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追念英烈习俗是融道家文化、武当武术、民俗风情为一体的参与性较强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即深圳市大鹏地区打醮纪念阵亡战士的习俗,相传有多年历史。大鹏所城地处广东沿海,为抵抗倭寇,明洪武年间建成大鹏城,相传当时建好开光(使用)前,北城门附近几位子民忽然无疾亡故,牲畜发生瘟疫,引起百姓恐慌。建城的头领马上请来堪舆大师,认为北门是白虎门,开不得。除了堵上北门外,还请来道士“打醮”做法事。古时新安县“打醮”大致两种模式,一为解除瘟疫的“瘟醮”或“傩”。二为感谢神明庇佑、祈求平安的“太平清醮”。大鹏所城历为军事要塞,战事频发,大鹏清醮相当一段时期是为纪念阵亡将士和超渡海上罹难孤魂的“瘟醮”;后来太平盛世就做“太平清醮”。第一天为迎神坐坛,需到东山寺请观音、水神庙请水仙姑、城隍庙请城隍爷、天后宫请妈祖、太公庙请太公及五显华光诸神,建坛进表;当地群众推举当地公婆健在、家庭兴旺、几代同堂的老人作为主事,代乡亲父老祈福,祈求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健康长寿等。其后四天,要早晚朝幡,进行礼忏、诵经、拜祭、拜斗、祭幽等活动,其中第二天举行群众较多参与的“抢包山”活动,以祈福纳祥。第六天由乡贤长者组织巡游活动,人们请了妈祖等各路神仙到当地的七个自然村中巡游。最后一天,由僧人进行送神仪式,将请来的诸神送回寺庙,而当地群众则在主事的带领下,到海边祭海,并将瘟神以彩船送归大海。大鹏清醮仪式举行的7天中,人们都是素斋素食,至清醮结束,方可开斋吃荤。这时要摆上席“将军宴”,以饷全城百姓。大鹏清醮对研究大鹏所城成为著名的“将军城”及古代守城军人“精神支柱”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太平清醮从制作“山大佬”、纸扎马、龙、鹤、凤等祭品,到整个拜祭、巡游、放生、吃斋过程和举办独特的“将军宴”,是典型的民俗活动,各项祭祀物品的寓意和文化形态丰富多彩,对研究地方风俗文化有一定的价值。大鹏清醮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几百年来当地社会稳定,人际和谐,从未发生姓氏宗族冲突和封建械斗。传统的大鹏清醮,对今天发扬优秀的民族美德,特别是祭典爱国将士英灵,激发群众爱国主义精神,建设文明和谐社会,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目前大鹏追念英烈习俗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anxianzx.com/xaqh/11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