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之下诗圣也凄凉

俗话说时也运也运也命也,杜甫的一生可谓颠沛流离,怀才不遇受尽冷遇,可能就是这种环境逼迫下,杜甫才做出那么多体恤民间疾苦的好文章。

杜甫(公元年-公元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诗圣。其创作的“三史”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诗文展现出战争来临,说不尽的家庭悲剧,道不尽的凄苦离别。

杜甫杜工部

杜甫创作这些诗作的社会背景是啥情况呢?大唐自武则天暮年,八年经历三次宫廷政变“年神龙政变;年唐隆政变;年先天政变”。迎来唐玄宗创办的“开元盛世”,玄宗暮年昏庸,社会已经进入历史的黑暗时期。但当朝者们高高在上,并不明白百姓疾苦,仍然沉浸在祖宗创办下的盛世背景中沾沾自喜。前有“红尘一骑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后又好“儿子”安禄山跳舞如疾风,一片歌舞升平,导致朝廷腐败宦官专权。胡人出身的安禄山,终于找到机会发动了著名的“安史之乱”,李唐天下顿时刀兵四起,风起云涌。

在此情况下郭子仪在前线带领三军奋勇杀敌,收复失地。后方不得不增加老百姓赋税和兵役强度,面对国家生死存亡,杜甫既希望当局能评定叛乱收复四方,又怜悯百姓疾苦,遂创作“三史”“三别“等著作。

安禄山之舞

当时的老百姓已经陷入刀兵征伐的水深火热之中,对于杜甫所作诗篇是给予高度尊敬的,也是这些佳作能保留下来的原因,这是他们的苦难史,人人诵读?

其中写一个老妇已有两个儿子战死,家中惟剩衣不蔽体的媳妇,以及嗷嗷待哺的孙儿,但为了应付征役,竟然也被抓去当差。与她同命运的是一个老翁,子孙都已阵亡,自身依然难保,投杖从戎,使同行的人也为之辛酸。这组诗写战乱中丁男俱尽,役及老妇,男女怨旷、家破人亡的残酷景象,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想一下老翁扔掉拐杖去从军,这是何等可悲之事,杜甫既同情又无力改变现状,心中很是怜悯。另外,杜甫自身有才能不被重用,又不愿折腰做下等小官吏,生活贫困,来长安十年一无所获,无奈回到家中省亲,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那份凄凉与无奈何等催人泪下!

同是天涯沦落人,杜甫的悲剧也是被大唐百姓同情的对象,大家对杜甫的人品和著作只能是推崇和赞扬,保留他的作品更是对后世的警醒!

提醒今日我辈永远记住,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国家的统一才有民族的强盛,才有百姓的盛世。这次疫情过后,不知道世人可会铭记,国内外的世界哪里才是最安全的?生在一个强大的团结的国度,是有多么的幸福!

参军送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anxianzx.com/xaqh/118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