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链接:
王乐匋(-)安徽歙县人,出身新安王氏医学世家,原名王广远,字乐匋,以字名,笔名老匋,别名默庐,从事中医医、教、研工作50余年,历任安徽中医学院教授、安徽省新安医学研究会会长,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毕生致力于中医温病学和新安医学研究,博学多通,自求真得,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年获“林宗扬医学教育家奖”,主要学术经验见载于《中华中医昆仑·王乐匋卷》《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王乐匋》。《老匋读医随笔》为著名中医学家、安徽省新安医学研究会首任会长王乐匋教授所著。书中以随笔文章为主,不限题材,不拘体例,有读书心得、古方释义,也有医理钩玄、医案追忆,行文虽言简意赅,却不失文气,虽单篇独立成文,全书又浑然一体。惜乎种种原因,延搁出版。
今年适逢先生归道山20周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同志提议将《老匋读医随笔》整理出版,以使先生高尚的医德医风,精湛的医术经验,弘深的人文学养,独到的治学门径得以传扬,以惠及患者、医者、学者。这也是纪念先生最好的方式了。
整理工作由先生哲嗣安徽中医药大学原校长王键教授牵头,我作为新安王氏医学第七代传承人之一,能有机会参与这项工作,深感荣幸。
整理出版的《老匋读医随笔》,为便于读者阅读,按照内容大体分为“医验撷秀”“方药阐微”“医理钩玄”“诊余漫录”“治学门径”5个部分。
“医验撷秀”部分,收录了先生诊治风温、湿温等外感温热病的验案,有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治则治法的具体实践,也有对重症肌无力等疑难病种的诊治心得。
“方药阐微”部分,记载了先生对一贯煎、小青龙汤、大补阴丸等经典名方的研习、运用心得。尤其是在外感温热病中,变通而用附子,别出心裁。
“医理钩玄”部分,有对《内经》教学之余的深入研索,有“对《伤寒典》外感病几个问题的再研”,亦有对吴鞠通、陆九芝、柳宝诒论治温病的横向比较研究。
“诊余漫录”部分,为先生治学读医的所感所思:有研读古籍的会心之处;也有对某一问题的独到视角,如“谈薛生白耻以医自见”,“从‘探病’以见前辈医风”等。
“治学门径”部分,记载了先生的习医心路,以及对后学者学习中医方法路径的建言。“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先生提出的“为医者最好学点目录学”“要勤于动笔”“会意才是读书的精要所在”等观点,确为学医、治学、读书之金玉良言。
《老匋读医随笔》不论版式架构还是封面设计,简洁素雅,富有一种恰适的审美品格,每章节前选用先生水墨山水册页为背景,书封淡雅的底色下衬托先生书稿手迹,整体风格与先生博雅通儒,医艺兼修的儒医风范相匹配。
先生幼承父兄之教,承新安王氏家学,早年行医乡里,即以善用仲景方,屡获殊效,享誉皖南。临证擅长中医温热病与心脑系病证诊疗,善用“条达木郁”“滋肾柔肝”“寒温同用”等治疗大法,用药讲求“慎”“轻”“巧”,灵动活泼。
先生世居新安,受徽文化涵泳,加之家风熏陶,乡儒发蒙,医事之余,研索诗词,醉心翰墨,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协安徽分会名誉理事。擅长行、草、篆书,精于画竹。书法极富书卷气,作品处处能入古,常常出新意,自成一家风格。“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蒲松龄《聊斋志异》说:“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世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学问必须自己求得,一分自求,一分真得;十分自求,十分真得。《孟子·离娄下》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先生把严谨的学风和深厚的学术功力、书画诗词素养结合在一起,是医家,又是书家,在读书、教学、科研、临床、书法、治学中达到了“自得”境地。先生在学术研究上,赞同柳宝诒“学古期乎能化,裁制贵乎适时”之论,主张要量体裁衣,不能削足适履。要有宽广的学术胸怀,不能各承家伎,墨守成规,要驰骋百家,与时俱进,“新故相资新其故”。
虽然《老匋读医随笔》中的每一篇文章我都阅读过3遍以上,但每一遍读的感觉都不同。作为一名临床中医师,我想借此机会,再谈谈先生的一些学术特色与用药经验:讲究治络,和畅血脉先生重视络病理论,擅长治疗各种络病。他认为,络少滋涵,治以养络,常用鸡血藤、当归、金毛狗脊、巴戟天、鹿角片等;络脉瘀阻,通络搜络,常用参三七、丹参、红花、王不留行、鸡血藤等活血化瘀与全蜈蚣、全蝎、水蛭、穿山甲等虫类搜剔;络损血溢,治以弥络,采用止咳宁络、润肺和络、泄肝救络、止血弥络等治疗大法。先生治疗胸痹、心悸、臌胀、积聚、胁痛、疝气、月经不调、痛经、乳癖、中风后遗症、痿痹、顽固性失眠、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从络病论治,都能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条达木郁,疏畅气机“草郁则为腐,木郁则为蠹,人郁则为病”,先生对条达木郁法究心多年,主张对于“木郁”的认识,应综合五行之风木特性,人体气机运行,肝的生理病理特点。疏理气机,条达木郁时,应兼及其它四脏,如心肝同治、肝脾同治或肝胃同治、疏肝宁神、疏气化瘀、调和肝脾、调和肝胃、温阳行气、清金制木等多种兼治法或间治法。
用药上取法轻灵,常以青橘叶与田三七粉相伍,一以疏气,一以和络,用于“久病入络”之证,临证处方,加一味橘叶,可使静中有动,满盘皆活。青橘叶芳香,易于挥发走性,先生主张轻药重投,实为经验之谈。
寒温并用,相反相成先生善于寒温同用,并注重相反相成,临证中平肝阳,兼以温脾止泻;温肾阳,佐以磁石清降;治耳鸣,反佐肉桂归原;治痢疾,银黄理中同用;解肌热,桂枝合以清透。用药上也是用寒温配以对药,如救疹逆,术附合以银翘对药。再如,娑罗子与八月札,皆入肝经,而娑罗子性温味甘,八月札性寒味甘,一温一寒,相互配合,能提升宽中降逆和胃,疏肝理气止痛之功。妙用附子,别出心裁对于附子的运用,先生更是自出机杼,妙存于心。如,治疗湿热症,少参附子以振奋阳气,则往往湿开而热透。湿温后期,邪热已退七八,但患者舌质淡而少苔,食欲不振,或大便微溏,四肢困乏无力,脉来濡细,此时当健脾启胃,参以廓清余邪,此时加附子于其间,以振奋脾胃之阳气。肥人多湿,每多气短而无力,多用化湿而益气,倘加附子于其间,以推动其阳气。发热由乎气虚,外证热势散漫,而舌淡少苔,脉虚细而无力,可于参芪中合附子、龙牡以收敛阳气。凡此等等,不胜枚举。古方今用,量体裁衣对于古方的运用,先生主张要灵活化裁,不是呆抄呆用。如,程钟龄《医学心悟》之益母胜金丹,先生将其化裁用于多种类型的月经不调,均能取得一定效果。血热加酒芩;血寒加艾叶、乌药、炮姜;经来乳胀加娑罗子、青皮、橘核;经来量多色鲜者去川芎,加阿胶、藕节;经来浮肿加淡姜衣、五加皮、茯苓皮、防己等。
再如一贯煎,先生临证十分推崇该方,然也是随症加减,大便秘结,加蒌仁;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痰多,加贝母;舌红而干,阴亏过甚者,加石斛;腹胀痛,按之硬,加鳖甲;烦热而渴,加石膏、知母;腹痛,加芍药、甘草;脚弱,加牛膝、苡仁;不寐,加枣仁。
此外,先生对经方的适症,有自己独到的体会,如,运用桂枝汤除自汗出、脉浮弱等而外,要注意患者口腔的感觉与舌象的变化,如舌淡口和,用之可能更妥帖。
创制新方,贵在疗效先生在实践基础上,创制了很多效方,如针对外感温热病证的“新订银翘解毒汤”“新订昌阳泻心汤”“解毒石膏汤”“新订犀连承气汤”“新订清营汤”“新订解毒化斑汤”“清瘟败毒息风汤”“新订清络饮”,验之临床,屡建良功。针对慢性前列腺炎先生自制“新订萆薢分清饮”一方,我在临床上也是屡用不爽。该方组成:粉萆薢12g,赤猪苓各10g,滑石12g,生甘梢4g,炒川黄柏10g,王不留行10g,炙山甲片10g,土牛膝12g,白茅根30g,梗通草4g,京赤芍10g)。先生指出,瘀滞甚者,酌加西血珀(研末,饭丸吞)4~6g,或田三七4~6g;痛引精索者,酌加炒橘核15g,台乌药6g;肾阴虚者,酌加干地黄12~18g,沙苑子10g,女贞子10g。肾阳虚而致阳痿者,去黄柏、茅根,加熟附片6~10g,巴戟天10g,肉桂1g。前列腺镜检有脓细胞者,酌加败酱草10g,猫爪草15g。临床体会,重用大血藤,配合前方,疗效更佳。药用分部,擅用鲜药纵观先生之医案,可以发现先生临床用药十分讲求产地、分部、炮制。首乌用连藤;潼白蒺藜、川象贝合用;连翘时用净连翘、时用带心连翘、时又单用连翘心;玄参用心,而白茅根则要去心、衣;白前用蒸,鹅管石要煅,川郁金需用明矾水拌。先生还十分注重鲜药的使用,如,鲜青蒿、鲜茅根、活水芦根、鲜马齿苋、鲜稻穗、鲜石斛,频频见诸处方,可惜现时临床很难有鲜药可用。
先生用药的考究,举一味荷叶便可见一斑,有时用荷叶边、有时用青荷梗、荷叶络、有时米炒荷叶、有时则米炒荷蒂,因需而用之,十分灵活。
先生曾作《题傅青主书〈丹枫阁记〉》:“论书偏爱啬庐体,逸宕风高是我师。宁丑毋媚斯妍美,作人作字两无歧”,以言志。医于艺相通也,古徽州歙派篆刻,善以涩刀拟古,笔力崭然,不假修饰,自然入妙。《庄子·养生主》又言:“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再读《老匋读医随笔》中的一句句,一篇篇,能感受到先生之高士心境,傲骨清风,以及涩刀拟古,游刃恢恢的典朴与通博。明末清初新安画派四大家之一的孙逸曾在《仿云林山水图》扇页自题赞倪云林诗中有“胸次无尘腕下仙”句,我想借此句以作结尾,最能表达我通读全书的感受了。
陶国水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