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座繁华而又迷人的城市
“来了就是深圳人”
然而,你来那么久
你确定你真的熟悉深圳么?
(不服来辩)
▍秘密故事·地理篇▍
一:内伶仃岛在深圳,外伶仃岛在珠海
也许你不知道内伶仃岛,但你一定知道文天祥的著名诗篇《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词中提及的零丁洋就是今日内伶仃岛海域。
因独居海中,岛上有一山,原名伶仃山(或零丁山),后为区别于外伶仃岛,改名为内伶仃岛。
内伶仃岛全岛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2公里,总面积公顷,最高锋尖锋山海拔.9米,地势东高西低,又像一只飘浮在水面上的芒果,与外伶仃岛酷似一奶同胞的两兄弟。
(外伶仃岛图携程网:刘俊铖)
自古以来,内伶仃岛就是海上枢纽、咽喉要塞之地,因历史原因,内伶仃岛年才确定由深圳市管辖。
年5月,内伶仃岛被广东省评为十大最美丽海岛之一。
二:你知道吗,宝安有个区?
宝安竟然有个区,你相信吗?
在宝安,有一种数字化的地名命名方式,即将宝安的新安、西乡两个街道划分为1至个区,从此1区、2区……区便成为一个个“地名”。
“宝城三区总站”、“宝安十三区”、“五区市场”、“二十五区商业步行街”,以及地址为宝安41区兴华一路号的海滨中学,宝安22区新安二路的灵芝小学等。
这些就是“数字化分区”,这种用数字称呼区域的传统的叫法如今逐渐减少,但很多老宝安人也已经习惯了××区的叫法。
三:中英街,一半深圳,一半香港!
中英街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街道,长不足0.5公里,宽不够7米,街心以“界碑石”为界,街边商店林立,有来自五大洲的产品,品种十分齐全。
中英街里面有香港区域,因此到特区的人要到深圳市公安局办理一张“前往边境特别管理区通行证”,才能进入“中英街”,故“中英街”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
年1月1日起,进入中英街的《边境特别管理区通行证》10元办证工本费已正式取消。
四:深圳以前竟然归东莞管辖?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迄今有明确记载的深圳城市历史自东晋始已有多年。
秦代隶属番禺,东晋成帝咸和六年(年)始设宝安县,由东官郡治。
唐代为东莞县辖地,明万历元年(年)置新安县,年复称宝安县。
年撤县设市,改名深圳市。市区一带原为沃野,田边有条深圳河流过(“圳”意为田野的水沟),故名。
五:宝安县的行政中心竟然不在宝安?
大家都知道深圳的前身是宝安县,那你知道宝安县的行政中心在哪吗?
其实宝安县的县治并不在宝安,而是在南头古城,也就是今天的南山区境内。
深圳市最早的前身是广州宝安县,宝安作为县建制始于公元年(东晋咸和六年),朝廷置辖地六县的东官郡,辖地大概为今天的深圳市、东莞市和香港等范围。郡治在宝安县(南头)。
(50年代的宝安县邮电局)
六:东门老街,曾经是东西北南四门!
“不逛东门老街就等于没来过深圳。”东门老街是近代深圳的中心,也是最能代表深圳古老商业文化的地方。
现在所说的“东门”,在历史上确实是一座门;老街则不是一条街的名字,而是如今深南东路以北,立新路以南,新园路以东,东门中路以西这个范围之内十几条街道和上百间商铺的总称,在历史上就是“深圳墟”。
有墟就要有门,当年“深圳墟”的东南西北四面都有门。
东门的位置在今天的解放路和东门中路交叉处;西门在解放路和广深铁路交叉点东大约米的地方;南门就在今天的深南大道;北门在今天的深圳中学和财经学校南边的沼泽地。
当时南门有个南塘市场,西门一带店铺不多,北门更是一片荒地,只有东门最热闹繁盛,因此,“东门”渐渐成了商业闹市的代名词留存至今。
七:车公庙,既有车公又有庙
高大上的深圳CBD,曾经也有一座庙!
初听“车公庙”这个地名,大多数人会想象出一座门前车水马龙,屋内香火鼎盛的庙宇,但是找遍车公庙片区,却不见庙,车公的传说,也只是在少数老人中流传。
据深圳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民俗学者廖虹雷介绍,古时候的确有车公庙的庙宇,就在距离新安县至南头古城10公里的地方,即今天的福田区沙头街道下沙村,但现在早已不见踪迹。
据当地老人说,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深圳和南头时,将车公庙拆除,将庙里的木材和砖石运去建造深(圳)太(太平,今虎门)公路上的桥梁。
(沙田车公庙)
八:莲塘曾经也是满池莲花盛放
莲塘村在清乾嘉年间就存在了,据说最早可上溯到年前,原是一个客家的村落,村前有一个池塘长满莲藕,故名莲塘,但如今早已不见了踪影。
九:大小梅沙竟然是根据沙滩、村子规模的大小而命名
大小梅沙的名字从何而来?
原来因为梧桐山有一个支脉,名为“梅沙尖”,高米,山顶像个尖尖的锥子。据康熙《新安县志》里的记载:“山里多梅。”于是“多梅”就成为这座海边山脉的名称来历,这也便是大小梅沙得名的缘由。
(大梅沙)
在山南脚下靠山面海之处,有两个清朝恢复新安县界后、迁来的客家人新建的村落,2个村落前都有一片洁白晶莹的细沙滩。人们根据沙滩的大小、村子规模的大小,把它们分别命名为大梅沙和小梅沙。
(小梅沙)
十:华侨城曾是一片杂草丛生的田野和荒地
年前的华侨城,叫宝安县光明华侨畜牧场沙河分场,因为靠近戒备森严的边界线,四周只是一片杂草丛生的田野和荒地。
年,香港中旅集团在这片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兴建华侨城,时任华侨城指挥部主任的马志民受荷兰的“小人国”启发,决定开发“锦绣中华”主题公园。
(年时的华侨城)
▍秘密故事·文化篇▍
十一:岗厦村,大多数是文天祥的后代
岗厦村位于中心区的东南片区,是深圳福田CBD内唯一的城中村,岗厦村的村民主要是文天祥的后裔。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这首文天祥的正气歌,是岗厦村历代文世后裔继承的正气家风的源头。
十二: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女律师是宝安西乡人
郑毓秀别名苏梅,年生于新安县西乡屋下村(现宝安区西乡街道乐群社区)。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女律师、第一位省级女性政务官、第一位参与起草《中华民国民法典草案》的女性、第一位地方法院女性院长与审检两厅厅长……
十三:深圳有一所百年历史的中学——南头中学
南头中学前身是清朝嘉庆年间的“凤冈书院”,始建于年,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被誉为“深圳教育的根”。
十四:深圳一直就是一座移民的城市
“来了,就是深圳人。”深圳,历来就是迁徙之地。深圳人,历来就是迁徙之民。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但深圳的移民史并非始于年创建经济特区之初,多年前就已经有一支族群从遥远的地方徙来拓荒,这便是客家人。
(龙岗四方埔露瀼堂远景)
据记载,清朝初年为了防止沿海居民接济台湾郑氏势力,清政府两次下令迁海,今天的深圳全境都处在迁海范围内,深圳因此变成了荒凉之地。
统一台湾以后,清政府下令复界,但由于原住民在迁徙过程中死亡殆尽,回迁人口寥寥,政府为此出台了鼓励垦荒政策,未受迁海影响的客家人于是从粤东北长途跋涉,来到了深圳靠东的龙岗地区,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新居民。
今天,深圳原住民中客家人约占60%。
(龙岗四方埔露瀼堂內景)
十五:点穴法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击穴位治病,武打电影中看到的“神奇点穴法”现实生活中真有,而且还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贾氏流派第二代传人、医院点穴专家陈荣钟,传承发扬了“贾氏点穴疗法”,用点穴功夫治好了不小身患中风偏瘫、小儿脑瘫及面瘫等疾病的患者,该疗法于年被文化部确定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十六:中国最早赴德国的留学生是深圳人
陈观海字赐昌,广东归善县荷坳乡(今龙岗区横岗街道荷坳社区)人,是近代中国最早的留德学生,也是基督教信义宗最早的华人牧师。
梁琼羡是陈观海之妻,19世纪60年代由教会送去德国留学,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女留学生,她和陈观海还是全国最早的一对留学生夫妇。
十七:曾经,深圳人喝凉茶认准“深晖”、“深宝”
3年之前,深晖凉茶销售一直压过王老吉,那时的“深晖”才是广东凉茶的第一品牌。
很多人会以为深晖是汕头的,其实“深晖”是地地道道的深圳品牌,它年在深圳成立,曾是中国饮料行业主力军。
作为一个风靡全国名气大噪的网红饮料,“深晖”在那个年代成功占据街边大大小小的士多店,夏天更是人手一瓶消暑解渴,菊花茶、冬瓜茶、清凉茶......这才是深圳后的回忆。
▍秘密故事·历史篇▍
十八:以前来深圳,需要办理边防证!
九十年代,如果你要来深圳,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在那个年头,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国家给予了保护性发展,在特区与内地之间设立具有相应管理设施的陆地管理线,即二线关。
外地人需要在户口所在地的公安局办理一本特殊的证件才能进入深圳,那就是边防证。
如果你要在深圳工作,会更加麻烦,需要有人写介绍信做保障,更需要深圳的单位写接收证明等等。
港澳回归后,“二线关”在争议中渐渐改革。8年1月1日,进入深圳特区的边防证正式停止办理。
年,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二线关”分隔特区内外的职能成为历史。
直至年6月4日晚,深圳16个“二线关”关口综合改善工程正式启动,至此,“二线关”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十九:深圳大学从筹办到成立并招生开学,只用了半年时间
年,深圳经济特区创办,三年后深圳大学诞生。
从年1月决定筹办,到9月27日深大开学、第一批名本科生到校上课,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据说速度之快,在中外大学的历史上绝无仅有,创造了高等教育史上的“深圳速度”。
(年深圳大学初建时全景)
二十:上海宾馆曾是深圳最著名的地标
上海宾馆始建于年,年正式开业,由深圳中航集团、上海石化、香港深业集团合资组建,当初就叫“航空宾馆”,由于股东中上海方所占股份最大,遂改名为“上海宾馆”。
当时上海宾馆招的服务员全是上海人,上海宾馆最早的服务对象也定位于来深圳的上海人,当初的想法是想让背井离乡的上海人到了这里吃的都是上海菜,见的都是上海人,有个家的感觉。
深圳的这些秘密你都知道几个呢?
有没有其他的想要和我们一起分享下?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地方志、深圳达人说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