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点一个居民触摸这里的变迁荒野

尖岗山下住宅区

生活在新安,不知不觉快二十年了。近二十年来,目睹了她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她的奇迹丛生。我熟悉的兴东社区原先是新安街道的一个“边远小区”,但如今,她有了一个更富诗意的别名:尖岗山新兴产业聚集园。为感知它的变化,我特地择日故地重游,重新用脚步丈量这块土地,感受良多。

菜地上崛起了工业区

再次站在68区啤酒厂门前。上世纪90年代这里叫金威啤酒厂,它可是这一带最早的“水田包围大建筑”的标志性建筑了——直到今天乘车,这个站台还是远近闻名的“金威啤酒厂”呢。从围墙的东南角,放眼向南、向西望:在与留仙洞交界前这一大片,如今是长丰、庭威、安通达、中粮科技等诸多工业园区,规划整齐,路面洁净,每一排高楼大厦都是窗明几净。

很有年代感的东方明工业园大门

你是否相信,至少在年以前,这里还只是一片菜场;这条留仙三路,那时还是泥泞的沙土道呢。你看它的左边盖着水泥板,以前是条朝天小水沟,乌黑的水面上,成天漂浮着白的黄的黑的废弃物。我们每次路过这儿,总要捂着鼻子,因为那味道太浓了。

留仙三路、留仙大道和隆昌路,三条路共同构成了“Y”字形。这“Y”字留仙大道及其左边一片,以前是密密玻纤瓦房,也有高档一点的铁皮房,屋檐嘛,你稍一伸手就摸到了。每逢上下班时间,成群结队的工友应着各自的时间点或走或跑,形成一道别样的风景。再往前走,对,就是沿着这高架桥一线,那时是两三米高的铁丝网,长长的往两边延伸着。里面嘛,就是正儿八经的深圳特区了——当年无数青年做梦都想去的地方。“Y”字路口隆昌路右边这一大片,高楼林立的工业区,那时可是菜场、养猪场。

而今,种菜场、养猪场不见了,成片工业园区里,遍布的是华测检测、飞扬科技、美生创谷科技、中粮科技、高新奇……啧啧,仅仅就这些名称,想想就惊讶;纵横田间的羊肠小道不见了,宽大笔直的几条公路,整齐有序、四通八达,绿树浓郁成阴、红花香气馥郁。什么,要进特区?看清没有,顺着留仙大道,你只要脚不停、方向盘一转,不用一分钟,你就梦想成真了——那些“一网划两区”(特区内、特区外)铁丝网?随着特区内外一体化,早已完成使命,尘封进记忆里了。

绿野仙踪(山脚边的铁岗水库)

消失的泥地菜摊子

西转洪浪北二路,在华测检测处北转留仙二路,几步就到了新安农贸批发市场。对,就是十几年前68区的菜市场了。

十四五年前,每天早上天不亮,菜市场就热闹起来——说是菜市场,除了里面规范的摊点,更多的是在市场西边的沙土地上随意摆放的菜摊。为了抢占好的摊位,小贩们常常早上四五点钟就全家出动,在沙土地上放两张条凳铺一块木板或竹棍,甚至直接在地上垫一张塑胶薄膜,上面就铺放满菜。摊点密密麻麻,摆放毫无规则。买菜的老人、妇女东瞧瞧西问问……叫卖声、讨价还价声甚至为摊位、为菜的争吵声,此起彼伏。还没等你买好菜,那边车辆停放处,往往会突然传来惊叫声:“哎呀,我的自行车呢?”或有人在大声开骂了:“是哪个龟儿子,偷了老子的摩托?”环境如斯,大家的生活水平也就不言而喻了。

兴东农批市场

十几年了,菜市场主体部分仍是当年的情景:紧接金威啤酒厂西墙,高大方正的四合院,一楼为摊点,楼上出租住人。回过头向南看看就在几十米处不远处的中粮商务公园,先别说写字楼的气派,光是它一楼店面里那些天南海北的地方特产、特色美食,就够你直咽唾沫了。

至于院西面这块空地,已被两行绿化带分成了三部分:西边沙土地已是四车道的留仙二路,车辆往来穿梭,忙得不亦乐乎;东面还是农贸市场区域,明显低于绿化带的平坦地,既可摆摊设点,也可作休闲娱乐之用;中间狭窄部分,自然就是人行道了。已长大的两行林阴树,把热闹和喧嚣阻挡了外面。绿阴中微风缓缓,安宁详和。

夕阳金黄,斜射在这四合院的西墙和北墙上,映着“新安农贸批发市场”几个字,金光闪闪。我刚刚举起手机想拍两张它的靓照,两位保安赶紧过来询问。看来,当年丢失自行车时的悲呼与担忧,连同从这里带回的那些简单菜食,也锁进记忆的仓库了。

走,坐地铁去

再走几步就是宝石路。宝石路这一段两旁的非机动车道已不见踪影,昔日拥挤的双车道已变成宽阔的四车道了。十几二十年前,这宝石路可是兴东辖区唯一一条交通大道。71区、72区这片,一座尖岗山,拦断了上川路,也拦断了今天通达的留仙一路、留仙二路和群辉路——当年,这些沙土路略显雏形,可连名儿都没有呢!至于67区、68区这茫茫一大片,除了宝石路边几栋厂房,还全是杂草丛生的池塘、山冈、乱石堆,略有几块被外来人开辟来种菜、养猪的地块——十足的原始乡野景象!这种环境中,摩托车、自行车就是最好的远足工具了。

现在,东西向有上川路、宝石路、洪浪北二路、隆昌路,南北向有留仙一二三路(其中留仙三路延伸接宝石路)。“四纵三横”的格局中,兴东社区的路多了、路也宽了,车辆多了、站点也多了,“出门就上车,下车就到点”已成为现实。时值黄昏,站台上人头攒动——这可是大家下班回家的高峰期,却没有拥挤、吵杂。看,又一批人走出地铁站,等候转车回家了。有些就住在附近的人,手机对路边共享车一扫,骑着摩拜、ofo等共享单车,“让车伴你走完最后一公里”,在这里不再是梦想了。

地铁口的上班高峰期

“走,坐地铁去!”同行的伙伴催促着,还解说道,“这里到深圳北,以前七弯八拐要一两个小时,现在二十几分钟就到了。”其实,何止是到深圳北。已通的12条地铁,站点几乎覆盖了深圳的每一个角落。四通八达的道路,“地铁+公交+共享车+自驾”模式,早将深圳连成一个村了。想去哪儿,犹如小时候在村里串门,来去自如了。

高压塔架下,可以“放心”了

要说尖岗山片区,怎能绕过石围这片“特殊之地”呢。

留仙村路和留仙三路交界处一大片成了宝安汽车站留仙洞售票点,一派安静、详和。10多年前,这儿一排排屋檐快低过头的铁皮房,周围总有很多砖头、大石块。台风来临,女人们在地上装砖头,男人们爬上屋顶拧螺丝铁丝固定铁皮,拉成袋成袋的砖头石块压紧铁皮。风大雨急铁皮滑,稍不留神就滚落下来。

往南,就是密集的高压塔架和变电厂了。年左右,这里密密麻麻的全是简易窝棚:竹做架,废弃的层板、铁皮、地毡、纸皮做墙和顶,甚至直接搭在高压电塔架下——一旦打雷下雨,里面的人直往外跑……住在这里的人绝大部分进厂谋生,也不乏成天打架斗殴、偷鸡摸狗之徒。有时大白天回到家,你会突然发现门锁被撬了,房里稍微值点钱的东西不见了!城管、公安等部门多次联合“拆违”……但是第二天,遍地又是重新搭建的窝棚!那些年,心,始终悬在这高高的塔架之上。

风云聚会

现在,那些窝棚早已清除,塔架上附着的东西早已清理得干干净净。原先那些人呢,大部分搬进了附近的园区高楼,或者另择他处发展去了。那些打斗、争吵,也无影无踪了。看,有几处空地,还成花圃了呢。纵使风骤雨急、雷电交加,这里也是安全、舒坦的。

高压塔架下,终于可以“放心”了。想想,如果没有周边的安全与放心,哪来这园区的崛起与繁荣呢。

行走在几条路几个点,感叹着兴东社区二十年间的沧桑巨变,无论是视线里的外观景象还是隐藏其间的内在实质,都见证着这儿从偏僻落后的村野到大都市的华丽转身。尖岗山片区,曾经新安的一个角落;尖岗山新兴产业聚集区,现代大都市一个富有诗意的园区。触摸这里的点滴变化,感受时代奔腾的血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撰文:范天万

摄影:童艳龙

原文刊载于《新安》第二期(年夏季刊),欢迎索阅杂志。

?()?。

范天万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颠疯
白殿风病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anxianzx.com/xaqh/2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