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26日
尚书吧,以书为礼
祝深圳38岁生日快乐
如果时光回到从前,很少会有人相信,现在的深圳,是由那个不足3万居民的边陲小镇发展而来。
一个个梦想破茧而出,成就一座美丽之城的崛起。
曾经,“速度”让这座城市闻名于世;而今,“质量”成为这座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标杆。
美丽深圳,梦开始的地方。
——《深圳》
来了就是深圳人!
在这一个特别的日子里,
我们精选关于深圳的书
深圳文献、深圳史志、深圳草木
以书为媒介,了解深圳,感知深圳之美!
深圳,请收好这一份书单!
01
草木深圳(都市篇)
《草木深圳·都市篇》介绍了植物的基础知识,精选了深圳常见的种园林植物,每种植物包含中文名、别名、拉丁名、科属、类型、生态环境及分布、生境、花期、果期等基本档案,多角度、多状态的精美图片和文字描述,力求将准确、完整的植物信息传达给读者。附录中的科属花期索引表则以花期和科属为线索,让读者了解当月都有哪些植物会开花。书后还附有可撕下的折页,包含全书出现的所有植物小图和名称,方便读者出门随身携带。02
草木深圳(郊野篇)
《草木深圳·郊野篇》介绍了植物的基础知识,精选了深圳常见的种野生植物,每种植物包含中文名、别名、拉丁名、科属、类型、生态环境及分布、生境、花期、果期等基本档案,多角度、多状态的精美图片和文字描述,力求将准确、完整的植物信息传达给读者。附录中的科属花期索引表则以花期和科属为线索,让读者了解当月都有哪些植物会开花。书后还附有可撕下的折页,包含全书出现的所有植物小图和名称,方便读者出门随身携带。03
深圳自然笔记
南兆旭用十余年的时间徒步走遍了深圳的山岭、田野、海岸线、岛屿、溪谷、湖泊和老村。《深圳自然笔记》与读者一起发现深圳的自然之美,探秘深圳的自然胜地,观察深圳的野生植物和动物,追溯深圳的历史地理典故,了解深圳生态与环境的变迁,分享在大自然中行走的感受。本书试图为深圳建一份“自然档案”:从10余万张记录深圳自然生态的图片中精选了多张图片,每一张图片不仅标注了内容,同时记载了时间和地点。一个城市的历史不仅仅蕴含在年代久远的建筑、博物馆的展品、档案馆的文件、史学家的著作中,同时还蕴含在河流、海岸、田野、岩石、动物与植物当中,大自然给我们讲述的深圳历史,更生动,更接近真相。04
深圳风物志:风土人情卷
《深圳风物志》系列丛书,是深圳第一部大型风物主题丛书,分风土人情、民间美味与传统建筑三卷。丛书邀请深圳本土研究学者廖虹雷、张一兵等掌舵编纂,资料翔实,以长辈日常闲谈之口吻,深入浅出地讲述深圳民俗、历史、美食、建筑等风情故事,结合手绘插图创新编排,生动再现了逐渐隐没于现代生活的传统文化风貌。本册主要从深圳的风俗、风情、风景、风骨四个方面来描述深圳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让人们对深圳有一个形象的、生动的认识和了解。
05
深圳风物志:传统建筑卷
本册主要通过古城篇、围屋篇、祠堂篇、炮楼篇、宗教建筑篇、书院学校篇、塔桥篇等七个方面来介绍深圳的传统建筑,从中了解深圳传统建筑的风貌与魅力。
06
深圳风物志:民间美味卷
本册主要介绍了深圳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深圳的原住民有着丰富的饮食文化,在社会与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创新与发展,是需要我们了解和传承的
07
我们深圳:杨争光文字岁月
选取了深圳作家杨争光的半自传作品作为系列丛书《我的深圳》的年度作家作品。杨争光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是从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很好作家,年开始移居深圳,参与了中国诗歌、小说以及电影发展的很多重要时期。《杨争光:文字岁月/我们深圳系列丛书》为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杨争光的半自传作品,书写自己作为一个作家的炼成之路,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出发,畅谈阅读、诗歌、小说、电影等多方面的经历与感悟,与读者分享自己的创作方法与创作理念,有对生命的探询、对艺术的思索和写给世界的箴言,更有对社会、对历史、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08
我们深圳:血脉烽火罗氏
通过对罗氏家族罗雨中、罗汝澄、罗欧锋、欧坚(罗欧锋妻)、月姐故事的叙写,以东江纵队历史为大背景,穿插相关人物故事,向读者真实展现了罗氏家族参与抗战的历史,全书围绕香港新界沙头角南涌罗氏家族相继参加东纵的抗战经历,逐个展开。《血脉:烽火罗氏/我们深圳系列丛书》自年开始资料收集,至年写作,作者张黎明收集了大量的与深圳抗战、香港抗战有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资料,尤其寻访搜集沙头角罗氏家族成员参加抗战的资料,尤为不易。作为《血脉中华》简写本,《血脉:烽火罗氏/我们深圳系列丛书》又加入大量历史文献和当时的图片,还原了历史场景,同时图文并茂,极富感染力。
08
我们深圳:寻找光明记忆
本书项目组从年开始启动寻找光明记忆项目,在深圳光明新区寻找这城市里曾经的村落,寻找村落里的老人,寻找古旧的建筑和它们背后的故事,寻找着这方水土专享的风土人情,试图从那些本土人的氏族源流、古旧的建筑、传统的习俗、特色的美食中寻根光明,寻找到专属于光明这座小城的记忆。本书为《我们深圳》丛书中的一本,是一本汇集了集体智慧的非虚构图书,带领读者深入光明新区,了解光明新区的岁月悠长和历史文化积淀之美。
09
我们深圳:沙井蚝
沙井蚝是深圳很出名的物产,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深圳很早的重量品牌出口产品。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产于珠江口的归靖蚝已远近闻名。归靖的“归”,指归德,也就是今日沙井。本书由东晋末年的孙恩、卢循起事启笔,顺着历史脉络,揭开沙井蚝首现历史文献的背景,理清沙井蚝名称演变的缘由,系统全面地介绍沙井蚝由“插竿养”、“瓦缸养”、“三区养”到今日的“筏式吊养”几个阶段的养殖变迁,并通过沙井蚝业几度起落的曲折发展历程,展示其背后的时代风云。《我的深圳》文丛是一套定位深圳人文的非虚构丛书。计划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层面,带领读者发现深圳,题材包含人物、自然、地理、科技、艺术、创意、历史以及人文共个主题。从内容上我们将围绕小切口深挖掘,讲述一个民间的深圳、个人的深圳、充满情怀的深圳,深入挖掘,撰写内容,做到原创、独特和深入。
10
深圳旧志三种
深圳的历史在文物中,在文献里。文献资料中数量最大、保存最集中的,是几种古代方志。深圳所在的地方先后隶属于东莞县、宝安县、新安县。在已知的16种古代方志中,保存最完整的有清康熙年间靳文谟的《新安县志》、清嘉庆年间舒懋官的《新安县志》,此外还有一种明代卢祥的《东莞志》。《东莞志》仅存孤本,现藏台湾,内地仅有三地保留微缩胶卷。靳文谟《新安县志》孤本藏北京(国家)博物馆,舒懋官《新安县志》初刻本有两部,修订本有七部,分别存北京、上海、广东等地。
《深圳旧志三种》把这三种方志汇集在一起重新出版,及时抢救了关于深圳的珍贵史料。尤其可贵的是,这本书不是简单的资料汇编,而是详实的校勘和考证。因为这些方志有很多残损之处,民间的一些衍生本、重印本更是错误百出。深圳学者张一冰花十多年的心血,搜寻所有能找到的相关文献,对这些方志一一校勘和订正,这是以前从未有人做过的。记者对海天出版社总编辑纪志龙、本书校勘者张一冰进行了采访,听他们讲讲书背后的故事。
11
深圳
《深圳》在经济、文化、自然三方面,展现了深圳现时的时尚、绿色、多元、人文的要素。
12
深圳百科全书
盛世修典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深圳百科全书》,是由数百名专家学者历时五年精心打造的深圳第一部城市百科全书,是涵盖深圳古往今来、方方面面基本情况和知识的宝典,也是全面、集中、客观记载深圳市情市貌和经济社会发展辉煌成就的重要史书、志书。它的出版发行,填补了深圳辞书方面的空白,对于人们更好地认识深圳、了解深圳,对于深圳人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家园,增强家园归属感和历史荣誉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14
深圳改革开放纪事-
记载内容的断限时间为年3月至年9月。体例按深圳发展的历史阶段纵排,以图照、特载、概述、大事记、大事纪略、附录等体裁横陈史实,以纵排横记为主,纵横交错。其中大事记和大事纪略为《深圳改革开放纪事(:)》的主体,采用编年体和记事本末体;将大事记中影响全局或影响深远的大事、要事、新事、特事和重点、亮点的事物,以条目的形式进行较为详细的记述。图照分卷首图片和插页图片,除了配合正文,力求体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各领域的发展外,卷首图片突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深圳的亲切关怀和指导,外国政要与香港总督(特首)访问深圳,深圳的重大政务活动。特载选登中共深圳市委专题文章。概述着重从历史的高度,宏观概括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重点突出中央和广东省对深圳的重要决策,深圳“摸着石头过河”、“敢为天下先”的大胆探索,深圳各个历史阶段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和基本经验,深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等。附录主要收录对深圳发展有深远影响的重要文献等。
15
深圳史志纪事
全书由大事记、大事记略、附录和图照4大部分组成。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记事本末体为辅,纵向反应深圳党史、地方志和年鉴事业发展中的大事、要事、新事;大事记略为全书的主体,采用同类归并,一事一记的条目纪事,设历程、党史、志书、年鉴、地情书、信息化、方志馆、学术研究与刊物、开发利用、人物、荣誉、媒体报道和附录等13大篇;图片按类设专辑穿插于正文;附录置书末。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关于深圳的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