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匋读医随笔》即将出版
今年是王乐匋教授逝世20周年,将先生生前未出版的遗著整理出版,使先生高尚的医德医风,精湛的医术经验,弘深的人文学养,独到的治学门径,得以传扬,以惠及患者、医者、学者,当是纪念先生最好的方式了。
先生出身新安王氏医学世家,原名王广远,字乐匋,以字名,笔名老匋,别名默庐,从事中医医、教、研工作50余年,医文兼通,德术双馨,享誉国内外,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年获“林宗扬医学教育家奖”。
先生幼承父兄之教,承新安王氏家学,早年行医乡里,即以善用仲景方,屡获殊效,享誉皖南,被誉为“王伤寒”。临证擅长中医温热病与心脑系病证诊疗,善用“条达木郁”、“滋肾柔肝”、“寒温同用”等治疗大法;用药讲求“慎”、“轻”、“巧”,灵动活泼。
先生世居新安,受徽文化涵泳,加之家风熏陶,乡儒发蒙,医事之余,研索诗词,醉心翰墨。年参与发起安徽省诗词学会,并担任理事,有《题红梅诗》、《题傅青主书丹枫阁》、《题绩溪城南隐张坃》和《诊余诗草》等作品传世。先生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协安徽分会名誉理事。擅长行、草、篆书,精于画竹。书法极富书卷气,作品处处能入古,常常出新意,自成一家风格。
(王乐匋书画)
先生生前拟出版《老匋读医随笔》、《老匋书论》两书,并拟定目录,写成清稿,业已请王世杰、徐味二老作序,惜乎种种原因,终未付梓。《老匋读医随笔》,名之随笔,即为笔记体文章,不限题材,不拘体例,宛如小品,一篇一篇,自成体系,有读书心得,古方释义,有关于医学流派方面的独到观点,有对某一疾病的认识体会,所选医案也大多为追忆式,夹叙夹议,案话结合,可读性极强。先生行文,开门见山,虽言简意赅,又字斟句酌,且不乏文气。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熔裁》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再读先生这一篇篇文章,深有此感。
(书稿原稿)
本次整理工作由先生哲嗣王键教授主持完成,整理工作本着两个原则进行:首先是尊重原著,尽量保持原貌。其次,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将书稿大体按相关内容分为医验撷秀、方药阐微、医理钩玄、诊余漫录、治学门径5个部分;同时,对文中一些内容作简单说明和注释。最后将先生小传与年谱附录书后,以资纪念。
身没声名在,多应万古传!虽然先生已经离开我们20周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宛如昨日,仍然历历在目,在录入、编排、校读先生的一篇篇文稿时,甚至感觉先生就坐在对面,操一口浓重的徽州方言,向你娓娓道来!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主管部门十分重视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第一批64家全国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新安王氏医学”名列其中。年11月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新安王氏医学”又成功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前,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天时地利的大好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每一个中医人都有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中发挥中医药优势特色的使命。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新安王氏医学,肇起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薪火传承,历经二百年,绵延不断,历久弥新,先生作为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继承和发扬他高尚的医德医风、深邃的学术思想、高超的临床技艺,必将造福更多的患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