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侗族服饰与侗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历史紧密地联系着,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侗族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艺术状况,不仅为我们研究侗族的历史、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活化石”的资料,而且向我们展示了侗族人民的审美意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侗族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世界吧。
女性服饰侗族女性服饰由头饰、服饰、绑腿、鞋子等多个部分组成,各个部分相互配合,才能将侗服最美丽的形态表现出来。对于侗族而言,头饰是整个服装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而银在侗族传统文化中的意义极为重要,所以侗族人在头饰还是在其他装饰品上有着对银的天然追求。
01侗族女性头饰的差异,由发型、包帕、银饰3部分的组合变化,体现出地区所属。发型有高髻、饼髻、盘辫3类。高髻又分“螺丝髻”、“边环髻”“横8字髻”“平盘”等多种发式,是侗族妇女发式的代表类型。
挽高髻需发多,发少者掺以几束假发。头发常用“茶枯”(榨过油的茶籽饼)或“桐壳灰”泡水洗,酸汤脚、草木灰碱洗后抹茶油,头发便乌黑发亮。
髻上插有一把梳子,或木质或银质,大小、形状不尽相同,既作装饰,又便于随时整理头发。
侗族的银饰主要以白银为主.就像侗族山歌中唱的那样:“孔雀展翅美中美.妹戴银装花上花;银装越多花越美,多多银花映彩霞”侗族女性佩戴的银饰以多为美、以重为贵.最多的达到十几斤重主要是妇女和儿童佩戴。这些银饰往往在一些重要的节日才会佩戴,在日常生活中就只是戴一些耳环、项圈等小体积的银饰。
02
服饰
分为裙装、裤装两大体系。裤装流行于整个北部方言区和南部方言区的小部分地域。裙装分为两类:一类是上衣为开胸对襟,一类为右衽大襟,著不著胸兜作为其区别。开胸对襟无扣,可交叉束系,春夏秋季常敞披,在贴胸另有五边形胸兜护身。兜上近颈脖处呈平口或弧口,下角垂腿间。若束衣,可在外再加一方围腰。
裙均为自织土布蓝靛所染,纵向无数褶梗,俗称“百褶裙”,分为两片,穿时合成圆筒。裙多短至膝。腿兜上部弧角或平口有几条花边,或全为青蓝无花饰,有的下方用彩绸几方拼合。
妇女服饰,区别大的有15种:裙装类有六洞服饰、九洞服饰、高增服饰、岩洞服饰、口江服饰、同乐服饰、雷洞服饰、七十二寨服饰、尚重服饰、三宝服饰、四十八寨服饰;裤装类有林溪服饰、平架服饰、报京服饰、锦屏·天柱服饰。
“六洞”、“九洞”、“七十二寨”、“四十寨”、“三宝”、“千七”、“二千九”等是历史上对侗族若干社区的称呼,服饰划分,以此为代表性名称,有的并不只包括历史上限定的区域范围。
六洞服饰
六洞服饰分布于贵州从江县东北部与黎平县东南部交界一带,以从江的贯洞、龙图、洛香、庆云,黎平的新安、皮林、肇兴等乡镇为中心毗连大片地域,历来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区域。
夏秋女装条裙和腰背九洞服饰
九洞服饰分布在贵州黎平县西南角与贵州从江县西北部毗邻的大片地区,包括习惯上称“九洞”范围的村寨和“千七”范围的村寨,即黎平县的银朝,从江县的信地、增冲、平楼、高任、则里等地一带。
各式各样的盛装九洞银挂饰和九洞女性日常穿搭高增服饰
高增服饰分布在贵州从江县南部,与“六洞”、“九洞”服饰区毗邻,即习惯称的“二千九”侗区,包括高增、小黄、占里、世扒、银良等数十个村寨。
裙带银饰挂件和古兵器形状银饰
尚重服饰
尚重服饰分布在贵州黎平县西北角尚重一带与锦屏县固本乡的部分村寨,与四十八寨服饰区毗邻,为苗族、侗族村寨杂居的区域。其服饰兼有四十八寨、七十二寨的特征。
盛装上衣为七十二寨服饰,围腰、背坠为四十八寨服饰,刺绣装饰风格为四十八寨服饰,表面看易与四十八寨服饰混同。
银“背坠”林溪服饰
林溪服饰分布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与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毗连的大片地区,以连贯于三江、通道的林溪河为中心,包括三江林溪、通道平坦沿线一带。
儿童与成人一样的服装男性服饰
侗族男子服饰,地区差异不大,基本上为对襟短上衣,长裤,裤管宽大。
图:男性猎装式打扮
侗族南部方言区从江县有的侗族男子著右衽开襟短衣。传统头饰,包青蓝大头帕,帕长数米,大体在前额交叉,叠为数层。贵州从江县小黄包帕很独特,为织锦白底黑格,平叠数层,不作交叉状。
南部方言部分地区盛装极富特色:头帕上插白鸡羽或锦鸡羽,束彩绸腰带,两条银链交叉于胸。另一种服饰为青衣白裤,腿部绑裹腿,左挎精绣猎袋及火药葫芦。还有一种满身绣花的银朝男子古装,上为女式绣花衣,下为条裙,各条底端饰一撮白鸡毛,像古代兽皮花衣。
男子盛装头饰、服饰,可能与侗族古代的狩猎生活有关,盛装是庆典中跳芦笙“踩歌堂”时穿,禽羽头饰表示狩猎的收获,同时,表明他们是好猎手。
银朝古盛装
银朝位处贵州黎平县西南角边界,是个很偏僻的寨子,与贵州从江县往洞毗邻,属习惯上称的“九洞”。该寨保存着年前的清代盛装,其形制与刺绣、蜡染工艺及纹样为全侗族所独有。
银朝男性在节日中穿着古盛装吹芦笙最后侗族服饰文化是侗族人民的一笔极大的财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鲜为人知的璀璨明珠。我们应大力研究、运用、发展、繁荣侗族服饰文化,使我们古老民族的文化迸发出新时代的光辉异彩。
END
文献参考:
钟涛——《中国侗族》
石佳能——《侗族服饰文化简论》
李泊沅——《侗族银饰及其文化内涵》
何歆——《黎平侗族服饰研究》
文字排版:吴锋
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记得点击蓝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