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地名往往凝结着一地人民从古至今的智慧与精神,而世代的传承更使得每处地名都沉淀着如同生命般深刻的含义。婺源方言地名中对自然山水与社会人文的巧妙揉粹,就充分展现了人们对“天人合一”这一宝贵价值观的追求与坚守。从婺源的方言地名中,我们仿佛也触摸到了她绚烂别致的地理山河和厚重迷人的历史文化。
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北通安徽休宁,东达浙江开化,恰好处在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婺源方言地名种类繁多、包罗万象,反映了不同的区域特征和文化内涵。
一、方言用字与现代地名含义之异同
婺源是徽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徽语区内分绩歙片、休黟片、祁婺片、严州片和旌占片这五个方言片,婺源方言则划属祁婺片。从某些方言地名的用字上,可以看出婺源方言的独特风貌。
(一)保持本意的“坞”与“坦”如“坞”字,《广韵》载其为“安古切,上姥影”,又《集韵》载其为“乌故切”。《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中对“坞”的注释为“山坳”。用例如唐羊士谔《山阁闻笛》:“临风玉管吹参差,山坞春深日又迟。”《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山遂转峡为坞,四面層圍,谨受此邨。”注释为“泛指四面高中央低的处所”。用例如南朝梁武帝《子夜歌》:“花坞蝶双飞,柳堤鸟百舌。”唐李郢《伤贾岛无可》:“萧萧竹坞斜阳在,叶覆閒階雪擁墙。”《红楼梦》第五回:“方离柳坞,乍出花房。”
在婺源方言中,“坞”字基本沿用了古意,表示“地势周围高中间凹的地方”,多指代“山间平地”。方言地名中用“坞”来命名的地方不胜枚举,诸如:汪村坞、施家坞、项家坞、胡家坞、韩家坞、上家坞、许坞、庄坞;小坑坞、青塘坞、唐河坞、大源坞、甘源坞;芦竹坞、水竹坞、淡竹坞、丝茅坞、料株坞、荞麦坞、柑子坞、叶子坞、里草坞、碎石坞、道观坞、粟坞;南谷坞、朱背坞、汪冲坞、高砂坞、梅田坞、乌沙坞、白毫坞、菩蕾坞、麻榨坞、逍遥坞;龙腾坞、野鸡坞、羊栏坞、鱼冲坞;大坞、正坞、白坞、来坞、井坞等。
又如“坦”字,《说文解字》载“坦,安也。从土,旦声”,又《广韵》载其为“他但切,上旱透。元部”。《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中“坦”字的注释为“平”,取“平坦;坦途”之意。《玉篇·土部》也载“坦,平也”。又例如《世说新语·言语》:“林公见东阳长山曰:何其坦迤!”清魏源《再上陆制府论下河水利书》:“全系碎石坦铺,从无裹面修石灌浆施樁之事。”
在婺源方言中,“坦”即表示“山区或丘陵区的局部平地”,用法与“坞”字略同。取“坦”字在婺源方言地名中也很常见,如:江村坦、张村坦、姚家坦、叶家坦、曹家坦、呈家坦、新家坦;朱公坦、査平坦、汪平坦、黄力坦、栗木坦、木吉坦、外箸坦、沙古坦;古坦、王坦、前坦、沙坦、玉坦、梅坦、茗坦等。
(二)引申为“小溪”的“坑”字例如,“坑”字,《广韵》载“坑,客庚切,平庚溪。阳部”。《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中对“坑”注释为:“堑;沟壑”。《玉篇·土部》也载“坑,堑也;丘虚也;壑也”。例如《庄子》:“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晋害·吕纂载记》:“与左右因醉驰猎于坑涧之间。”
在婺源方言中,“坑”一般代指“小溪”“沟渠”,常有“积水成坑”“水坑”之说。所以一些有溪流沟渠的地方就常被命名为“坑”了,如:林家坑、程家坑、徐东坑;观莲坑、苦竹坑黄泥坑、何田坑;里深坑、冷水坑、玉坦坑;东坑、西坑、南坑;杨坑、汪坑、江坑、曹坑黄坑、方坑、占坑;词坑、言坑、古坑、大坑、横坑、芦坑、松坑、湖坑、塘坑、善坑、乌坑、磻坑、表坑等。
(三)特殊的方言用字婺源地名方言中还有“碣”“柽”“汜”“培”“岭”“尖”“降”等较为特殊的方言用字。“碣”在婺源方言中意思为“拦河坝”,以“碣”为名的地名有碣上、东碣上等。
“汜”在婺源方言中作“桥”解,古有“汜”“圯”混用,以“汜”为方言地名的有“大汜”“大汜段”“大汜村”等。
“培”,在婺源方言中指山顶以下、塆地之上的山坡,以“培”命名的地名有“茶培岭”“茶培冲口”“茶培石尖”等。
“岭”字在婺源方言中指“人工修筑的石砌山路”,用此意取的地名有“篁岭”“江岭”“养斗岭”“岭脚”等。
“尖”“降”在婺源方言中常指“山脊”,有“高山”之意,如“老鸨尖”“里湾尖”“白桠尖”“朱村降”“大降”等均为山势高耸之地。
在婺源地名中这些特殊的方言用字大都渊源久远,在徽州地区的使用较为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婺源方言及徽语的原始状态。
二、历史文化在方言地名上的反映
历史上,婺源隶属古徽州“一府六县”,是徽文化发祥地之一。虽然在行政区划上经历了两次“隶赣”变更,但婺源与古徽州的地缘关系十分密切,其文化无论是源流、形态、还是内核都始终保持了徽文化的特征,徽风婺土融合得非常完美。徽文化十分注重儒学理道。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籍系徽州婺源,其崇儒重道的理学学说是“新安理学”的本质所在。在朱熹之后,故里婺源由此理学蔚起,儒教昌行,文风茂盛,人才济济。
因此,在婺源的方言地名中也蕴含了浓厚的徽风儒韵。如位于婺源县城西部的文公山,原名“九老芙蓉山”。因朱熹回乡省亲时在此栽植了24棵杉树,嘉定二年()宋宁宗谥朱熹为“文公”,故里后人为纪念朱熹故将此地改称“文公山”。又如沱川理坑,初为“里坑”,因明清两代时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时谓“理学渊源”,故改为“理坑”。还有“儒家湾”“儒学山”“儒学前”等地名无不沐浴着徽风儒韵的风采。
同时,徽文化还带有非常浓郁的宗族气息,这在方言地名中也有所彰显。婺源的方言地名中以宗族姓氏直接命名的村落不计其数,如:沙城洪、沙城李、沙城俞;梅田叶、梅田李、梅田周、梅田王;程家、许家、查家、吕家、孙家、陈家、汪家等等。还有些村名体现了对伦理道德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如:耕心庄、彰睦、和睦、和村、仁村、仁洪、宽仁、善坑、团结、余庆、勤裕、符祝、延村等都深深烙印着忠、孝、节、义的传统宗族遗训。
来源:《中国地名》年第6期
作者:程平姬
选稿:佘本金
编辑:耿曈
校对:方梦瑶
责任编辑:林丽婕
河南城镇历史地理初探
婺源地名的文化意蕴
历史时期崤函古道区域城镇发展初步研究
地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
地名与徽州区域社会——以婺源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