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中医稿钞本丛刊middot新安

卷首语:

新安者,医界古朴渊源之一也,肇婺源,续国手。流风未湮,明清百家争鸣。后学王剑辉、徐仕海以新安情怀谨待之。王氏剑辉,谨守十余年,访友求书,集腋成裘,修德撰文,五十五种珍稀稿抄本,咸集一堂。许氏仕海,见贤思齐,取其菁华,悉数读之,撰文以播新安谷种。欣闻本馆添置丛书,利于研究,故撰文推广,以飨读者。

孙海舒

《珍稀中医稿钞本丛刊·新安卷》医著选评

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江苏张家港

摘要:《珍稀中医稿钞本从刊·新安卷》是新近出版的一部有关新安医学的大型从书。该套从书以新安医家的手稿本及精钞本为主,含括内、外、妇、儿、医案医话等在内五十五种医著。笔者现择选卷九《新安四家医案》中洪月芬、洪竹潭、洪韵澜三家医案及《文涛兄遗案》、卷五《仙方遗胁》、卷十二《民国婺源医家日记》四部医著,或从学术临床价值,或从文献版本价值,或从史学文化价值等不同角度,试探讨新安医家在家族传承、师承授受、日常行医、医家手迹及地域交流等方面的特色与成就。

关键词:中医;稿钞本;从刊;新安医学;书评

新安医学的研究肇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陆续出版了诸如王乐匋先生主编的《新安医籍考》《新安医籍丛刊》,王键先生主编的《新安医学名著丛书》《新安医籍珍本善本选校丛刊》等一系列学术专著,为广大的新安医学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以上诸位先生整理的新安医籍多以存世刻本为主,而新近由王剑辉先生选编出版的《珍稀中医稿钞本丛刊·新安卷》(以下简称《丛刊》)则主要以新安籍医家手稿本及精钞本为主,并以影印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这些稿钞本的原貌。

全书

这套丛书主要以近现代新安医家为主。这些医家行医轨迹主要集中在皖南山区,间或有流寓于仁海、江苏等地者,如王仲奇主要行医于仁海,胡天宗则主要行医于江苏如皋地区。他们高超的医术至今仍为医界所推崇。作为一名中医临床工作者,余平素喜读医书,深知清末医家周学海所言“宋后医书,惟案好看”之意,专门统计了该丛书中医案及医话类书籍共计十九种,内容占全书近三分之,涉及医家十五位,时间跨度从明、清到近现代达四百余年。笔者现择选其中一部较有特色的医家日记及几位笔者较为了解的医家,并对其医案略作评述,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指正批评。

承固本培元之余绪,洪氏三家尤善调补

“固本培元”,即是固护先天之本,培育后天元气之意。汪机提出了“调补气血,固本培元”的学术观点,开创了新安医学“固本培元派”,其临证尤喜用“参、芪双补”。汪机,字省三,别号石山居士,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新安祁门人,他所创立的“固本培元”学说,可以说是跨越时代、超越师承、影响医家较多[2],为新安医学中最具代表的学术流派[3]《丛刊》卷九《新安四家医案》中收录有洪月芬、洪竹潭、洪韵澜三位先生医案,其中洪月芬,名桂,以字行世,清末歙县洪坑人,世医映中子,承家学,又从斡村汪氏游,民国《歙县志》载:洪氏撰有《抑隅堂散记》,未见。洪竹潭,名溶,生年不详,殁于年,是近现代新安画派代表人物黄宾虹的内弟,少受业于洪月芬,业师早殁,师子韵澜尚未自立,故其以师兄之名留在先师家里一边继续开业行医,一边代师授业于师弟洪韵澜,期间诊金全归师母收入,直至韵澜独立行医为止,以尽弟子之谊。因其童年患病,左足残跋,行动不便,求其出诊者恒无虚日,无论贫富远近,均欣然承舆而往,每至星夜始归,德高望重,医名远著。洪韵澜,名祺,为洪月芬子,自幼随父习医,至祺已历八代,十六岁时父殁,又随师兄洪竹潭学医,业成之后外出游学,后迁至歙县岩寺挂牌行医,医名远播徽州县城各乡,并培养了如张寄凡、江以古、吴席尘、洪百里等诸多名医。至今洪氏家族仍有后人在当地行医治病。

书皮

从三位先生所存医案来看,他们临证时尤善调补,多次运用“固本培元”之法起沉坷于一时,如洪月芬治疗一“肺不主气,肾不纳气,气促肢凉,脉来虚细”的虚喘患者时,主张“从固本培元之法”,药用别直参、桂圆肉、炙甘草、土炒白术、紫河车、大熟地、蒸归身等味温补脾肾、气血双调;治一老翁疟后周身痹痛,全身紫斑,伴自汗、气促、言语不利

时,则明言“症脉合参,当以固本培元为主,不必见病附方”,药选别直参、生箭芪、土炒野白术、刀豆、蒸丹参、云茯苓、桑寄生等味健脾益肾、气血双补。而洪竹潭在治疗一久咳不愈,肛门又生脏毒且破损流脓,形瘦盗汗,午后微热的患者时,其认为证属“肺肾交亏,臓真更耗·····一派虚象,非补不可”,故径用老山高丽参、炙黄芪、炙甘草、淮山药、大熟地、红枣等扶正固本、健脾培元。再如洪韵澜治一泻痢日久不愈,“精神困顿,言语音低,舌黄齿干,发热,肢有微浮,脉形虚数”的患者,在已“两进扶脾养胃,症未见松,昨晚已出汗当脐或胀”时,其认为“势甚棘手,再拟一方固正和中”,故其选用别直参、西洋参、土炒真祁术、炒谷芽、广陈皮、淮山药、扁豆衣等味益气扶正、健脾和中。

观以上三家诸案,可见其在辨证用药上明显传承了汪氏“固本培元”之旨。但值得一提的是,洪氏三家在继承汪机温补脾肾元阳的学术思想同时,亦对“培元”理论有所发挥。他们认为人身除脾肾元阳之气外,五脏元阴也属元气的一种,亦需常常固护。如洪月芬在医案中有言:“阴液为热劫耗,深虑正虚邪陷之变”、“水竭金枯之象,先天已亏”;洪竹潭在治“温病月余,昼热已止,夜热不休,脉静,舌苔淡黄,纳食尚不甚少”的患者时,则以“养正退热为法”。洪韵澜治久热不退时则言:“热不净,气分似促,病久正虚液耗,温邪延久,体元受亏”,以上他们所言“正虚”“先天”“养正”“体元”均是人身元阴亏虚或行补养元阴之意。故他们在治本质素虚、暑湿内蕴、温热久延及咳嗽经久不愈等患者时,常予生地黄、麦冬、鲜石解、西洋参、扁豆衣、沙参、黑料豆等滋阴诸药以益元阴之气,达到“养正却暑”“养正退热”“养正涤邪”或“辅正托邪”的口的,此即洪氏三家所谓“清解”“清补”或“清养”之法。此种从温补脾肾元阳扩展到滋养五脏元阴的治法,可以说是把养阴的治法纳入了汪机的元气论中,大大扩展了“固本培元”的内涵。其实这种变化,在“三洪”之前的新安医学发展史上已有迹可寻,王键先生认为“款籍侨居‘良安’行医的罗周彦首创‘元阴元阳论’,是固本培元派继孙一奎之后最重要的理论创新之一,此说超脱元气属阳的定论,再一次冲决‘固本培元’的藩篱”。总之,洪氏三家医案的合集出版,极大得方便了读者通过纵向阅读来比较三位医家所留脉案中的处方用药,从而最终系统地总结出洪氏在用药经验及学术思想上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是研究近现代中医在家族传承方面的宝贵资料。

忠堂良方治血症,丰氏医案世间存

《丛刊》卷九中的《文涛兄遗案》,即民国时期歙县名医丰文涛诊病时所留医案,由后人抄录,抄录者不详。丰文涛,又名闻涛,生于年,款县南乡夏川人,早年拜款县忠堂村方乾九先生为师。方氏得其叔冠卿指点,一说二十岁时拜兴化名医苏诚斋习艺,曾任如皋中医公会监委主席,善治内科杂症,尤精调治肺疹咳血,闻名徽杭,时人尊称“忠堂方先生”,当地又有“忠堂看血症”的民谚,子方建光,侄方永涛承其学,忠堂方氏至今仍有后人在徽杭两地以医为业。笔者曾听吾乡老医有言:“丰文涛乃方乾九开门大弟子”。丰氏承其师技,尤善调治肺痈咳血,亦善治蛆血、吐血、便血、经血等诸般“血症”,且精于调理内科杂症,故当时医名甚著,可惜操劳至疾,病逝于年,终年34岁。因为丰文涛早逝,故坊间其医案或处方留存极少。笔者早年因慕“忠堂血症”之名,曾多方苦寻未果。此套《丛刊》收录有丰氏医案一册,对研究新安忠堂方氏家族的用药特色及师承收受有着重要的意义。

书影(一)

观丰文涛医案,以诊疗肺系疾患为主,尤以“咳血”一症为多。丰氏认为咳血无非外感内伤导致气机不利而“肺逆叶张”,肺又为娇脏,“质及柔弱”,且“苦气上逆,变动为咳”,最终久咳之下“肺络迸裂,咳嗽失血”,故“血来先以咳呛,或鲜或紫”。所以其治咳血极其重视宣肃肺气、润肺宁咳之法,以求咳平血止,常常取旋覆花、前胡、杏仁、苏子、桑叶、牛薯子、薄荷、豆豉、批把叶、川贝母、蒸紫苑等味,而从不用开提肺气的桔梗;与此同时其药取丝瓜络、橘络、炒茜草根、炒小蓟根、炒蒲黄、田三一七等味以和络止血而不留癖,以达祛瘀生新之旨,以上诸法同施,其治咳血可谓效如桴鼓。当然,丰氏对于咳血日久失于调治,迁延难愈的患者,其认为“血去过多,阴伤正弱”或“失血屡发,阴伤肺弱”,总之“不外阴不足而阳有余,阴易亏而难成”,治疗仁常取仙鹤草、十大功劳、冬虫夏草、西洋参、女贞子、墨旱莲、黑料豆佐以丝瓜络等以“强肺和络”和“强肾养阴”。对于久病“络有湿阻”及“血去阴伤,阳浮于上”的病家,常伍茯苓、陈皮、法半夏、炒菖蒲、锻牡蛎、锻石决明、锻灵磁石以利湿化痰、潜阳于下。其同时强调“治内伤如相,无背城一战之方”,常嘱病患在服药之余,注意慎口静养、节劳节欲。医院曾在上世纪一七十年代整理并内部发行过《方泳涛医案》一书,书中对方氏治疗咳血的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治则须以祛瘀生新,固络止血与清肺化痰并施……当咳血止后,重在治其本,则需易以养阴保肺、滋肾、培土生金药物予以调治”,从上可见丰文涛治“咳血”诸法与其师弟方泳涛如出一辙,全面继承了其师方乾九先生在治疗咳血方面的用药经验及学术思想。

仙方遗胁双钩摹,名医手迹版本珍

《丛刊》卷五中收录有“光绪八年季冬”程曦双钩摹写《仙方遗胁》一册,全书分仁下两卷,封面题有“徽款程正通先生著、稽古山房藏”字样。此书现最早可见年由街县六一堂发行铅印本,书名为《仙方注释》,亦为二卷本。年歙县卫生局据当地流传手抄本翻印发行,因徽州方言中“正”与“敬”同音,故把书名题为《程敬通医案》,年出版的《新安医籍考》“程敬通”条亦照此收录。对于该书作者究为何人,今人已有详考,兹不赘述。《仙方遗胁》实是程正通日常临证医案,共有五十七方,后人评为“批邵导瓢,变化神明”。其后辈族人程曦在偶得之后视若珍宝,“见其书法老气横秋,殊为脱俗”[7],故“爱细细勾摹,以俟同志者鉴赏,并发出“书中之方过寡,奈无觅处,设同道有珍藏者,恳假一摹,以公同好”的感慨。

程曦氏用双钩摹写法最大程度上保留了程正通先生书法真胁及神韵。但因《仙方遗胁》五十七方医案内容极简,加之用药古奥,程曦认为“其理旨非注释不能明”,遂于每方后逐案而释正通先生用方奥义。而有方无案的八方,程氏“不敢自逞意见以欺大,其甚至认为自己学识有限“不能勉强注之”。

程曦,字锦雯,号甫目,清咸丰、光绪年间歙县人,生卒年月不详。于清光绪初年秋拜浙江名医雷少逸习医。当其评释《仙方遗胁》遇“未易了然”之处时,遂请教其师雷少逸,雷氏评价此书为“丰城剑、卞和玉”。观程正通所书处方,可谓‘人书俱老、浑厚古拙”。这也是衢州版只题为《仙方注释》的原因,实因铅印本无法再现程氏书法神韵。复观其案,如第二案:“左,正月十九日方,阳浮阴弱,当补心肾,庶汗敛精固。熟地八钱,酸枣仁三钱,龟板四钱,龙骨三钱,夜交藤四钱,莲子肉三钱,浓煎温服”。第十四案:“左,四月初三日方,此煎厥,非痰眩,当养阴。大原枝一两,真阿胶三钱,龟板八钱,左牡蛎六钱,第一汲井水煎”。第三十一案:“老嫂,一七月十四日方,脉溢且覆,证属关格,勉方。干姜一钱,川连一钱,党参四钱,酒洗腹毛一钱五分,茅桔梗一钱,茯苓四钱,加鲜荷叶梗一尺煎”。以上稍举数案,可见程正通氏所书方案之“简而过寡”大略如此。

书影(二)

医家日记有真趣,史料价值待发掘

《丛刊》卷十二中的《民国婺源医家日记》,虽作者现已不可考,但是其却在日记中详细记述了民国十六年初至民国十七年末(年-年)整整两年来的习医看病经历、生活琐事及日常趣闻。正如王剑辉先生在《丛刊》序言中所言:“此日记对研究近现代新安医家的生活状态及诊治风格提供了较为详实的一手材料。”在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这位医家在平时所读、所抄的医书,“念五,晴,戊午,在家晒书,夜观四诊诀微,内中五运六气图”。“初十,晴,辛丑,在家抄广瘟疫论,三叔父寒疽痞痛甚重,夜读本草与医门八法”,笔者仔细统计过其抄《广瘟疫论》时间跨度,从民国十六年九月十八,“十八,晴,庚辰,在家抄广瘟疫论”,直到民国十六年十二月十五,“十五,阴,丙午,在家抄广瘟疫论完成,夜温习医宗必读,间断抄录,历时近三月方成。其在抄完《广瘟疫论》后即于第二日装订成册,“十六,雨,丁未,在家订广瘟疫论分两卷,夜温习医宗必读,由于接近年关,作者并未继续温习医书,而多是在家休息与读《四书》首卷。等到来年,即民国十七年二月初十开始在家复读所抄《广瘟疫论》一书,直至八月二十八日读完一遍,期间又历时半年。出乎笔者意料的是,作者在十月十八日再次捧起了《广瘟疫论》,“日又,晴,甲戌,在家读书,广瘟疫论今日读起”。至于这次作者读了多久,因日记在民国十七年十二月除夕日截止,故再难得知。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医家读书用功之勤。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新安医家除读医书外,对于儒学经典亦丝毫不敢懈怠,这正是“新安多儒医”具体体现。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日记中看到其平日所看之病,涉及内、外、妇、儿、伤等各个方面,在日记中记载有“春温误表”“肺痈”“产后血虚发热”“感寒发热”“时邪湿温”“痘疮”“痈毒”“久咳失血”“暑疟腹满”“误打重伤”等经其或其父诊治过的诸多案例,其中不乏危症、险症与重症,并对治疗后的“疗效甚佳”“微效”或“无效”都做了如实记载。如作者详细记录了其在民国十一七年十月初六诊治表亲危重之症的全过程,“初六,晴,工戌……配舅到言六斤弟病倒邑中,托余往诊,余因是至戚,故难辞却,偕往,到樟村遇岳父来阻言:‘系到太子桥冲着送回考川,故往考川……到考川诊之脉如丝,身体厥冷,热不透表,神昏谵语,舌苔灰厚,齿燥,症实沉重,以附子理中汤治之,肢体稍温,语言稍清”。“初七,晴,癸亥,在考川复诊,脉细如丝,凶多吉少,告辞回家,申刻抵里”。据笔者初步统计,作者日记中记载的病例以诊治伤寒外感等时邪为主,这又正与其在《广瘟疫论》上用功苦读吻合,由此可知此位医家长于治疗外感疾患,而兼内、外诸证。并且从其与当时名医胡焕章过从甚密,至别乡看病又常有轿夫抬轿相伴,且常有人托诊预约,可知其在当地亦是名医无疑,可惜之处是从日记中现已无法得知该位医家的具体姓名。

日记中作者除记录治病情形外,还记录了他生活的点滴,如“初三,晴,乙未,晨刻往金竹到思溪俞同仁堂饮茶”,还有如其采茶、卖茶,照应水田,捉鱼,打野猪,赶集卖猪,与母亲春米,与弟弟拜年、杀年猪,遇兵捉匪,参与宗族间诉讼等事,甚则有作者因他妻子不愿当日随他从娘家回夫家而大动肝火的日常小事,这些记载至今读来仍生趣盎然,充满了生活气息。另外,该日记多以口语话的形式记录一天的生活,不少地方保留了徽州方言的用词用语,如日记中多次可见“落雨”“在家嬉”“药房点药”“吃酒”等记载,使得这本日记不仅成为中医研究者们全方位研究当时新安医家行医生活的蓝本,而且对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当时徽州地区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及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书影(三)

以上笔者仅就所读的洪氏三家医案及《文涛兄遗案》《仙方遗胁》《民国婺源医家日记》四部医著,或从学术临床价值,或从文献版本价值,或从史学文化价值等不同角度,尝试性探讨新安医家在家族传承、师承授受、日常行医、医家手迹及地域交流等方面的特色与成就。不足之处,还望学界诸位专家及学者批评指正。另外,此套丛书还有许多值得一读的医案,如第十册汇集六种近代新安名医王仲奇先生医案稿抄本为一卷,这对研究新安王氏医学亦提供了宝贵资料。

参考文献

[1]王键.新安医学流派研究.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陈雪功.新安医学学术思想精华.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3]万正中.徽州人物志.合肥:黄山书社,.

[4]洪芳度.新安医学史略.歙县:歙县卫生局,。

[5]王剑辉.珍稀中医稿钞本从刊(新安卷·九).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6]王乐甸.新安医籍考.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7]王剑辉.珍稀中医稿钞本从刊(新安卷·五).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8]李济仁.新安名医考.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9]王剑辉.珍稀中医稿钞本从刊(新安卷·十二).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原告刊登于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年3月第34卷第3期。

许仕海江苏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四大惠民活动
甘露聚糖肽片价格谁清楚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anxianzx.com/xark/4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