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上村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南部,属书画之乡霞坑镇管辖[1],古称三十四都[2],又名苦竹凼、万家庄(万吊仓)[3],是典型的徽州古村落,新安朱氏后裔聚居地。这里青山绿水,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清清小河绕村流过,到处鸟语花香,一幅世外桃源风光。这里有凝聚家族的祠堂、奉厅,有祖宗代代相传的珍稀文物,有世代口述相传的美丽传说。几百年来,朱氏家族祖祖辈辈就在这块古老宁静而又美丽的土地上劳作、繁衍和生息。全村现有住户约户,总人口人左右。
父亲朱光辉的书法作品
父亲朱光辉的画作
父亲朱光辉的篆刻作品
父亲为溪上朱氏祖宗写的悼祖文
父亲朱光辉创作的楹联
父亲朱光辉对朱氏宗谱的研究文章
中文名溪上村
别名苦竹凼,万吊仓
行政区类别自然村
所属地区安徽省歙县霞坑填
政府驻地溪上村
更多
村庄历史6张
油菜花
元至正年间,唐末亭英侯公后裔念五公,为躲避黄巾军战乱,携子文广、文震、文龙迁居三十四都,也就是今天的溪上村,距今已有多年了[4]。有后代希樊公迁居上坦,始分为上坦、下坦村。
新安朱氏新安朱氏溪上村流源图
溪上村流源图新安朱氏裔出轩辕,源于陆终第五子晏安封于邾,食采于曹;经二十四世传至曹侠,周武王封功臣曹侠于邾子国;至四十四世,仪父仕齐桓公有功,被进爵为子,始平王为邾国之君;传至五十四世春秋时,朱茅荑鸿被楚所并,子孙避乱于沛国去“阝”单以朱为姓;至唐末朱涔,计为一百零四世。据嘉靖乙卯年()第三次重修刻版《朱氏统宗世谱》和光绪元年()手抄《清传祖籍》载:我祖朱涔,字山陵,号师古,为守滔之长子、光迪之孙、敬则之玄孙。涔公于唐大和庚戌年()登第,唐文宗时为殿中丞。涔公持己庄严,莅官清慎,世居姑苏洗马桥。宗谱有像赞:涔公“游心礼乐,脱累尘埃,蹑云梯而探月窟,推日毂而上天阶,功名驰于四海,爵位近于三台,是诚朝中之伟器,天下之奇才也”。涔公生四子:、驯、瑰、重,唐乾符五年()因黄巢兵乱避地歙州篁墩,立为新安“朱氏始祖”。据明以后谱载,涔公卒后葬于歙州篁墩。[5]
朱氏先祖朱字鼎臣、号篁墩主人,又号隔山居士。生于唐宝历二年()二月十八日子时,大中二年(),登进士第,初授修职郎;僖宗乾符三年(),敕牒马步军总管;广明元年(),敕马步都总管兼宣歙讨击使,破黄巢克复歙池十五州;光启三年(),制为勇卫将军江南招讨军容使;龙纪元年(),除江南观察使;大顺元年(),除勇卫将军兼宣歙观察使,景福元年(),制封银青光禄大夫大宪御史,爵授歙州开国亭英侯,食邑五千户;光化三年(),由篁墩隐居休宁隔山;乾化元年()九月八日子时卒,享年86岁。[6]
朱询系涔公长子朱五世孙,字性之,号首村,同光癸未()年登第,授从事郎,赠朝议大夫。询见朱氏由姑苏迁来新安后“世远族大,迁居不一,一源万派,一千千枝,云仍繁衍,有不相识如途人者,使不叙其迹叶而谱之,则世之下,昭穆何由辩哉”,故于宋开宝七年()首作了新安《朱氏统宗世谱》,后此谱又经朱七世朱承护(年)、十四世朱伯云(年)和二十八世朱世恩(年)先后三次重修[7]。
伯达念五字伯达,娶吴氏生三子:文广、文震、文龙。元朝末年,刘福通红巾军起义,为躲避战乱,公携三子隐居溪上,是为溪上村始祖。
溪上方言溪上方言属徽州言里截话,又称杞梓里话,包括杞梓里、竹铺、三阳、金川、英坑、苏村、西村、水竹坑、唐里以及霞坑、石潭、溪上、里方等地。[8]
民风民俗打百步打百步,绩溪等有些地方也叫“打中秋炮”。每逢农历八月十五,孩子们用新收的稻草,扎成姑娘辫子形,到了晚上,抓住尾部,在大路、操场和桥上用力摔打,打得“嘭—嘭—嘭”作响,边打边喊“八月中秋打百步”,为了打得有劲,有时还在前端裹着约半尺长粗树段。听大人说,“百步”过夜要变成蛇。这一习俗估计是人们用来庆祝丰收的秋天,石潭村传说中秋打百步是庆祝明灭元。
安苗节农历六月初六日为安苗节。此风俗许多地方已不存,溪上村至今一直延续,六月初六左右,每家每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手艺精巧的还将面坯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的面食品,外用蔬菜染上颜色,以作供品、祭品,祈求保佑秋后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民平安。外村人也可进村入户同享口福,其乐融融,一派和谐。
杀年猪生活习俗。过年杀猪,杀年猪,忌杀两刀致死,喜血喷满地,谓之"满堂红"。杀猪要盛碗刀口血,分别泼于猪栏门和正屋门栏石上,以示家兴畜旺。
古村传说接菩萨传说,溪上先祖们为祭祀先人,增强氏族凝聚力,建一座规模宏大的祠堂,于是便上山砍伐树木。本来,附近山林是我们溪上朱家的,因祖上一位女儿出嫁到隔壁村,母亲不识字,把山场的地契当费纸包菜子给女儿带走,无意把一大片山场做了陪嫁。上山砍伐树木后,堆在下湾的河滩,被隔壁村发现告上了府衙,第二天,府衙便要派人下来调查,如果差人看到下湾的树木,那我们朱家肯定要吃官司。但要把建造一座祠堂的树木,在一夜之间搬走,显然不可能。于是,在族长的带领下,大家到关老爷面前祷福,关老爷显灵了,半夜,忽然下了一场大雨,山洪爆发,把下弯的树木全部冲走,冲走了物证,我们朱家才躲过了一场官司。从那以后,每到正月,溪上朱家都要把关老爷请到祠堂里祭拜,过几天再送走,期间,还请戏班到村里唱大戏,点花灯,做各种各样的活动仪式,感谢关老爷。据说,活动场面非常宏大,远近闻名,附近的村民都到到溪上来参观。(村中老人口述)
接螺师佛有些地方也叫“晒大圣”或“晒西瓜癞痢”,农家靠天吃饭,每逢遇上天干大旱,便要到庙里去把螺师佛请来,敲锣打鼓地送到千山陪的山顶上,在太阳下爆晒,祷求降雨,据说,要是把螺师佛晒得出油了,天也就要下雨了,等到天下雨了,再又把螺师佛送回去。(村中老人口述)
五昌庙朱元璋当上皇帝后,经常想到在徽州一带同陈友谅争夺天下时,对徽州老百姓的伤害,心中郁郁不乐。朱升得知,遂启奏道,亡魂未得到皇上的封号,故不愿离去,从而东流西荡,吵闹得皇上心烦意乱。皇上何不筑坛祈祷,一告苍生,保大明国泰民安;二告亡魂,封赠为神,亡魂们有了留宿之处,自然安居。朱元璋点头称是,准奏施行。
然而在战乱中死去的老百姓太多,一时无法查清。朱升又奏:徽州虽有千万臣民,却以汪、吴、朱、夏、何五姓为大,封此五姓,即封百姓。朱元璋听后大喜,随即诏命徽州百姓每村建造“尺五小庙”供奉以汪、吴、朱、夏、何为首的“五人为伍”的阵亡士卒和其他百姓,曰“五猖神”。猖者,猖狂之神也,不附合徽州优雅风气,后来,徽州人便改“猖”为“昌”,成了“五猖神”。昌者,昌盛之神也,故明清时期,徽州商人崛起,称雄天下,繁荣昌盛起来。五昌神、五昌庙、五昌庙会遍及徽州各地。[9]
溪上风光9张
溪上风光
棉溪发源于绩溪县瀛州乡境内铜坑岭西,流经孔川(别名孔雀坑)1公里进入歙境,经栋川、和溪、里方、溪上、鸿飞、洪琴、七贤、北岸、五渡、安梅、洪济、棉溪、杨村至绵溪口入新安江,沿途接纳大小支流10条。全长46.8公里,流域面积.80平方公里。境内长37.25公里,流域面积.39平方公里,河宽4~25米,坡降5.02‰,河床淤积砂、卵石。清代,下游环溪、杨村两村产棉纸,远近闻名。[10]
参考资料[1]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歙县志黄山书社年-
[2]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歙县志黄山书社年83-83
[3]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歙县志黄山书社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