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头古城重新开街寻根深港双城文化

8月26日,深圳特区成立四十周年。谈及深圳的历史,人们常常会说,深圳是从一个小渔村晋级为如今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实际上,深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多年前,发端就在如今的南头古城。南头古城不仅是深圳的城市发展开端,也是香港的城市发展之始,是深港同宗同源的文化之根。8月26日,在深圳经济特区40岁生日这个喜庆的日子,经过大半年改造提升,近年历史的南头古城焕彩绽放,多米长的南北街示范段开街营业。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郁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文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市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局长王爱朝,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志伟;南山区委副书记、区长黄湘岳等出席开街仪式。深圳市南头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宝华和香港南头同乡会会长陈伟光缓缓开启了南头古城的大门。南头古城,深港城市同根同源的见证者南头古城又叫“新安故城”,史料记载,南头古城从公元年也就是三国吴甘露元年时,开始设置司盐都尉,修筑城池。司盐都尉是一个官名,六品,相当于现在一个县级市市长的级别。这个头衔印证了南头古城当时的行政级别。此后的东晋咸和年间,在此设置东官郡治及宝安县所。从那时开始,南头古城成为历代岭南沿海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和对外贸易集散地,辖区最大时管理今天的香港、深圳、东莞和中山等地。从公园年修筑城池到年特区成立,南头古城经历了历史的变迁,见证了朝代的更替,也留下一批古老建筑和岭南文化遗址,承载岁月的记忆。新安县衙、东莞会馆、报德祠,还有四十多处代表岭南风格的古老建筑,都见证着深港人民同根同源的历史。

南头古城门

南头古城的南城门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城门匾额上的“岭南重镇”四字由清康熙年间的本地知县靳文谟所题,四个大字凸显了南头古城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新安县衙:明清时期深港政治经济的重要载体

为防海盗侵犯,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四年在南头古城设立“东莞守御千户所”,并在洪武二十七年筑城。明万历元年(年),在原有的所城基础上建立新安县,管辖深圳和香港区域。明清两代,南头均是县治所在地。新安县衙是明清时期政令所处之处,是南头古城当时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的重要载体。鸦片战争时期,香港从新安县割去,此处成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第一线,新安县衙也成为鸦片战争时多次战斗的指挥部。

东莞会馆:南头古城曾是经济中心的见证者

南头古城内有南街、县前街、显宁街、永盈街等九条街道,俗称“九街”,南街是古城的主干道。“东莞会馆”就在南街主干道上,建于年,是清代东莞商人在这里设立的商会会所。明清时期,会馆是乡土之链,它能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教化方式,借助血缘、地缘和业缘纽带,实现社会整合的功能,在推进社会发展过程中,意义不可小觑。会馆建筑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风云际会,是透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窗口。会馆多建于商旅发达的都会要地。南头古城东莞会馆是目前深圳仅存的一处会馆建筑,它的存在,充分印证了南头曾经是岭南地区的经济中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

报德祠:深港人民对两位好官的纪念

报德祠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清朝顺治十八年底,为切断东南沿海居民与郑成功部的联系,政府发布了《严禁通海敕谕》“迁界令”,逼迫村民离开祖籍远走他乡,群众生活十分悲惨。广东巡抚王来任和两广总督周有德先后为民请命,奏请清政府展界复乡,最终促使清政府于康熙八年(年)正月撤销了顺治十八年(年)颁布的“迁界令”,准许原居民回迁恢复原籍,安居乐业;并于同年八月使康熙五年(年)被撤县的新安县得以复县。当地村民为纪念两位好官,在南头古城内修建该祠堂。祠堂初称“巡抚祠”,后改称“报德祠”。除了南头古城的报德祠,香港上水区石湖圩同设“巡抚街”纪念两人,该“巡抚街”一直保留至今。

信国公文氏祠:纪念文天祥的深圳文族后裔

“信国公文氏祠”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一座祠堂,这个祠堂修于清朝嘉庆年间,至今保存完好。文天祥与现存深圳地区的文姓族人关系密切,据《宝安县文族谱》云:“元始祖壁,号文溪,字世安,与胞兄文山公同登甲榜,历官知广东惠州府。”从文姓始祖文溪公繁衍至今,深圳文族后裔已有上万之众,他们称文天祥为“太祖伯”。这个祠堂是南头古城中保存最为完整并且规模最大的古建筑。除了上述标志性建筑,古城内还有40多座清代和民国时期修建的具有岭南风格的民宿等。这些年代久远的建筑,是南头古城多年历史的陈述者和记载者,承载着深港人民的桑梓乡愁。保留古城风貌南头古城进行升级改造加强古城历史文化保护,重现古城昔日辉煌。承载年深港城市发展史的南头古城,要蝶变新生,重新担当起“传扬深港千年历史”的重任。年3月,按照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南山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工作小组,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实施、村民参与的模式,由南山区文体局、城管局、南头街道办等统筹组织,万科集团执行落实,对南头古城进行保护性改造。年10月18日上午,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项目正式开工。通过基础设施升级、古建修缮保护、街区打造、文化策展、景观环境提升等系列改造,引入特色文化创意、艺术体验等多样化业态,将南头古城打造成为“粤港澳文化创意汇集地”,成为展现深圳发展、推动湾区融合的历史文化名片。在规划方面,保留古城原有的瓮城格局和六纵一横的古代代表性街区形态及尺度,通过拆除危房和活化边角地,在原有的城中村密度中,尽可能提升环境容量,打造出绿色低碳、舒适有趣的公共空间。古城改造方面,坚持还原和维持古城的历史风貌,对公共空间、建筑外立面、内部空间等已经进行更新改造,坚持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在建筑方面,充分营造古城风韵,留住“城市记忆”。以广府建筑为基调,吸收不同时期的客家、潮汕、南洋风格,对有历史保护价值的建筑,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以“绣花”功夫精雕细琢。在运营方面,规划商业、办公、酒店、公寓、公共展览五大主要业态。项目规划有历史怀旧区、艺术文化体验区、品质生活区和文化创意区,打造一个兼具历史文化和现代活力的湾区地标场所。南头古城现有“六纵一横”的街巷格局,建筑余栋,包括1处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保护建筑和34处历史建筑。改造过程中,施工方对古城内的建筑重新修正,既保留了岭南古风特色,又融入了当代审美装饰元素。焕彩重生南头古城续写深港情缘经过修缮保护和升级改造,重新亮相的南北主街焕然一新,一栋栋居民房变身风情小楼。此次亮相的南北主街道,除了保留这些深港同源的古老建筑,更引入大量香港元素,将深港同根同源的因素继续延伸。南北主街的中间位置,坐落着“香港南头同乡会”会馆,在南头古城出生长大的温超平介绍说,80%的南头村民都有香港澳门以及周边城市的亲戚,村里每年会组织三四场活动,邀请在外的亲朋好友们回乡一聚,联络情谊,这个同乡会馆成为联结深港亲人的重要场所和纽带。在产业引进上,重新开街的南头古城,特意引入香港老字号襟江酒楼、天后站.清汤腩茶档等香港老字号。襟江酒楼是由香港百年老字号莲香楼集团打造,年莲香楼在香港开设第一代茶楼,经过数代变迁,保留至今,是香港为数不多的百年老字号店铺。天后站-清汤腩茶档则起于90年代,代表了香港美食的精髓,是由香港米其林大厨倾心打造的清汤腩品牌。此外,南北主街既有“叠石水景”“竹园”等现代园庭景观,还有南头数字展厅、文士华宅、插画博物馆、牌匾博物馆、双城品味、壹日物仓等多个文创空间,更保留了在这里经营几十年的老字号九街糖水和邓家传文糕点店。古城历史、百年老字号和现代业态在这里进行了融合、碰撞和对话。“数字展厅”通过多媒体和4D、5D等数字技术,再现南头古城昔日的繁华景象。“牌匾博物馆”收藏了几十副古代牌匾,这些牌匾历史悠久,融合字书法、传统建筑、雕刻技巧于一体,体现深厚的人文历史。“简阅”博物馆展示了馆主收藏的百余种古代书籍珍本,许多手抄真迹,记录了古人思想和知识的精华。为献礼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古城还举办“万化同源——珠江口区域的四个历史时空”的展览,将科技与艺术融合,重现古城千年历史文化光辉。未来,南头古城还将举办多种形式的艺术文化活动,吸引粤港澳的设计、文化、创意类人才在这里汇聚,加强三地的文化研讨交流与创新创意合作,将古城发展成为湾区文化地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anxianzx.com/xafz/6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