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ldquo邂逅rdquo中

清代著名理财官王茂荫(—)

马克思“邂逅”中国徽州的王茂荫

——纪念马克思诞辰周年、王茂荫诞辰周年

方利山

公元年5月5日,是我们共产党的老祖宗、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诞辰周年纪念日。革命导师马克思和它的战友恩格斯在十九世纪中叶风雨如磐的欧洲资本主义时代,艰难思索人类社会前行之路,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发现了资本社会的运行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创立了“过渡时期”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人类历史经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实践,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纪念马克思诞辰周年,说到马克思写《资本论》,大家自然会想到这部巨作第一卷第一篇第三章附注83那段记述中国理财官王茂荫有关史实的文字。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邂逅”中国徽州的王茂荫,辗转曲折,似为偶然;而当我们走进那段历史,了解其前因后果之后,又会觉得,马克思和王茂荫的“邂逅”,存在逻辑必然。

清咸丰年间,清政府在太平军乱中财政危机加剧,大臣们或主张铸大钱,或主张无限制地发行不兑换银钞,不顾通货膨胀而求缓和财政危机。当时任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的王茂荫上书《条议钞法折》建言发行可兑现银钞,提出“极钞之数,以一千万两为限”,纸币要能够顺利流通,并必须注意和防止无限制发行纸币,防止通货膨胀,以便“无累于民”而“有益于国”。此建言被议驳。此后在朝廷实行铸大钱、流通中极大混乱、发行的“宝钞”又不兑现、通货膨胀愈演愈烈之时,王茂荫再上《论行大钱折》,严辞批此乱象,指出其危害: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亏国将有不可胜计者”。清咸丰四年(年)时,清政府发行不兑现的纸币官票、宝钞严重贬值、市场极其混乱,王茂荫忧思国政,毅然三上《再议钞法折》,提出他关于改革币制、缓和危机的第二方案。阐明四条补救措施,坚持主张将不兑现的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反对铸造当百和当千等项大钱的主张,以制止通货膨胀,挽回纸币的信用。经济学家王茂荫对中国历史丰富的币制改革思想深有研究,对利民利国的币制改革有深思熟虑。但他这些试图缓解政府经济危机的直言敢谏,却不合当朝昏聩大臣的心意,也惹恼了正在饮鸩止渴的咸丰帝,咸丰训斥:“王茂荫由户部司员,只知以专利商贾之词,率行渎奏,竟置国事于不问,殊属不知大体。复自请严议,以谢天下,尤属胆大。如是欺罔,岂能逃朕洞鉴耶?”指责王茂荫只顾商人的利益,把皇家利益搁在一边,太不关心国事,大胆妄为。

王茂荫的这些奏折和当时情况,被当时俄国驻北京布道团司祭叶夫拉姆皮汇成《内阁关于纸币的奏折》,年俄国驻北京布道团团长巴拉第编《帝俄驻北京布道团人员论著集刊》(俄文四卷)出版,叶夫拉姆皮这篇《内阁关于纸币的奏折》就被编在集刊第三卷里。到年,德国人卡尔·阿伯尔和弗·阿·梅克伦堡又将巴拉第的《帝俄驻北京布道团人员论著集刊》翻译成了德文版出版,并将其更名为《帝俄驻北京公使馆关于中国的著述》。中国王茂荫的这段故事也就随着《帝俄驻北京公使馆关于中国的著述》中的《内阁关于纸币的奏折》传入欧洲。

当时在欧洲的马克思,遭遇资本社会世界性经济危机,这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马克思在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贫困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三个孩子相继夭折,多次面临停水停气危境,形形色色的敌人不断攻击诽谤。在这种境况中,马克思这位伟大的思想者,仍坚持成年累月在英国博物馆查找和研读政治经济学文献,埋头从事经济学研究,苦苦探索资本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努力揭示“剩余价值”秘密。夜以继日,“大都要工作到早上4点钟。”年到年,他竟查阅了英国图书馆里一千多本相关著作,写了二十多本笔记。在家里来回走动思考,“踏”出了他书房门与窗之间那条名闻世界的“路”。马克思对资本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的探研,其中特别关心货币与流通的关系,十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anxianzx.com/xahj/85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