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新安文化系列丛书一部诠释和传承淳安

推荐阅读:重磅!淳安人家倾力打造同城影视频道上线啦!电影、电视剧、电视直播、小说等全部免费!

诠释和传承

“回望一路风采,他们眼里常常流露艾青的诗意: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部诠释和传承淳安文献名邦文化的鸿篇巨制

——喜读淳安新安文化系列丛书

作者

许汉云

近日,笔者拜读了由中共淳安县委宣传部和淳安县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联合主持编写、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六本单部著作组成的《淳安新安文化系列丛书》。《丛书》六本单部著作是:方才的《一方水土》、王召里的《古城忆旧》、方鸿鼎的《严陵旧事》、章百成的《淳安宗谱》、严卫华的《青溪拾遗》和王兢的《品味新安》。读了这套丛书,让我深受感动和教育,也为之感到十分欣喜。六位作者都是我十分熟悉并钦佩的淳安文化人,为了传承淳安文化,他们积几年、乃至几十年的辛劳与心血而出成果。

如王召里编著《贺城》,从酝酿到撰稿成文,历经了半个世纪。

章百成编著的《淳安宗谱》花了八年的艰辛努力。

章百成原先已编写出版了《淳安进士》一书,为了满足县内外淳安儿女寻根问祖的心愿,毅然决定再编写一本《淳安宗谱》,砥砺前行历经八年之久,终于完成这本汇集本县72个姓氏、部宗谱的恢宏之著。书稿草成后,让大儿子帮助修改文字、小儿子帮助修改图片、女儿帮助打字印刷,几乎是全家发动,老小齐上阵,大有昔时愚公为搬走门前阻碍出行的两座大山而率领全家大小叩石垦壤的移山之势,其功绩其精神让我深为感动和得以教育。

  著书的六位诸君中除王召里已作古、严卫华尚未满一甲之年,其余四位均是年逾七旬的退休老人,他们在“满目青山夕阳红”的珍贵年华能为传承故乡的传统文化做出这样好的成绩,我作为一位与他们同代同辈同知趣的淳安文化人感到高兴。旧时有“文人相轻”的痼弊,而今我辈则应反其道而行之,应变“文人相轻”为“文人相亲”和“文人相庆”。他们出书了,有成果了,岂不令人欣喜、为之庆贺!

左:方才中:王召里右:方鸿鼎

左:章百成中:严卫华右:王兢

这套六本组合的系列丛书,总字数该在一百二十万以上吧,堪称是一部鸿篇巨制,它涉及面广、蕴含丰富、韵味悠长。

这部丛书有哪些特色呢?

其一,情系故土,主题明确。六位作者中除王召里是外县籍(但他已多次表白淳安是他的第二故乡)外,其余均是生于淳安、长于斯的地道淳安儿女,他们是喝着新安江的水、吃着从新安流域种植的五谷、呼吸着淳安大地的空气长大的。他们对故土的山水草木、风情人物、社会变革均有一种情深意浓须臾不可分离的笃实情感。诚如丛书的《后记》中所写的:“回望一路风采,他们眼里常常流露艾青的诗意: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当我们打开每一部书、每一篇文章,放眼读去,无不深受这种情感的浸润。同时,作者们写作的主旨都很明确,就是通过他们一篇篇文章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的记叙或描写达到疏理、传承、弘扬淳安“文献名邦”文化的目的。他们对自己祖先的传统文化怀抱着无尽的温情和敬意,他们是传统文化的“守望者”,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创新文化的“开拓者”。

其二,研究深入,自成一家。纵览六位作者的著作,由于各人的经历不同,观察事物的视角、视点不同,形成了各人写作风格的迥异。如读了严卫华编著的《青溪拾遗》,你会感到他的文章记事抒情都有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见地,像《失落的美丽》、《第一个为鲁迅写传的人》、《淳安名医方继清》、《奇人王谏正》、《我是千岛湖人》、《大唐才子皇甫湜》(未收入)等文章,读了后自会感到有含英咀华的味道,因为他写作的视角是别具的,构思是新颖的,语言又是含蓄诙谐的。你可从他的这些“拾遗”中见到淳安文化的精粹和民俗的珍珠,见到淳安儿女的特有气质和精神。

再如方鸿鼎编著的《严陵旧事》,按作者朴实无华的介绍:“所谓‘严陵旧事’就是历史上曾发生在新安流域的一些事体。”作者记叙的“事体”都是经过他长期观察研究而形成文字的。像他写的《水浒与淳安》一文,将《水浒》中描述的人文历史、风土民俗以及方言土语与淳安方面作了详细的对照,尤其是方言土语,作者举了淳安民间方言中30多个词语被《水浒》的作者吸收,提到《水浒》运用这些词语的有15回以上。这样的文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写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的阅读、搜索、整理、研究而得来的。

其三,语言精要,文风质朴。形成这一特色有两大基础(或说原因):一是丛书的编著者是带着爱乡、思乡、愁乡的真情实感来抒写故土“事体”的,情感的质朴带来了文风的质朴;二是这些丛书的编著者在提升自身文学素养和文字的锤炼上都是经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长期艰苦磨砺的,他们是县内文化界写作的老手、高手,写出来的东西,文字语言上自然是干净、精要而有风采的。如王兢编著的《品味新安》,篇篇读去都觉得十分流畅、别有风味。王兢同志工于诗词,善于写游记。他的语言风格是,娴熟于用方言陪衬白话,即用文白交错的形式来记事、抒情、议理,既达到用字简练又达到文句通畅、明白。你读了他的《徽州行》、《千年古城狮山镇》等文章,自然会有体会。他的《千岛湖颂》是一篇抒情散文,在这篇不到一千字的短文中,他从湖之神韵、成湖之痛、湖景之秀、湖产之丰、湖之文脉、湖之变革与前景等各个侧面将千岛湖前世今生的形象描述得淋漓尽致。

著名散文作家徐迟在《说散文》中有一段话讲得很有哲理,也很中听。他说:“散文家不仅要掌握华丽的文采,而且要善于控制它,不但要善于掌握朴素的文采,还要善于发扬它。”我以为王兢同志就是一个善于控制华丽文采和善于发扬朴素文采的作家。丛书其余作者的语言,笔者不敢妄加评述,只能说点学习感悟。像王召里、方才先生等,他们是本县文化界的资深者,语言文字显得更加沉稳、老道、凝炼,他们写的文章内容涉古的多,可鉴的资料性特别强。

另外值得特别提出的是,丛书主编者撰写的《总序》和《后记》,笔者读了连声称好,认为写得主旨突出、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给人以高屋建瓴、提纲挈领之感。

再则,编辑和出版这部文化丛书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呢?

笔者以为:

一是向淳安人民交了一份厚重的文化答卷。这份答卷贯穿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传承的思想,诠释和传承了淳安“文献名邦”的传统文化,这份答卷为淳安人提供了大范围,大容量的可读性乡土文章;

二是为抢救本县的传统文化、实现文化人的夙愿搭起了平台。著名词学家张学理先生曾为千岛湖填写了一首《金缕曲》的词,其词结尾云:“……替儿孙留下千秋史。争旦夕,速为记”。丛书的作者们大多年逾七旬以上,他们阅历丰富、所知晓的淳安人文历史掌故丰厚,将其记录下来,整理出来是巨大的财富,抓紧抢救既是对历史的负责,也正是年长文化人的夙愿。王召里先生编写《贺城》一书时,年届已76岁了。他“感到再不编写,时光不等人了。”他下定决心辞掉其他工作,终于编成了演绎-年人文历史变迁的《贺城》,为后人认识贺城、研究历史留下宝贵文献。

前几天,我去走访王谏正同志,近年来,以淳安故事为主线着力编著图文并茂的《淳安儿女》摄影画册,如今已出了第五册,正在编辑第六册。走进他不满5平米的存放书籍仓库兼工作室,看见他正聚精会神地工作,我夸奖他劲头足,他乐呵呵地对我说:“我也快八十了,再不抓紧搞,就没有时间了。”他的话道出了年长一辈淳安文化人乐于为传承传统文化而不惜付出的共同夙愿。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对照总书记说的话,笔者想,丛书的作者们不正是帮助淳安的后代子孙做了“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而不致数典忘祖的工作吗?

三是为“坚定秀水富民路,建设康美千岛湖”的战略决策注入了“文献名邦”的文脉和血脉,起到了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让淳安“文献名邦”的传统文化在当今淳安文化人的传承下熠熠生光,为淳安的社会发展和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为丛书六本著作而撰写的十二副楹联

读丛书撰楹联

作者

弘青

小序:近日,拜读了淳安新安文化丛书组合的六本单部著作,思绪绵绵,获得感颇多,但难于尽情表述,谨为之各写二副楹联或赞作者,或扬作品,以示表达仰慕之情。

赠方才编著的《一方水土》

一方水土,一方百姓,一方后代

一方文脉,一方教育,一方人才

浩浩邑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

悠悠青史千秋文化造就千秋俊才

赠章百成编著的《淳安宗谱》

文献名邦承延续

历史图书添宗谱

寻根问祖找血脉

归宗入谱追梦圆

赠章百成编著的《淳安宗谱》

文献名邦承延续

历史图书添宗谱

寻根问祖找血脉

归宗入谱追梦圆

赠王召里编著的《古城忆旧》

召里先君已谢世

古城忆旧仍流芳

巍巍贺城狮城睡湖底

绵绵文脉血脉遗①人间

注:遗,这里不读yí,而读wèi,赠与的意思。

赠严卫华编著的《青溪拾遗》

青溪拾遗见精粹

淳邑觅珠映春光

独特视角观事物

别样见地叙菁华

赠方鸿鼎编著的《严陵旧事》

继往开来传承县邑文脉

砥砺前行弘扬严陵精神

人杰物阜民朴严陵首邑淳安县

山青水秀康美神州胜地千岛湖

赠王兢编著的《品味新安》

新安山水名天下

淳遂民情醉神州

品味新安探踪迹

传承文脉惠后人

来源:千岛湖摄影指南

↙↙点击免费看电影电视和直播

赞赏

长按







































点滴型白癜风应注意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里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anxianzx.com/xajj/1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