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出处
新安从历史深出走来,一手牵着西安,一手牵着洛阳。从历史中走来的新安抹不掉岁月的印记,她的千年沧桑、她的厚重文化、她的绚丽昨天……她一切的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今天的新安,她特有的精神特质一代代承传。
函谷关是新安绕不开的话题,因为她承载了太多历史的记忆,见证了新安千年的风雨。站在关楼遗址上,远望涧河川氤氲起的层层迷雾,恍然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脑海中浮现的是满载茶叶、丝绸、瓷器的驼队,是络绎不绝的官员、商旅、使者,是皇帝出巡时的盛大场面,是抓夫征丁时亲人的生离死别,是杨仆迁关时的壮阔场景,是杜甫进关时的无限忧伤……
历史并不遥远,当你到世纪广场,走进“鼎”字型的博物馆,看到那北魏的鎏金佛、五代的白瓷罐、唐代的三彩鸳鸯壶、明代的宣德炉……你会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灿烂的文明,过往生活历历再现。倘若稍留意县城仍在使用的一些名字:隋州大街、魏郡市场、慕容山、大成殿、夷里温泉、吕家大山……你会发现,古老的县城涌动着历史的追忆,深厚的人文资源助推着新安的发展。
敢想敢做,跳出新安看新安,走出河南看新安,放眼全国看新安,现代新安的发展也可谓大手笔,大气魄。“老城”拥挤,就跨过慕容山建“新城”;产业薄弱,就从零起步,滚动发展,绘就千亿元的产业集聚区;国道拥堵,就开辟新的路径,使连绵的丘陵沟壑变通途;水资源缺乏,就开凿隧洞引来黄河水,千百年来,流经新安的涧河神话般地吮吸到黄河母亲的乳汁;当前,在新安发展的新阶段,新安决策者“三城”建设的宏大构思业已清晰,“山城”、“水城”、“汉关古城”建设的大幕正徐徐拉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幅壮美的画卷。
新安不但有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也弥漫着浓郁的书香文化气息。坐落于新安二高内的大成殿,建于元代,历经修葺,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风采。明朝大儒孟云浦在大成殿南、奎楼山西的涧河川边建“川上书院”,群贤毕至,学者云集,门人子弟桃李芬芳,盛况空前。孟的弟子、著名理学家吕维祺其后在大成殿北的慕容山脚建“芝泉书院”,讲起学来春风化雨,座无虚席,名流钦佩,世人惊叹,影响深远。吕维祺及其后,明清两代吕家一门七进士,有此成绩,省里少有,国内罕见。县城东的涵谷关见证了汉代风雨,张钫在县城西建的“千唐志斋”则浓缩了唐代历史,斋内的墓志碑刻、书法绘画,字字珠玑,件件珍品,成为国内外弥足珍贵的书法艺术宝库。难怪新安书法高手云集,仅中国书协会员就达十余人,其中还有“兰亭奖”的获得者,他们用古色古香的澄泥砚书写了“中国书法之乡”的传奇;难怪新安教育书写了洛阳一个又一个奇迹,缔造了普通高考“九连冠”的传奇。
新安历为两京咽喉要道,车辚辚,马萧萧,东来西往,一派繁忙。所以新安虽地域窄狭,但不封闭,新安人热情,从不排外,来者都是客,拿出最好的东西来款待。“待客不能不丰盛,过日子不能不俭省”是新安人常说的一句话,新安历史上十年九旱,土地贫瘠收成少,养成了新安人勤劳节俭的习惯。新安人性子直,说话声音大,话语瓷实,直言快语,但新安人本质上淳朴、善良而且充满智慧。这从新安的特色小吃浆面条、烫面角可见一斑。
历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从历史中走来的新安汲取着历史的营养。青山不老,涧水长流。让我们在历史传承中塑造精神,在岁月更迭中坚定方向,为明天新安的辉煌历史创造今天不朽的篇章。
——END——
我是调皮的分割线
—合作共赢团队—
新安县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官方平台
合作联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