峡山镇的九斗村村民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从秋风水库附近移民过来的。与两英钟姓六乡、红场蔡肥是同一个宗亲的,由于地处闽语区的包围之下,现在该村除了六十多岁以上的老人会讲客家话之外,其他都不会听也不会讲客家话了。仙城镇利陂村张姓是从福建宁化石壁迁徙过来的,现在利陂村居民在日常交流中依然以客家方言为主,当然他们对外也会讲潮汕话,属于闽、客双语区。总的来说,汕头市的潮阳、潮南区分布的客家人不是很多,大体上分布于大南山区或山区边缘。有如下两个特点:1、两地客家方言消退的现象异常严重,很多原先讲客家话的村落已经逐渐被“潮语化”。2、受周围潮汕方言的影响,年轻一辈说客家方言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如果不加以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被潮汕方言所同化。三、揭阳市客家方言地理分布状况1.揭东区客方言地理分布状况(1)玉湖镇玉湖镇讲客家话的自然村有顶塔坑、西门、九斗等。玉湖镇客家方言的地理分布:以国道为闽、客分界线,从丰顺至玉湖方向,国道左侧多数人讲客家话,右侧多讲潮汕话,基本上呈片状集中分布;从地形、地势上看榕江北河两侧的平原地区所居住居民多为潮汕人,山谷以及靠山的地区则多为客家人的居住地。玉湖镇客家方言处于劣势,因此使得客家方言村落的村民基本上能操闽、客两种方言,但是说客家方言的村民只有在与非客属村民交流时才使用潮汕方言,在本村的交流中,还是以客家方言为主。然而在潮汕方言的冲击下,还是有个别村落在闽、客方言的使用中发生了转变。下坡村和新寮村现在只有30-50岁的中年人能操闽、客两种语言,而20岁以下则有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只会讲潮汕话,不会讲客家话。在一些村落中存在某个客家姓氏转用闽方言的现象。如:姑山的钟氏、洋边自然村的张氏。姑山钟氏年由丰顺黎家棚迁入,现有人口约0;洋边张氏于明万历年间由丰顺拱桥迁入,现有人口约0(2)龙尾镇龙尾镇有九个行政村使用闽、客两种方言,包括高明村、龙珠村、美联村、石坑村、东湖村、新丰村、小联村、珠坑村、河坑村。这九个行政村除了东湖村是以潮汕话为母语的外,其余均是以客家话为主,兼有潮汕话,在这些以客家话为母语的村落中二十岁以上的基本上通用闽、客两种语言,而小孩则只能说客家话,潮汕话他们也基本听不懂。(3)白塔镇白塔镇的客家方言主要分布于北部的广联村、新村村、花树坑、红坡村,西南部的瑞联(水流埔)、马坑村,人数在2万左右。如新村村张氏的祖先在清康熙十年()由梅州丰顺建桥村搬迁至此定居的,此村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它前后连的是广华村和白塔镇中心,这两个地方都是讲潮汕话的,为了与周围的联系,此村老少基本上都通用闽、客方言。由于受周边大语言环境的影响,白塔镇的客家人基本上都会讲潮汕话。(4)新亨镇五房村是新亨镇所管辖的一个行政村,他们的祖先从梅州搬迁至此。母语为客家话,家庭内部和邻里之间均是用客家话交流。但因为经济交往以及与外地人联姻等原因,现在他们也能说潮汕话。属于潮、客双语区。2.揭西县客家方言地理分布状况揭西客家人在地域上是连成一片聚居的,主要分布在上砂、五云、良田、坪上、河婆、龙潭、南山、灰寨、京溪园、五经富等镇,以及塔头镇上陇村、钱坑镇小部分村落,约占全县人口的55.45%。操潮汕方言的有棉湖、钱坑、金和、凤江、大溪、塔头(除上陇村外)、东园等七个乡镇的居民,占全县人口的43.5%。揭西县闽、客方言交界附近的村落,大多都能持闽、客两种方言。其中,以潮汕方言为母语兼用客家方言的村落包括:京溪园镇的曾大寮村、美德村,灰寨乔上村等以客家方言为母语兼用潮汕方言的村落包括:京溪园镇的大屋场,东园镇的黎宅埔村等3.惠来县客家方言地理分布状况惠来县的客家话主要分布在本县的西北部山区。集中分布在原青山林场、葵潭镇部分村庄。3年,惠来县撤销青山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葵潭镇和隆江镇。原青山乡管辖的螃蟹、青坑、圆墩3个村委会划归葵潭镇;头寮、尾寮2个村委会划归隆江镇。由于客家方言村落处于潮汕方言盛行的区域之中,几乎每个操客家方言的村民都会讲潮汕方言,因此,惠来县客家方言村落属于闽、客兼用方言区,其分布地区包括隆江镇的北溪村、头寮村,葵潭镇的青山村、青坑村等。惠来县客家方言分布的基本规律为:零星分布在大南山区或山区的边缘地带,构成了一个在山区中的方言岛。依山傍水,多背靠群山或位于山谷之间。4.普宁市客家方言地理分布状况普宁市的客家方言主要分布于后溪、大坪、梅林、南阳、高埔、船埔、马鞍山农场、大池农场、大坪农场、云落、石牌、麒麟、里湖等乡镇。根据与闽语区的远近及交流的密切程度,分为纯客区和闽、客兼用区两大类:纯客区包括后溪、大坪、梅林、南阳、高埔、船埔、马鞍山农场、大池农场、大坪农场、云落的大部分。闽、客双语区包括原石牌镇、云落镇的崩坎村、麒麟镇的莲溪、蔡口、高明、高美。通过调查发现,在普宁市有一些原为客家方言的村落,后来转化为潮汕方言村落。由讲客家话转为使用潮汕话的村落有:里湖镇的竹头、麒麟镇的泾水等。在调查中我们还惊奇地发现一个屹立在客家方言区中的潮汕方言岛——云落镇崩坎村。崩坎包括丰滩、排下、埔尾、万安、上圩、大湖等六个自然村,人口约人左右,是云落镇的第二大村。普宁市闽、客方言分界线的北边是从石牌到竹头,成一条直线,刚好处于大南山区的边缘,与榕江南河冲积平原相接地带;南边是云落与池尾、大南山镇的交接处,恰好处于练江流域与龙江流域的分水岭大南山脉中。分布面积达余平方公里,约占到普宁总面积的40%。四、汕尾市客家方言地理分布状况1.海丰县客家方言地理分布状况海丰县客家话分布在海丰北部,西部,东北部,人口约20万。1,黄羌90%以上客家2,平东70%以上是客家;3,西坑%客家4,莲花山60%以上客家5,梅陇,极少数村庄6,赤石50%以上客家7,公平20%以上客家8,后门10%以上客家9,鹅埠40%以上客家10,圆墩30%以上客家11,小漠20以上客家12,赤坑5%以上客家2.陆丰市客家方言地理分布状况陆丰市西北部的陂洋、八万、铜锣湖的三个镇,还有大安、西南二个镇的一部分都是说客家话的。人口约10万。3.陆河县客家方言地理分布状况陆河县是个纯客家县,共有8个乡镇:河田、新田、河口、上护、水唇、东坑、南万、螺溪8个镇和1个国营吉溪林场,总人在30万以上。潮汕半山客是客家民系一个分支自南宋到明初,大量迁徙到粤东嘉应州的客家人,经过二百左右年的开垦种植繁衍生息,虽然田地由宋元时期的亩。增加到明万历九年()的亩,但人口增长更快,山多田少,收获所得难以满足需要,于是,自明代中期起,他们逐渐向粤东南、粤中、粤北迁移,,其中一部分人到达饶平的元歌都(现在的饶平北部的饶洋上饶新丰三饶各镇)和原揭阳县蓝田都的(现在的丰顺、汤坑片)。丰顺《陈氏族谱》载:“陈氏世居中原。……西晋末年,迁福建宁化石壁村,后迁至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元文宗天历二年(年),先祖任循州儒学公堂,定居兴宁。八十八世祖为彰、为忠,分别迁丰顺罗屋寨莲塘和汤坑石湖创业。”明代和清初,粤东地区农民起义不断,加上客家人居住的丰顺地区山多田少,许多农民被迫沿大北山凤凰山南麓及大埔县南下定居。例如:明朝正宗十三年(),福建农民邓茂七领导佃农拒绝地主勒索,聚众数万人起义,攻破二十余县;同年,在福建采矿的农民叶留宗聚众数万人,与邓茂七起义军相呼应,进攻福建上杭、江西石城和广东揭阳;明嘉靖三十九年(年),饶平乌石村人张琏,为农民起义军首领,在柏嵩关之东侧建造宫殿、大寨、称“飞龙人主”,在大殿周围环列小寨数百座,聚众十万,出击福建、广东、江西和浙江四省;明嘉靖末年,抗倭军在闽粤浙等地屡败倭寇,历时廿年,大小战八十余次,杀倭数万人。在以上这个时期,许多在梅州和丰顺、大埔受推残的客家人相继来揭阳和饶平北部及凤凰山区定居,也有极少数是在潮揭任官后在此定居的。据揭东县六个镇有明确记载的44个客家村寨统计,来自丰顺的44个村,梅县的2个村,大埔县的3个村,五华县的1个村,兴宁县的1个村,海丰的1个村,福建上杭县的1个村。
饶平县饶洋镇磐石楼飞龙庙揭东县玉湖北坑村刘氏的族谱,比较明确地记载着历代迁徙的路线,颇具代表性,特摘录于下:74世,刘邦,起义灭秦,为汉高祖。世,因黄巢起义,从浙江金华携子避居福建宁化县石壁洞。世,由石壁洞迁宁化县城,官授潮都统制。世,因让乱迁福建上杭苦竹坑,再避居广东海阳丰政都叶华乡(今属大埔县百候镇旧寨里松柏坑村)。世,因世乱避居饶平县元歌都(今饶平饶洋镇赤棠村刘屋园)新安寨。世,由今饶平饶洋镇石井乡迁居今上饶镇杨桃坑村。世,从杨桃坑移至丰顺汤坑谋生。世,迁至揭东玉湖北坑村,在此已传十四代。迁来现潮汕各县(市)的客家人,大多是在明中叶以后至清初。如原揭阳县的客家人创寨时间,70%以上是在明中叶至清初。而“福佬人”在原揭阳县创寨的时间,75%以上是在宋代及明初、明中。曲溪镇寨内村祖先于南宋时从福建漳州来此创寨;地处榕江口的地都镇乌美村祖先于宋徽宗宣和二年()从福建莆田石狮巷迁此,这些从福建平原地区南来又先到的“福佬人”,当然定居于平原及沿韩江、练江、榕江岸边,而从山区南来且又慢到的客家人,只能在“豺伤虎乱的莽原地带”(揭西邓氏族谱语)搭起茅寮与原先在此的居民杂处而居。客家人来到潮汕地区以前,这里居住着许多畲族人,而且分布相当广泛,现在仍以“畲”或“輋”为村名的,遍及各县(市),如揭西县有輋王、下輋、茅輋、河南輋、后輋、南輋、禾岗輋、河輋水、梅树輋等。原陆丰县现属揭西的上砂,五云镇的有汤輋、黄泥輋、镰輋尾、小輋、大輋、马輋岭、大輋、罗輋、輋坑。在丰顺县的有上后畲,下后畲、畲营、黄牛畲、排畲、粉畲、下粉畲、畲坑。在饶平县的有新畲、头畲、挑仔畲、畲塘等;现在饶洋镇的蓝屋村是畲族村,约人;潮安县文祠镇李二坑村多人,是畲村。輋族人依山而处,刀耕火种,出门常挟带弩矢,以射猎为主。矢涂毒药,被射中野兽,没有不立即死亡的。因为这样的生产方式,所以住地常迁徙,人死后火葬了之。客家人来到潮汕之前,这里有许多多姓汉人杂居的村,如揭西南山镇南山村,在明嘉靖二十四年()邓氏来此居住时,已有18姓聚居;揭东县龙尾镇石坑村,在明末清初有18姓聚居;揭西县灰寨镇的下輋村,面积不足三十亩地,在明末时却居住着20姓人家(觉、吴、尤、董、梁、刘、黄、江、钟、邱、萧、姚、彭、李、柯、陈、林、曾、高、谢)。以上所记輋民的分布和村落为多姓聚居的情况,对半山客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来潮定居的客家人,在梅州时有与畲民和平共处的历史,又因畲民轻易迁徙,加上汉人带来的是较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及较高的文化技术,所以未发现畲汉纷争的历史记载,而且到了明中叶之后,便很少有畲族历史的记载了。清乾隆《揭阳县志·风俗志》只载:“旧志云:輋户男女权髻跣足,刀耕火种。蓝霖山谷有此一种。”说明畲汉已经基本融合了。在融合的过程中,潮汕客家人(半山客)也融进一些畲族的语言、习俗,形成与梅州客家话有些差别的半山客方言,其差异情况,详见“半山客方言”部分。客家人来到潮汕之前的半山区,较普遍存在一村多姓的情况,据历史资料综合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二:一部分是先代军队或起义农民,因战败或残疾滞留下来,如揭西县五经富镇营盘寨,据传宋末宋军南下时,在此安营扎寨,故名。现在还居住着曾、何、高、朱、温、刘六姓。多姓杂居的另一原因,是古代屯田制的结果、,清乾隆《揭阳县志》载,在此之前,揭阳的屯田共五处,有四处在霖田都的半山区。各个屯都是杂姓耕作,如客洞屯10户8个姓,耕作亩地;朱坑车头屯,15户12姓,耕作亩;石口屯9户7姓,耕作亩;六境屯13户l1姓,耕作.7亩、在惠来县,有梅林屯,双派屯,情况也差不多。屯田为多姓所耕,造成多姓聚居的情况,在原海阳县潘田屯更为突出。皆屯户共28姓,每户所耕多者31.9亩,最少者0.29亩。多姓聚居,其中必有强者,他们改进耕作技术,改种经济作物甘蔗、甘薯等,加上手工业,采矿业的兴起,促进商业的发展,形成资本主义的萌芽,因而一些人成为富户,许多小姓迁移或投靠富户,农村逐步形成一姓为主的村寨。商贸的发展,促进资本主义的萌芽,潮客之间交往因而日益增加,市集逐渐在半山区多处建立,大大促进半山区人和“福佬人”的交往。加速客家人和福佬人互相融合。如康熙二十八年()至乾隆二十六年()的七十二年间便在揭阳县客区建了河安市、田步市以及潮客都前往交易的棉湖圩、白虎庙圩;从乾隆二十六年至乾隆四十四年的十八年间又在客区建立起马路圩,以及潮客都往赶集的大头岭圩、玉塔圩、产湖圩(玉湖圩)、元埔圩,,到了清光绪十四年()又增加埔田圩、车田圩、庵后圩、龙潭圩、南山圩、灰寨圩、中和圩,以及福佬人与客家人接壤的宝联圩、古沟圩、和顺圩等。新中国成立之后,潮客之间的交往更大大增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溶于水,其乐融融,共同创造美好和谐新潮汕乐园。引用客家黄氏先租峭山公遣子诗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