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历史文化厚重新安新安函谷的历史记

函谷关,据历史记载共有三处:秦函谷关、汉函谷关、魏函谷关。

春秋时,秦国为了防备东方诸侯国西进,在豫西“崤函孔道”的西端灵宝,据险设关,其险如函,故名“函谷关”。战国时期,秦王赢政据此关横扫六国,而六国亦曾在此叩关攻秦,因而这座关被称为秦函谷关,简称秦关。

相传三国时,曹操西讨张鲁、马超,为了迅速转运兵马粮草,命许褚在灵宝县城东北40里,距秦关约10里处开隧道,筑起关楼,史称魏函谷关。后被三门峡水库淹没,现仅存一古道和烽火台遗址。

新安县城东关奎楼山旁,有汉函谷关,是西汉楼船将军杨仆经武帝恩准把秦关从灵宝移建到了这里,为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年)所建,故又称汉函谷关。

关于汉函谷关的迁建,还有一段饶有兴致的历史事记:杨仆生活在汉武帝时期,铁门玉梅人,一生戎马倥偬,南征北战,为汉武帝拓土开疆,统一巩固西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据《汉书》载,汉时南方部族百越叛乱,天子欲发兵击越,布告天下,竟无一人响应,天子刘彻一怒之下,撤职人。楼船将军杨仆则自告奋勇,日夜兼程,出兵南方,一举平定了叛乱。边关安定之后,他回到长安向武帝讨封。而武帝却偏偏忘记了功劳最大的杨仆,早把函谷关以内的地方封给了别的大臣,万般无耐,天子只好把杨仆封为“关外侯”,把关以东新安以西的地方封给了杨仆。可是,杨仆“耻为关外侯”,向武帝建议,以自己家财为资把函谷关迁移到新安东边,这样既扩大了关内地盘,杨仆也成了关内侯。这一建议正好迎合武帝拓疆扩土、好大喜功的生平嗜好,同时朝廷又不用出一分钱,皇帝当即准奏。杨仆拆了古函谷关,将砖瓦全部运到新安,仿秦关重建了一座汉函谷关。

汉函谷关南靠青龙山,北依邙山,座西向东,前临涧水,距今洛阳市20公里。据史料记载,原汉关的建筑非常壮观:北起黄河,南横洛水,直抵宜阳散关,关塞相连有似长城。关前仿效秦关布局,筑有“鸡鸣”、“望气”二台,以壮其雄伟气势,史称“散关台”。

时,北周、北齐对峙,北周在汉关设“通洛防”,以对抗北齐政权。此后历代帝王多有登临,文人墨客纷至题咏,成为我国历史上军事文化的一个亮点。

两千多年来,汉关历尽风云战乱,屡遭破坏,曾经多次重修。近代史上一次重修始于年,那次重修的规模,据载为:关高83米,南北长33米,东西宽20米,关楼3层;底层为平垛,中有拱形门洞,可供交通。东西洞门,各有对联一副,为康有为题写。

关额为:“汉函谷关”。关东门联为:功始将梁今附骥,我为尹喜谁骑牛。关西门联为:胜迹漫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楼船。关上四周有护关寨墙,中间是两层阁楼,中层四门对开,上层为八角楼,四面开窗,飞檐画栋,气势磅礡。八方翘角之上,各系铜铃一个。关楼四门均有对联,楼东门联为: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层紫气万层烟;楼西门联为:佑彼周室,宏我汉京;楼南门联为:紫气犹存贤令尹,青牛重度古函谷;楼北门联为:巍乎直同百二险,焕然重筑一丸泥。

重修汉关虽不能与古关原貌相比,但两山夹峙,孔道中通,雄关横卧,城楼高耸。东面辽阔天空,西衬新安古天,其气势亦颇为壮观。每当夜幕降临,万物敛息之时,寒星寥落,月上山顶,晚风萧瑟,涧涛轰鸣。若深夜登临,虽不闻古战场声声嘶斗,只这冷月寒光,风声涛鸣,也可使人森森然然,如临严阵。曾被我县文人称为新安历史八大景之一的“涧水秋月”就在此处。

猜你喜欢的文章

?慈母怜子的传说

?试述新安精神

?奋发创新容和——我看新安精神

扫一扫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anxianzx.com/xafz/5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