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文物再讲故事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今日立春,愿春暖花开,国泰民安!
今
日
立
春
二十四节气-立春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等。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人们将有“双立春”的农历年视为大吉年份。
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立春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一年四季的更替。立春,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我们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
01.一侯东风解冻
初五日,东风解冻。是说立春到了,带着暖意的东风吹起,大地开始解冻了,万物逐渐勃发生机。
02.二侯蛰虫始振
后五日,蛰虫始振。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准备迎接春天的到来。
03.三候鱼陡负冰
再五日,鱼陡负冰。水底的冰逐渐融化。鱼也感受到阳气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水面上还没有完全融化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背着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习俗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
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迎春设春官,并预告立春之时。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清末《点石斋画报》上的“龟子报春”、“铜鼓驱疫”,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
祭祖
在许多地区,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广东《新安县志》载:“民间以是日有事于祖祠”。
在立春时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较特殊。河南《汝阳县志》载:”设春宴,啖春饼,荐卜、梨。”
临颖县志把立春祭祀称为”咬春”。
鞭春牛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塑制春牛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另外还有采茶祭春牛活动,湖北地区还举行龟子报春活动。现如今,在一些农村仍有“鞭春牛”的风俗。
节令饮食
festivecustoms
[吃春饼]
Y
I
N
S
H
I
F
E
N
G
S
U
春卷又名春饼、薄饼,是福州民间流行的传统小吃,历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饼演化而来。立春吃春卷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有喜迎春季、期盼丰收之意。最早的记载显示咬春吃春饼。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拼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用来卷菜吃。
[炒和菜]
Y
I
N
S
H
I
F
E
N
G
S
U
有了春饼,自然少不了和菜。所谓和菜就是用时令蔬菜,如韭黄、豆芽、香干等切成的丝,或拌或炒。拌的话就将豆芽菜用水焯熟,干粉丝煮好,用淀粉、醋、酱油勾成汁,用汁拌菜丝便成。若要炒着吃,就把肉丝、蛋皮丝、绿豆芽、豆腐干丝、粉丝、菠菜或是韭菜一同放入锅中炒熟。讲究的可加海参丝、肚丝、香菇丝、火腿丝,这样就更好吃,也更营养。
[吃萝卜]
Y
I
N
S
H
I
F
E
N
G
S
U
在许多地方,立春又叫“咬春”。北方立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是萝卜,吃萝卜可分为啃、切片、切丝、做馅等多种形式。明人刘若愚《明宫史》载: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清《燕京岁时记》载: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谓可以却春困也。吃萝卜不仅可以解春困,还可以增强妇女的生育机能,立春萝卜又称为“子孙萝卜”。
节日谚语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一人心里没有计,三人肚里唱本戏。
人勤地不懒,人懒地起碱。读书不离案头,种田不离田头。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一场春风对一场秋雨。春寒夏闷多雨,秋冷冬干多风。
正在展出
二楼展厅
《高原春秋——天祝县历史文明展》
一楼展厅
《雪域风情——天祝县民族民俗展》
《新时代天祝精神及“八景、八珍、八俗、八艺”展》
《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天祝县28个民族图片展》
文润天祝文化振兴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