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通道之一,因为处于险要之地,设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但你知道吗?其实,我国历史上的函谷关并不是只有一个,而是有三个,分别是:秦函谷关、汉函谷关、魏函谷关。
秦函谷关又称“古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秦关地处“两京古道”,是洛阳到长安的必经之地。这条古道东西长7.5公里,位于涧谷之中,沿途绝岸壁立,道路狭窄,来往车辆仅得通过,易守难攻。
秦函谷关在军事上居有重要的地位。战国时,战国七雄除秦以外的其余六国曾联合对抗秦国,但秦国在函谷关成功抵御住六国联军的攻势。“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等诸多历史上重要的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汉函谷关位于洛阳新安县,西距秦关公里。它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年),是古丝绸之路起点的第一道门户。据说,自汉室兴起之后,关中作为帝都,函谷关以东则称关外。人们都以自己是关中人为荣,楼船将军杨仆,原籍函谷关以东的新安县,别人说他是关外人,他因而向武帝请求捐尽家资建函谷关一座,有了这座新关,杨仆也就成了关中人了。
魏函谷关位于灵宝市东北20公里,距秦关北5公里处。它本为曹操运输粮草的官道,魏正始初年弘农太守孟康在运粮道的入口修建关楼,后来成为东达洛阳,西接长安的重要交通干线。抗日战争时城楼毁于兵火,遗址又被三门峡水库淹没,现仅留古道和烽火台遗址。
函谷关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它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同为我国古代的重要关口。你知道函谷关吗?知道哪些关于函谷关的故事吗?一起来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