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桂山革命老区村
(走马墩、邱屋、白兰桥)
走马墩(石榴坑)
ZOUMADUN(SHILIUKENG)
年五桂山街道自然村名无“走马墩”。
石榴坑村位于五桂山街道北部。东邻长命水工业园区,南连邱屋村,西接东区新安村,为长命水村委会驻地。清康熙三十年(),廖友槐迁此开村。因村前有泥墩,状似马鞍,初名走马墩。另有一说,因村民开山造田,挖掉墩头,而名走马墩(意即“马走了”)。清道光元年(),因村西山沟旁有棵大石榴树,改称“石榴坑”,取意“多子多孙”。
该村坐落在城桂公路两侧,村东有海拔米的天葬坟山和海拔米的狮头山,西有海拔米的大尖山。村中有石榴坑河,村西有翠丽湖(原名石榴坑水库)。年,该村户籍人口人。
抗日战争时期,五桂山抗日游击队曾在该村驻扎。年,该村被评为抗战时期“广东省革命老区村庄”。
▼请将手机旋转查看
▲石榴坑村在北(图右),邱屋村在南(图左),两村紧挨着在城桂路边。黄春华摄(年4月)
▲五桂山革命老区村石榴坑村(走马墩村)。黄春华摄(年4月)
邱 屋
(QIUWU)
邱屋村位于五桂山街道北部。北邻石榴坑村,南连石鼓双合山村,西接东区新安村。清康熙四十三年(),邱锦南、邱镜南从广东永安(今河源市紫金县)圆田埔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村名为邱屋村。
该村坐落于将军岭东麓、城桂公路西北侧。村东有海拔米的天葬坟山和海拔米的狮头山,村西有海拔米的大尖山。
世居村民主要姓氏为邱姓、廖姓。第一大姓为邱姓,明末从福建宁化迁至广东永安,清康熙四十三年从永安迁至该村。第二大姓为廖姓,明末从福建宁化迁至广东永安,清雍正八年()从永安迁至该村。
年,该村户籍人口人。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抗日战争时期,五桂山游击队曾在该村开展抗日斗争。年,该村被评为抗战时期“广东省革命老区村庄”。
▲五桂山革命老区村邱屋村。黄春华摄(年12月)
▲邱屋村。黄春华摄(年7月)
白兰桥
(BAILANQIAO)
白兰桥村位于五桂山街道北部。东邻东区三溪村,南连石榴坑村,西北面经金字山隧道连接石岐城区。清雍正十二年(),廖启元从广东永安(今河源市紫金县)迁此建村,在河溪上筑独木桥,称耙栏桥,村由此得名。年后,以方言“白兰”与“耙栏”谐音而改称今名。
年,该村户籍人口人。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该村龙井侧存有1棵伯公树(学名银柴),树龄超年,为长命水村境内现存最古老的树。
抗日战争时期,五桂山游击队曾在该村开展抗日斗争。年,该村被评为抗战时期“广东省革命老区村庄”。
年5月,该村老虎地(土名)曾出土一具清光绪年间(—)的男性鞣尸。这是当时中国最南端、最潮湿地带首次出土的较完整的百年鞣尸,也是广东少有的古尸之一。
人物
廖富辰(生卒年不详),年长命水乡成立农民协会,任会长。年3月,当选为中山四区农民协会会长,后任县农协委员会执行委员,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四区农民开展革命斗争。大革命失败后,被国民党当局杀害。
廖桂生(?—),年任中山县四区农民自卫军中队长,在卖蔗埔起义中牺牲。
▼请将手机旋转查看
▲图中前面是白兰桥村,图右远处厂房是五桂山长命水工业区,其地域原来是龙贡村。黄春华摄(年12月)
▲白兰桥村。黄春华摄(年6月)
说明:
①各村年行政区划归属根据广东省民政厅编:《广东省革命老区村庄名册》,年编著。
②本系列收录的革命老区村以自然村为单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名出现变化的,在原村名后用括号注明年村名(该村采用经联社名称或改为居委会前的最后名称)。
文章来源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中山市革命老区村概览》一审:邱霖巧、林婷婷二审:李丽静三审:黄春华中山党史
存史鉴今传薪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