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徽州(45)二月二做的虫壳(用方言读)
司马狂/文
写这篇文章是丁酉二月初二的子时,一边写着文,一边看着搜集到手的虫壳的图,这种煎熬,在夜深人静的时刻愈发令人抓狂。不知道,看这篇文章的诸位,有多久没有吃过虫壳啦?看着这些没有拍摄技巧,却胜在真实的照片,是否如同我一般,在拼命吞着口水呢?
虫壳,这米粉做成的美食,我真心不知道普通话应该怎么去写。最初喜欢上虫壳还是源自我的爷爷,彼时,爷爷还在世,嫁在昌溪的大姑妈每年一到二月二的时候,总是会背上一大筐的虫壳给爷爷。我是最小的孙子,打我有记忆开始,爷爷就已经老迈的很,他对于这虫壳有一份特殊的喜爱。姐姐们都说我最像爷爷,或许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我也喜欢上这我们歙南独有的美食。
其实虫壳和之前我写过的蒸糕在某些方面极其类似,都是大米磨成粉,然后加入酒酿,再用酵母发酵。只是蒸糕是在发酵成功之后,直接上屉去蒸,而虫壳则是在定型之后,要用菜籽油煎至两面都呈现出金黄色才行。
徽州的习俗各不相同,我们歙县旱南在二月二都会做这个虫壳,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个习俗,我尝试着问询过很多乡人,大家却都答不上来,只知道,过完正月,这虫壳便会成为第一道美食。据说绩溪那边二月二是做裹粽的,我似乎记得端午节绩溪人也是吃裹粽,这习俗差异可真大。
在外闯荡的游子们,心心念的总是家乡的味道,这虫壳的味道在我的味蕾间徘徊了许多年,却总是不能得偿所望。去年回家的时候,母亲如同变戏法一样给我一个虫壳的时候,我双眼冒光,一把接过来,三两口就吃个精光。后来,才知道,就在歙县新安菜市场的入口处,便有一家歙县南乡人开的小店,他们家就做虫壳,大的一块一个,小的五毛一个。过年的时候,我特地买了十块钱带回家,长期生活在东北的大姐,被我馋得不行。
(这几张图就是新安菜市场门口卖虫壳的,大家馋的时候,按图索骥去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