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渠先生第十四代孙张能鳞在从北京大兴迁居到浚县之后,浚县城北大街的张家成了当地的名门望族。
张家是北宋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横渠先生张载的后人,自然称得上是名门。而张载的十四世孙张能鳞一生在清朝做官,他的六个儿子中,五个都是清代官员,后世子孙中也有不少举人,因此,张家是浚县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
张能鳞有6个儿子,长子张嵋在蒲城担任知县九年,在任期间多施惠政,蒲城百姓为他立祠祀之;张瀚是张能鳞次子,他先后担任扬州府通判、赣州通判,在江南江都定居;张能鳞三子张皑担任灵寿县教谕、潜山县知县等职,他恤士爱民,在百姓中威望极高,定居在北京顺天大兴;张能鳞四子张冈先后担任清朝正蓝旗官教习、范县知县、河曲知县,他以为官清廉著称,做了14年的官没有贪污受贿一文钱;张岱是张能鳞第五子,由监生选授湖广巴东知县,当时的巴东是个非常难以治理的地方,张岱严肃政令,惩恶扬善,使巴东百姓过上了安稳幸福的日子,深受当地民众爱戴,后定居在四川成都。
张能鳞画像
张能鳞的五个儿子个个优秀,他们都在清朝为官,唯有最小的六子张喦,18岁时英年早逝,实在令人惋惜。张能鳞的5个儿子长期在外做官,只有大儿子张嵋和四儿子张冈定居在浚县。由于浚县张子家谱在清末时局动荡之时遗失断代,如已经没有四儿子张冈后人信息,目前浚县张载后人只剩下张能鳞长子张嵋一支。
张嵋的儿子张有异是岁贡生,后来先后任直隶永平府乐亭县教谕和保定府新安县教谕;张嵋的孙子张一清是乾隆丁卯(年)科河南第十八名举人,拣选知县,乾隆丙戌(年)钦授国子监学录;张一清的孙子张暄,字方策,是嘉庆戊午()浚县举人,嘉庆六年《浚县志》总校。
清嘉庆六年浚县志
张能鳞在浚县定居后,在浚县结交了几位好友。那个时候,浚县城东街的刘玉瓒、北街的张能鳞、城关镇杨玘屯村的马大士以及周体观、程淓既是同榜进士又同朝为官,几个人之间交往甚密,几家人互相结为姻亲。张能鳞的长子张嵋娶周体观的女儿为妻,张能鳞的孙子张有恒与程淓的长孙女结为秦晋之好。
浚县古城
程淓任江西广信知府,因公务长期在浚县居住,他是清代早期的著名书画家,还是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的十四世孙,而程颢是张载的表侄,说起来张能鳞和程淓还是世亲。
擅长书画的程淓在浚县生活了近40年,他特别喜欢大伾山,还在大伾山上留下了很多摩崖题刻。大伾山伟观亭北侧崖壁上的石刻行书“飞崖”、三丰啸台石壁上的“邀云”、观音寺西侧岩壁石刻“何日闲”以及题于大伾山吕祖祠乾元殿北边崖壁上的诗,都是程淓的手笔。他的字笔力雄厚、气势磅礴,他的诗通俗易懂、意境深远,成为大伾山上一道道韵味无穷的风景。
程淓虽是广信人(今江西上饶),却跟张能鳞一样喜爱浚县的山水,他被解职后并未返回故里,而是在卫河边建了房子定居下来,终老之后埋葬在了大伾山,程淓的墓志由清代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王熙撰写,好友张能鳞正书的。
张能鳞十三世孙张光辉
时光荏苒岁月轮转,不知不觉间几百年过去了,虽然先人已逝,但浚县北大街张家祖宅还在,横渠先生的后人们在太平盛世中跟普通人一样过着安定幸福的生活。
张光辉家的二铭堂
更让人庆幸的是,横渠先生张载的二十六世孙、西山公张能鳞的十三世孙张光辉继承了先贤们的优良传统,他还要把祖上为人处世的家规家训传承给后世子孙,一代一代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