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人想出去,城里的人想回来,这是当今多么纠结的一个问题。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到自己的故土,试曾说服自己,家乡一切还在,可又不得不承认,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回忆已经悄然消失。
新安村上新安,明代创乡,来自丰顺县田乡之郑姓为先。因讲客家话,故被邻乡称为“客仔寮”。后因龙湖巨绅黄爵雨家族招来各地佃户创寨聚居,故又有“佃户之乡”之称。先后至此聚居有凤山黄蛮洞及龙湖乡之黄姓,来自金沙乡沙陇之陈姓,其他如刘、唐、张、许、王等姓,宗出均无稽可考。明代为防盗匪,筑方型大寨于村东,求吉祥安居之兆,取名“新安寨”,清顺治及光绪年间两次重修寨门。
新安村下新安,创村于南宋末期,原为丰顺九河人至此定居,捕鱼打铁为业,讲客家话,邻乡皆称“客家寮”。后龙湖巨绅黄爵雨至此创寨,因新创安居故称新安。后黄氏外迁,今寨尚存。现村居徐、纪、高、王四姓,徐姓于明代由福建莆田迁此,纪姓由澄海官埭至此定居,纪氏宗祠载有“宋代宦游潮刺史,明代移聚下新安”之冠首。高姓来自潮州桥头,王姓来自归湖荡头乡,此两姓定居皆系明代。
新安村下新安,聚落呈块状,建筑多三合土砖木平房,中有圆形古寨,名新安寨,系三合土木结构,独门西向,房屋周绕相朝,中一园埕,设水井石臼,防盗匪兵乱之故。围楼大门上方镶有一个狮头,狮口含有一把利剑,有驱邪镇乡之意。据传说,狮头不能涂色,涂色会惹来是非,所以一直以来,狮头都是白坯的。
新安村据《浮洋民间故事》记载:新安寨内有一座新安古庙,古庙的后面,有一个偌大的深坑,据村民讲,这是抗战时期,让日本鬼子的炮弹给炸的。当时,日本鬼子想炸新安寨,没想到新安寨丝毫无损,也没造成村民伤亡,传说是新安古庙的“老爷”显灵的缘故。
新安村说起那次日本鬼子炮轰新安寨,村民津津乐道,说鬼子的炮弹明明投向了新安寨,要是打中新安寨,那可就是寨毁人亡,腥风血雨了。在那个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新安古庙的老爷显灵了,发起了神威,使了法力,鬼子的炮弹打了个偏,落在古庙后面,炸了一个大坑。古寨和村民都安然无事,幸免于难。从此,村民口口相传,都说古庙的老爷显灵,庇佑村民,确保一方安宁。
图由许泽焕提供
新安村这个90多岁的老人是新安寨的留守老人,每当看到她那忧虑的眼神,那佝偻的背影,我心中总有一种莫名的惆怅。用小水桶接水,一杯,两杯,三杯···直到大红桶的水足够了,阿婆便开始自己洗衣服了,阿婆的生活很简单,每天都是如此。或者,简单的生活,就是对自己的一种欣慰了。
新安村这座写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楼子建于年,由老书记组织所建,用于抽纱厂,后用于服装厂,今已无运作,只用于新安老人组放置物品。从远处望去,大门紧闭,人去楼空,回顾昔日的抽纱厂,又是一段挥之不去的往事,也许,当那些年曾在抽纱厂留下记忆的人,偶然从这里走过,也会说道:我也曾经年轻过。
新安村要说“物以稀为贵”,我能想到的也就是以前的老物件,生活好了大多数人会将它们丢弃,而我却对老物件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感,别人觉得该淘汰了,我却觉得它们珍贵。比如说这辆“鸡安车”,据说,它因为载重时会发出“咯咯咯”像鸡安(公鸡)一样的叫声而得名。它结构简单,由车斗、车架、车手和单独一个轮子组成,却能载重达五六百斤。或者,不同年代不同需求吧,“鸡安车”已是难得一见了,已经再也看不到它昔日的光辉了。
新安村“老爷生”刚过不久,“神前”未收,鞭炮纸未扫,满地的鞭炮纸,是刚留下不久的“热闹”。随着“老爷生”的鞭炮声一响,春节还会远吗?只不过,春节是否还像我们心中期盼的一样,那么充满年味,“鞭炮起,锣鼓声响”,又一年的“营老爷”开始了······
新安村我不相信那些年味已经不存在了,于是我按着“营老爷”的安道路线走了一下,这么一走,又不得不否认了自己写的开头,原来,不止家乡的一切还在,那些美好的记忆也还在,从我在这条道路行走过多少次,从我在这条道路留下了哪些往事,从我在这条道路哭过,笑过···刹那间,我似乎又变回当年那个傻小子,在这些乡村小道徘徊···
新安村为了留下悬念,我特意只拍了狗屎花,而不拍到房子,如果不是亲眼目睹,我怎样都不会想到,因日久年长,狗屎花已经生长巨大,跟房子缠绕在一起。这房子也随之成为了危房,先要破除,先要破其根,原本也是这么想,可狗屎花早已跟房子合二为一,想要完全除掉,可能也要等到房子倒塌的那一天。
新安村每一次乡村记录都夹杂了自己的回忆及其情感,情感用文字来体现,回忆用照片来体现,不忘初心,记录乡村那美好的回忆,乡村,你我的印象。
如果你也跟他一样喜欢民风民俗,喜欢乡村风光,对家乡文化的宣传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或想与“立佳棒”分享你与家乡的点点滴滴,那么,立佳棒也愿与你一起交流,愿与你成为朋友。
原创/立佳棒
转载需原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