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巴族女装非常隆重,服饰色彩采用红、黑、白、黄四种色系。盛装妇女饰物种类较多,行动起来叮当作响,显得华丽动人。
一套完整的珞巴女装包括:
1、奥玛给冬(珞巴语译音为上衣):现今用布料缝制;
2、加崩(珞巴语译音为筒裙):长过膝盖的裙子,用绵羊毛染色织成;
3、里搜(珞巴语译音为脚套):用于包裹小腿部位,上下用带捆绑、防蚊虫叮咬;
4、博杰(珞巴语译音为戴在颈项上的装饰物):多用海贝、兽骨或玉石等磨制成珠状。另有象征日月的背饰搭拉阿龙(珞巴语译音为铜圆盘);
5、腰饰:珞巴族对腰饰十分重视和考究;
6、烟斗:盛装着烟叶为主的燃烧料,烟袋多挂在腰间;
7、手镯:分为落根和笛路,落根为铜制品,上雕几何图案,笛路是在皮革上穿眼后将海贝镶入的腕饰;
8、耳鼓:多用铜原料镶上松耳石制成的耳环。
珞巴族男装更能体现对力量和勇敢的赞美和向往。一套完整的男装包括:
1、冬巴达贡(熊皮盔帽):坚硬无比,戴上它即可在狩猎和械斗时防身,防止利器从身后攻击,又显得十分彪悍英武;
2、索冬(珞巴语译音为披篷):由牛皮制成;
3、纳木(珞巴语译音为套装):用山羊毛织成,用长条成品布拼在一起,呈长条毯状,在中间处留一尺左右的接口不缝作领口,穿时从头上套,捆上腰带,形成一件没有衣领、前襟、和后幅不缝合的套装;
4、博杰(珞巴语译音为戴在颈项上的装饰):多用海贝、兽骨等磨制成珠状。佩戴时,缠绕颈脖三五圈,像衣领一般,以蓝色、白色为主;
5、达因杰热(珞巴语译音为腰饰):珞巴族对腰饰十分重视和考究。腰带以兽皮为底,带面上缀满了一排排海贝;
6、配饰:包括腰间斜挎要夏(珞巴语译音为刀,长刀),腰前挂要夏(短刀)、意给布(珞巴语译音为弓箭)和箭筒,等走起路来叮当作响,英姿凛凛。
米林珞巴族始祖传说(阿巴达尼的传说)阿巴达尼,亦称作阿布尼达或阿布尼波,“阿巴”意为父亲、祖先,“达尼”为名,是珞巴族各部落传说中的始祖。
西藏米林县博嘎尔部落的传说认为:天父和地母结合后,生子金东,金东又生子东日,东日生两子日尼、日洛,即阿巴达尼和阿巴达洛。阿巴达尼即为珞巴族祖先,阿巴达洛为藏族祖先。阿巴达尼与太阳的女儿冬尼海依成婚,繁衍了许多个部落和飞禽走兽、虫、家禽、风魔、青蛙、苍蝇、竹女、岩女等,并形成了动物、竹子和岩石为图腾的氏族。经历过频繁的氏族部落战争后,推动了部落联盟的形成与巩固。传说还描述了种子的起源和刀耕火种生产方式下的农业文明,以及部落大迁徙等。
米林珞巴族始祖传说是珞巴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系列神话。据目前所搜集的资料来看,在博嘎尔部落中流传的具有典型意义的阿巴达尼的传说有祖先的诞生、达尼娶妻、达尼失去两只宝眼等十个左右。米林珞巴族始祖传说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了珞巴族古代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宗教信仰家庭形态社会关系等状况,组成了一幅绚丽的历史画卷。????????传承人物
林东于年5月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年5月逝世。米林珞巴织布制作技艺在没有掌握纺织技术以前,珞巴族人们都用兽皮、植物茎叶来御寒遮羞,后来,珞巴族的祖先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对各种植物的特性有了了解,并懂得了从野生植物中提取纤维的方法,并且创造发明了简单易用的纺织工具和纺织技术,使珞巴族人民学会了纺织土布并用此缝制衣服。米林“博嘎”舞(珞巴刀舞)米林“博嘎”舞又称“珞巴刀舞”。因珞巴族没有文字,因而没有关于该舞蹈的具体历史文献记载。据采访珞巴族民间艺人处了解到,珞巴族舞蹈多直接产生于生产、生活和思想活动。博嘎舞(珞巴刀舞)源于珞巴族多个部落中的博嘎尔部落,该部落的男子好狩猎,且大部分以狩猎为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就逐渐形成了博嘎舞。博嘎舞的表演者为男性,一人表演、两人表演和集体表演均可。表演时舞者身穿用羊毛织的、长到腹部的黑色坎肩“纳木”,头戴用竹器编织、熊皮毛压制的“冬巴达贡”帽,身上披挂着狩猎式用的弓和箭筒,右手握着珞巴长刀,这也是珞巴族男子出征、打猎时的装束,弓箭和长刀是男子最重要的信物。博嘎舞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舞蹈,没有音乐伴奏,是纯粹意义上的舞蹈,带有原始、古朴、奔放、豪迈的特点。博嘎舞的动作较为简单,但气势威严,具有浓郁的山区生活气息及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并表现出昂扬的斗志和可以抵抗一切外来侵犯的气势。舞者手举长刀,来回跳跃,一会儿交叉换位,持刀对舞蹈,一会儿横握长刀,原地顿蹉步摆双肩,不断作出刺杀的动作。并不断重复一句唱词即“卡曲玛露——玛露卡曲——玛日——玛日”,其主要意思是向对手挑战,以显示自己的勇敢。整场舞蹈没有统一的节奏和韵律,在不时呼喊“嗬——嗬”的吼叫中进行激烈劈杀,仿佛若干对手在同时进行格斗,舞蹈气氛热烈、舞姿气势轩昂。博嘎舞作为珞巴民族的宝贵遗产,可称得上是珞巴族历史社会形态发展的缩影,是研究珞巴族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此外,博嘎舞的创造,是珞巴人民心理情感和审美特性的深层积淀,体现了珞巴族独特的宗教崇拜,蕴含着珞巴族民众的智慧。米林珞巴竹编制作技艺珞巴族的祖先长期居住在气候宜人、植被丰富的森林中,那里竹类资源比较丰富,而竹类是一种质地较硬且富有弹性的一种植物,珞巴群众在从事采集活动中,逐渐对这种植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同时对这种植物的特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懂得了充分发挥这种天然资源的价值,把竹子制成各式各样的简单器皿,如竹碗、竹筒、竹筷、竹席、装饰品等。
随着竹编手艺的发展,竹编技艺越来越成熟,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后期甚至应用到生产生活工具和房屋的建设上来。民主改革前珞巴族的器皿、生产生活用具大多是用竹子制作而成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珞巴族竹编制品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显得十分的适用和简洁大方,较好地满足了珞巴族生产生活的需求。
米林珞巴婚俗珞巴族是一个以狩猎为主的民族,于是狩猎的特殊烙印也打在了婚礼上。从婚礼上的“杀鸡为婚”,就可以感受到珞巴族这一奇特的婚俗。
由博嘎尔部落为例,当新娘及送亲人到达新郎家时,新郎父母要迎上前去为新娘和客人敬酒洗尘,在“米剂”的主持下,新娘和新郎在屋外搭的名叫“邦德”的祭台前一起握刀杀鸡,看鸡肝纹路显示的吉凶。进屋前,还要经过搭在门口的“多崩”祭台。“多崩”是用青竹削成竹花搭建的,形似彩门,正中处挂一只鸡,由新郎新娘背对背共同抓刀杀,杀后由“米剂”看肝,根据肝纹判断新郎新娘的寿辰。进屋时,新郎母亲牵新娘的右手,村中一位生育能力强、孩子多、家庭富裕的妇女牵左手,新娘坐于“巴崩”位置,接着举行喝酒仪式。
婚礼一般进行三天,男方杀牛杀猪招待女方亲戚,男方氏族的亲友及邻居也要带酒带山鼠肉来祝贺。男女双方客人唱歌饮酒,有的还舞刀助兴,有的还举行跳竹竿、扔石头、射箭等活动。
西藏和平解放后,米林县珞巴族人的婚姻形态、思想观念、男女地位发生根本变化,部落内婚姻和血统等级的限制被冲破;抢婚现象被清除,只作为一种娱乐性的表演保存在婚礼中;过去婚姻中人与物的买卖,被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所代替,自由、平等、和谐的新型婚姻家庭关系形成。
米林珞巴加英珞巴族民歌的产生源于生活,由珞巴族人民一代一代口耳相传,历史年代很难考证。
米林珞巴加英是民间最古老的曲调,在珞巴族各部落中广为流传。最初由巫师演唱,后在劳动、远行、休息、酒会时,或在婚宴、丧葬、祭祀、祈祝时,触景生情、感事而发,随时随地都在创作。
演唱形式是一领众合,曲调由一个乐句构成,共六个节拍,每句四拍,反复吟唱,句末衬以“加金加”一词(珞巴语中的语气词,如啊、呀等)。具有缓慢、庄重、深沉的风格。
如今的“加英”,被赋予了更多更丰富的歌词,如《赞美新生活》,歌词充分表达了珞巴族对祖国的热爱,对党的感激之情。
今日互动关于林芝文化,你还想了解什么内容呢,评论区留言告诉小编吧~注:部分文字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编辑:燕茹
校稿:薛林毅
审核:张磊
本文所有图文作品的著作权均归原作者享有请您和我们一样尊重他人的著作权等合法权益如涉及侵犯版权等问题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支付使用费或做删除处理感谢支持!本平台不对所发图文做任何使用授权,如转发(引用)本平台发布内容引发的所有争议和问题,本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由转发方负责。了解林芝
从文化开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