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走在深圳街头,听到任何一个孩子说话,都是一口普通话,有些还是一口标准的伦敦腔英语,有家长发帖称孩子不会说方言,担忧家乡文化的消逝,专家表示方言消失是必然趋势。在深圳长大的孩子,你还会说方言吗?小小白每个省份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方言,但是深圳是不是没有方言,只说普通话啊?当然不是啦,深圳有深圳话。以前的深圳,关内本地人说围头话,关外说客家话,大鹏半岛有大鹏话,还有很多小方言。深圳方言种类很多呢!大大君“深圳方言分布
●围头话:围头话被当地人称为“本地话”或“土话”,主要通行于现在深圳市南部的罗湖区和福田区。地理分布由东往西是从黄贝岭起沿着深圳河顺流而下,原来20多个自然村。
●宝安粤语:
主要分布在深圳西部即珠江东缘的沿江一带及南部与香港新界交界处。其地域范围包括关内的三个区:罗湖、福田、南山,以及宝安区的西乡、福永、沙井、公明、松岗五个镇和光明街道。●南头话:其使用人口在南头地区大概只有人左右。南头话的代表点是原南头城内原居民所讲的话—“南头九街话”。
●龙岗客语:
属于粤东客语-惠阳客语西向延伸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深圳的北部、中西部和东部大片地区。其他小方言土语:●大鹏话:属于粤语和客语的混合型方言。其地域分布范围主要在深圳最东缘的大鹏半岛,包括大鹏和南澳两镇。
●家话(疍家话)是一种普遍使用于生活在广东、广西地区江河湖海上的船民土语,属粤语系统。
●粘米话,是一种粤客闽混合语,主要分布在深圳东北面的坪地、坑梓一带。
小小白围头话是什么话啊?围头话虽然是小众方言,但是是真正的“深圳话”!围头话始由围头人,围头人是汉人的一支,从中国宋朝已开始在宝安县即今天的深圳、香港定居,成为其原居民。大大君
围头话围头话——深圳话源自宋朝假一罚十围头话,又叫新安话,系香港同深圳一种话,系广东话一种,流行喺旧时新安县一带,同东莞话接近,通常系呢带本地人讲嘅。之不过近年经已息微,畀省城口音取代。因为同市区嘅省城口音唔同,旧时唔少英国人误会系客家话。事实上佢某啲音比客家话古老。
本地大族来讲,由年大宋年间江西邓氏移来锦田,可以当系围头话嘅起点。之后有江西文氏年定居屯门,年左右福建汀州廖氏定居上水,重有粉岭彭氏,山贝林氏,重有深圳郑氏。虽然佢哋都系由其他地方移来,但系比客家人来早最少成个世纪,所以会以本地人自居。
基于围头人以上的历史,因此深圳本土话叫围头话,一般本地人才会对本地人说本地话,对外人只说粤语(即广东话)或国语。而围头话也是香港新界广府系原住民的方言,属粤语莞宝片,与深圳的围头话属同一种语言,较接近东莞话,与广州话勉强能够相通。
围头话常用语球哪树(在哪)讲嘢(说话)翻来(回来)瞓觉(睡觉)呢树(这里)谷气(生气)着数(好处)揾笨七(被人骗了、骗人的)车大炮(聊天、开玩笑、吹牛)发哥曾于喜剧电影《我爱扭纹柴》内扮演一个围头人角色,电影内曾多次出现围头话对白。
小小白大鹏话也是深圳话?感觉更没听说过大鹏话更应该说是大棚军语,属于特殊环境下催生的一个新语种。大大君
大鹏话“大鹏军语”是极为罕见的“语言活化石”,是古代出于军事原因,从东西南北大规模调集操不同方言的戍边将士因语言沟通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杂交语言。大鹏半岛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鹏所城,就是这种独特方言的发源地。
大鹏军语的起源最早应追溯到大鹏半岛设立所城的明代洪武年间,属于特殊环境下催生的一个新语种。据有关文献显示,所城的源流,可追溯到唐代。唐代的“贞观之治”使大唐的对外贸易日益兴盛,从而使广州、香港、大鹏一代发展成为中国海外贸易的枢纽。这样,珠江口沿岸、特别是珠江口东岸地区,其经济和军事地位日益重要。到了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年),唐朝政府则在广州府新安县南头城东南边(今深圳市南山区古炮台遗址一带),设置了一个独立于地方政府之外的军事机构—屯门镇,驻军人,防线从南头一直布到香港青山下的海岸边。这是古代深圳最早的军事驻防。
小小白这么看来,围头话和大鹏话历史都很悠久啊是呀,虽然现在会说围头话,大鹏话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但是这就是深圳话大大君小小白长知识了,以后再也不说深圳只有普通话了!报料-商业合作:-回复数字或关键词回看往期精彩内容“01或老千▎02或最热▎03或广深▎04或换帅▎05或中大▎06或楼市▎07或雨神▎08或专车▎09或加价▎10或拒贿▎11或会玩▎12或硅谷▎13或堵谷▎14或创投▎15或深港▎16或小三▎17或砍人▎18或卖淫▎19或纪委▎20或入仕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