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在感慨中国医患关系的尴尬与艰难
医患之间的彼此信任和依赖
才是破冰的良方
唯有爱与体谅
才赋予生命光芒
重要信息:8月31医院针刀学习(←点击查看)
神经损伤临床上常见的根性、干性和丛性3大类损伤,由于其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各不相同,因此所表现的临床症状特点亦完全不同,尽管三者具有相似的某些共性症状,然而,作为临床工作者必需对其加以区别,以求更进一步诊断及治疗。如此,既合乎思维的逻辑性与科学性,又易于找出诊断的规律,从而有利于患者获取及时的治疗与康复。
一、腰骶部根性、丛性、干性神经损伤的鉴别:
腰骶部根性痛、干性痛与丛性痛的症状特点及其病理解剖学基础由于腰骶脊神经根出椎管后组成并走行于骶丛和坐骨神经干之中,因此当三者之一的神经根、或骶丛、或坐骨神经干受累时均可引起某些相似的症状与体征。主要表现在下肢的感觉、运动与反射障碍,其中以下肢放射痛、跛行、肌无力及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等尤为多见。此种共同点易使初学者将其混为一谈,以致造成判断失误。实际上,三者病变的病理解剖部位与特点并不一致。除少数病例其中两个或三个可并发外,一般均为单发,并各具有特征。
(1)根性损伤:外伤后神经根受到牵拉损伤或移位的骨折块或突出(或脱出)的椎间盘直接压迫脊神经根所致,临床上除下腰痛外,主要特点有:
1)椎旁压痛:较明显,尤以叩击局部及腰椎活动时为剧。此主要由于患者脊神经根背侧支受累所致。而在干性痛及丛性痛者则难以出现。
2)屈颈试验:此主要由于颈椎在前屈状态下,通过对硬膜膜、并延及对根部的牵拉而增加受累脊神经根的张力与压力而出现疼痛感。如病变位于椎管与根管外的干性痛或丛性痛则不存在。
3)脊神经根的定位症状:诸脊神经根所司的感觉、运动及反射视脊节不同而具有明确的定位特征,尤以感觉障碍区及反射弧(腰4脊神经根影响膝反射,骶1则波及跟腱反射)更为重要。其受累范围较干性痛及丛性痛者为局限。
(2)干性损伤:外伤后坐骨神经损伤最为多见。临床上主要表现如下:
1)压痛:位于环跳穴处,深压时多向下放射至足底,其范围较根性痛者明显为大,并且60%的病例伴有腓点及腘点压痛及放射痛。而在下腰部则无明确压痛及叩痛。
2)下肢旋转试验:一般均为阳性,单纯因出口部粘连所致者,以内旋时为剧,甚至内旋至10°~20°时即呈阻性。梨状肌同时受累者(占1/10),则外旋耐亦为阳性。
3)干性定位症状:其受累范围表现为胫神经及腓总神经支配区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因此不仅范围较广,且所包括的脊神经根仅限于L4~S2。
4)足底麻木:即由坐骨神经所支配的足底部有麻木感,约90%以上的病例出现。
(3)丛性损伤:位于盆腔内的骶丛,如因骶骨骨折移位或骨盆挤压、碾轧伤而受累,则可致使从该丛发出之神经干同时出现症状。其中以坐骨神经干、股神经干及臀上神经支为多见,在临床上出现以下特点。
1)多于性疼痛:即在同一病例同时具有数根干性疼痛症状,其中以坐骨神经的下肢放射痛、股神经的大腿前部放射痛、臀上神经的骶部痛及闭孔神经的膝部痛为多见。上述症状可同时出现,也可交替出现。视病变部位轻重不一,数干之间受累程度亦有差异。
2)腰骶部叩击试验:常规对下腰部及盆腔行叩、触诊检查,并酌情肛门指诊,以发现移位的骶骨骨折块。若有骶骨骨折,则叩击痛可为阳性(此征象与盆腔肿瘤相似,而不同于盆腔炎患者,后者当叩击腰骶部时患者不仅无痛感,且反而诉说“舒服”)。骨盆挤压伤员则可有骨盆分离挤压试验阳性。
3)辅助检查:应摄骨盆或腰骶椎正、侧位及左右斜位片。必要时做CT、MRI等检查。
4)反射改变:膝反射及跟腱反射多同时出现减弱或消失。
临床误诊多见,原因有:①基本概念不清:即由于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等认识不够,以致对根性、干性及丛性损伤缺乏明确的概念,而在诊断过程中未能全面加以考虑;②临床检查不全面:由于三者在临床上有着许多相似的共性症状,此时,如未能再作进一步详细检查(尤其神经系统检查),则易误诊;反之,认真、全面地检查将可发现三者之差异而有利于确定诊断;③期待和依赖复杂检查:一在当前过多地宣传与介绍脊髓造影、CT等高级技术之同时,易产生忽视临床的倾向。但事实上,此种复杂检查也有其局限性。不仅CT扫描误差较大,且脊髓造影中的假阳性与假阴性亦非少见。因此,过多地依赖这些检查并非上策。
由此看来,要想避免三者在判断上的失误,首先要从基本理论上有一较全面的了解,以搞清其相同点与不同点。再在此基础上对伤者进行详细地采集病史、全面地查体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一般不难作出正确判断,仅个别病例需行CT、MRI或脊髓造影等复杂检查。
二、颈臂部的根性、干性及丛性损伤的鉴别诊断:
颈段或颈胸段脊椎骨折致脊神经根受压、或由于向上肢走行的各主要神经干受累,亦可因锁骨骨折伤及臂丛所致。由于许多症状相类似,以致在临床上多引起混淆,其虽不如腰骶部多见,但仍应引起重视,并加以鉴别,以防延误诊治时机。
表现在上肢的根性、干性及丛性损伤,以根性者最为多发,占70%左右,其次为干性因素,而丛性者较为少见。
在根性损伤者中,其病因多起源于下颈段,尤以C5~C6、C4~C5和C6~C7为多见。在干性神经损伤者中,主要表现在正中神经受累时,次为尺神经,桡神经主要是运动神经,很少引起上臂痛。
1.根性损伤颈椎骨折刺激或压迫或外伤后急性椎间盘突出使颈脊神经根受累而出现臂痛症状。其特点是:
(1)疼痛:与颈部症状同时出现的上肢放射痛,咳嗽、喷嚏或颈部活动后加剧,一般以指尖为明显,视受累椎节不同而部位不一。常见于拇指、食指及中指。多为刺痛或钝痛,并伴有麻木或蚁走感。
(2)颈部症状:均较明显,主要表现为颈部活动受限及僵硬,呈被迫体位状。于棘突处多有压痛,并与病变部位相一致。
(3)根性牵拉痛:一般均较明显,可通过颈脊神经根张力试验判定之。
(4)反射改变:视受累脊神经根不同而出现相应之改变。颈5脊神经根受累时,肱二头肌反射减弱,颈6脊神经根影响桡反射,而颈7脊神经根则波及肱三头肌反射;其余脊神经根则多无影响。
2.干性损伤多系骨折后断端对周围神经的直接刺伤或割伤,或骨折愈合后骨痂的嵌压。此两种原因多见于肱骨干中下1/3骨折对桡神经的损伤,肱骨髁上骨折对尺神经的压迫和桡骨远程骨折对正中神经的损伤。此外,各种锐器的刺伤、刀割伤及火器性损伤等亦均可引起周围神经的损伤。其特点为:
(1)疼痛:大多表现为灼性痛,尤以正中神经受累时为重。
(2)运动障碍及手形:与该神经干所支配的肌组范围相一致,呈现周围性运动麻痹及肌萎缩征。例如:正中神经损伤时出现“猿状手”,主因大鱼际萎缩所致;桡神经受累时为“垂腕”状,主因伸腕肌及伸指肌失去神经支配所致,而尺神经损伤时,则表现为“爪形手”乃由于骨间肌萎缩之故。
(3)反射改变:一般多无明显改变,此点与根性损伤不同,可用于鉴别。
(4)自主神经症状:因周围神经干中同时混有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三种纤维,因此当其受损后,在呈现感觉及运动症状的同时,尚可出现皮肤潮红,多汗及过敏等症状,尤以正中神经为明显。
3.丛性损伤臂丛损伤较为多见,除直接暴力外,亦多发于对上肢的过度牵拉及扭曲。其损伤部位一般分为上臂丛及下臂丛,两者在诊治上有所区别。
(1)疼痛:多为持续性,阵发性加剧,并与上肢活动关系密切。由于肩部活动时可牵拉臂丛神经引起剧痛,因此患者尽可能地避免诸如梳头、搔背、牵手及其他上肢活动。
(2)体位:为减轻对臂丛的牵拉患者喜采取将头颈侧向患侧的被迫体位。
(3)压痛:除于锁骨上窝或锁骨下窝处多有明显压痛外,在各大神经干的端处亦可伴有压痛。
(4)臂丛牵拉试验:多呈阳性,患侧直臂抬高试验亦多为阳性。
(5)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上臂麻痹,一般分为上臂丛麻痹和下臂丛麻痹两型。
1)上臂丛麻痹:为臂丛上干受损症状,其由颈5、6神经根组成,因此主要表现为上臂外侧的感觉障碍和肩部周围肌肉麻痹所引起的肩臂下垂及上臂外展外旋征。
2)下臂丛麻痹:由颈8及胸、脊神经所组成的臂丛下干受损时,主要表现为尺神经和正中神经受累症状。
三者之鉴别诊断一般多无困难,关键是对此三种不同部位的病变应有一较为全面的认识。除外伤外,其他疾患亦可引起根性、干性、丛性损害。
免责声明本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百家针刀微课堂
往期精彩回顾
针刀结合手法治疗脊柱侧弯
高雨教授肩周炎针刀诊疗(+体表定位)
骨质增生不一定是坏事,针刀治疗效果好!
针刀结合手法治疗脊柱侧弯
头昏、眩晕你会治疗吗?
针刀治疗男性疾病
改善含胸驼背的不良姿态(图文教程)
足跟痛分型诊疗(针刀)
股四头肌损伤诊疗
end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