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建立于
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生态整体观之上
编者按: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年12月,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浙江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而年“两会”更是把绿色发展摆在了突出位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科学施策、标本兼治、铁腕治理,努力向人民群众交出合格答卷。为此,《生态文化研究通讯》近日专访河南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喻新安教授,探讨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生态文化研究通讯:喻新安教授,您目前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方向是什么?
喻新安:几十年来,我主要立足河南从事经济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着眼点是探究时代发展的现实问题、前沿问题,所以,我的研究领域和重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多次调整的。上世纪80年代,主要研究企业制度和企业改革问题,90年代更多研究所有制结构和所有制改革问题,新世纪以来研究的着力点,是区域发展和区域创新问题。目前的研究方向:一是区域发展模式的比较;二是区域创新的动力机制;三是内陆增长极和城市群培育问题。
生态文化研究通讯: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中高速发展。如何看待中国经济中高速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喻新安:经济中高速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更不是对立制约关系。这方面,关键在于转变固化的思维方式和传统的发展方式。今年的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就旨在把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但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源红利、人口红利的释放取得的,这种主要依靠投资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且带来了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对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当然,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中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稳步推进,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绿色富国”“绿色惠民”等绿色发展理念,从根本上打破了关于自然资源无价、简单把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认知思维。只要我们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把环境保护真正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通过技术进步和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完全有可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生态文化研究通讯:如何看待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整体观念之间的关系?
喻新安: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特定地域的资源、能源等自然禀赋的生态环境支撑。一定区域的产业结构、质量效益如何,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形态构成差别也很大,这在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上表现很明显。东部地区处于工业化后期,通过关闭和淘汰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在经济转型稳步推进的同时,整体生态环境正逐步得到改善。中西部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甚至初期,长期依赖资源能源和化工冶炼的重工业集聚发展的产业形态,整体生态环境改善缓慢。但这个情况正在发生改变,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打好蓝天保卫战”,河南省已制定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计划,启动了“重点行业温控行动”、“河长制”等重大举措,相信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状况会逐步好转起来。
说到生态整体观念,习近平同志有过精辟概述,一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二是“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论,三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产力论”。这“三论”都强调,生态环境是一个生命有机体,必须用生态整体观念和系统化思维,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利用、统一保护和统一治理。可见,区域经济发展也必须建立在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生态整体观念之上,才能真正谈得上是转型发展、绿色发展。
生态文化研究通讯:在发展区域经济中,您认为哪些因素是阻碍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障碍?如何看待地方保护主义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喻新安:阻碍生态环境保护的因素很多,第一位的是思想观念,其次是干部绩效考核和选人用人机制。为了解决思想观念问题,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国家“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贯彻这些发展理念的任务和措施。为了解决体制机制创新问题,中央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问题,要求构建与权力相匹配的问责制度,把党委政府和各部门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落实到人,并把责任压力从中央传导到地方,从政府传导到企业,从企业传导至社会个人,从源头解决体制机制建设问题。
谈到地方保护主义,首先我们要思考为什么会产生地方保护主义。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地方利益驱动。甲地企业通过扩大资金投入进行技术升级,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使得生产某种产品的污染排放量降低,而乙地和丙地并没有同步加大投入来降低污染排放,从而使甲地企业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因而失去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如果地方出于市场保护和地方利益的缘故,对企业行为不管不问,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二是市场调节失灵。就是说,靠市场机制自动调节无法解决环境保护问题。一个企业的盈利剧增完全可能以污染物过量排放为前提,且环境污染可能是跨区域的,如一个企业向河流的污染排放,损害的就是整个流域;同样,降低污染排放和生态环境治理所带来的优质生态产品,如洁净的空气、碧绿的河水、秀美的山川,也不单单为某一地方所独享。要化解生态环境的这种“负外部性”,需要完善的市场法规,健全诸如跨流域、跨地域生态补偿和污染物交易平台建设,实现谁污染谁治理、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把外部性内部化。由此可见,地方保护主义保护的是落后的生产力,是当前环境污染治理的主要障碍,也是实现发展转型的绊脚石。
生态文化研究通讯:媒体近期报道的两组数据引起我们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正规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技术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