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夜市
新安夜市
方长英
傍晚时分,天边流云泛着霞彩,地面上人车喧嚣。新安江在你的左手边,安静如斯,婉约前行,霞彩打在水面上,泛着鳞鳞波光。河对面的岩壁上刻有“新安大好山水”的字样,近处是一片荷塘,荷叶碧翠,接连铺展,粉色的朵或蕾含苞待放,婷婷高出荷叶些许,在微风中轻轻摇荡,防腐木的步行桥上,有人赏花,有人拍照,有人垂钓,有人瑜伽,有人散步。江边景,画中人,滨江公园这一带,真是好。
隔一条马路,右手边就是花鸟市场和新安夜市,和滨江公园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的夜市热闹喧腾,人头攒动。天还没黑下来,闪烁的灯光就赶着依次点亮,一进夜市,首先看到的是集装箱垒砌起来的码头灯光秀,灯光秀侧前方是一个圆弧型的表演舞台,围着一圈人,有人鼓掌叫好,有人举着手机拍照,原来是当下流行的直播说唱。往前面走是“新安夜市”招牌的半圆型拱门,宽阔之处,纵横之间各类美食小推车,文创礼品小推车,卡车、火车头、集装箱美食排档摊位,一排排一行行,煎炒烧煮,烤炸烹炖,特色美食,文创非遗,百货娱乐,应有尽有。
夜市出现于北宋初期,“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未不得禁止。”从此夜市不仅大量出现,而且非常繁荣,可贩售杂货,饮食特产,杂耍游戏等。《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亦有夜市。”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就曾留下“龙津观夜市,灯火亦煌煌……不知京国喧,谓是江湖乡。”的诗句。
夜市文化又叫地摊经济,路边店街边摊,是老百姓的心头好,接着地气烟火气是平民生活文化的重要代表,更是外地游客感受当地风土人情和品尝美食小吃最直接最本源的体验方式。
纵观香港有油麻地庙街夜市,台北有士林观光夜市,开封有鼓楼夜市,北京有东华门夜市,哈尔滨有师大夜市,武汉有户部巷夜市,南京有夫子庙夜市……每一处每一地都烙上自己的标签,有着自己独特的特色。现代化的都市辩识度越来越低,钢筋水泥,高楼大厦看似都差不多,但乡音乡情不可替代,坊间巷头的小吃不可替代,氛围不可替代,文化不可替代。离开那人那山那水那空气,一切都走样。吃过地道正宗的兰州拉面,再吃满大街泛滥的兰州拉面,压根不是一回事。桔南枳北的道理足以安抚人心的暖和舌尖上味觉的百转千回。最深层次的乡愁,是妈妈的味道。徽州的毛豆腐,你最好是站在平底锅边,听着锅内油滋拉拉的响,火候正恰当,油温刚刚好,在热气升腾间一勺辣酱塌下去,平铺在煎得金黄的毛豆腐上,筷子慢慢夹起来,圆鼓鼓的一条外焦里嫩,唇齿之间层层叠叠的滋味妙不可言。有一年去上海出差,从培训基地到酒店,每天经过一个烤鱿鱼的摊位,五块钱两串的烤鱿鱼,那酱料那鲜香无词可以比拟。
还有西安的水晶杮,新疆的羊肉串,西安的肉夹馍,武汉的热干面,芜湖的小笼包,泉州的姜母鸭……人生不辜负,唯有吃到肚子里,才实实在在的稳妥。
夜完全黑透,整个新安夜市,灯火迷离,流光溢彩,小吃摊位最是生意兴隆,抬眼望去,朱朱烤鱼、江妈粉丝煲、大头臭鳜鱼、小鲍龙虾、老鸡汤、徽州味道、伊人美食、壹号码头……许多店名都耳熟能详,许多都是舌尖上最为依恋的味道。
我十八岁时离开歙县老家来屯溪,那时在商业大厦的前面有一排木头推车摊位,有个烙鸡蛋饼的生意特别好,什么时候去都要排队,圆圆的黑乎乎的一块平底铁,下面架着煤炉,温度恰好时一勺面糊浇上去,带着手柄的一根棍子在面糊上快速画一个圆,薄薄一张面饼就丸成了,一个鸡蛋一敲摊在面饼上,依次码上海带丝、榨菜丝、豆干丝、油条、生菜,抹上辣椒酱(甜面酱)撒上蒜蓉、芝麻,豪华版的再加一根火腿肠,一卷一包递到你手上。恍惚间觉得人生所有努力的意义,只为了能每天吃到一个鸡蛋饼。还有屯溪老街口圆门洞里炭火烤得金黄的“好再来”烧饼;四中对面巷子里的馄饨;商贸城的“胖子粉丝煲”;荷花池小吃一条街的“秀粽子”;十小边上的韭菜粉丝馃……
“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无非一碗饭,饭上铺着一块咸肉,年深日久的浓香。”
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下岗职工,靠着摆夜市练摊养家糊口以至于后来发财致富。我有一个亲戚,小两口没了工作,男的跑芜湖杭州等地进货,女的晚上一张钢丝床一扛去摆摊,什么东西赚钱卖什么,后来在市区买房买车,儿子也送到国外留了洋。
现在的新安夜市能臻享美食,能观看非遗表演,还能参与街舞直播等热点娱乐节目等等。
今天你来新安夜市了吗?我们不见不散。
作者简介
方长英
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
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
屯溪诗歌协会会员
出品:视界传媒
END
编辑:方信金终审:方伟
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黄山视界传媒
活动策划/平面设计/新媒体运营/视频直播/视频制作/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