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文化特别报道畹墅节烈坊

点击蓝色文字   一

  晚饭后,淳安汾口镇的畹墅文化广场热闹了起来,跳广场舞的、乘凉的,还有去广场边镇上最大的超市购物的……谁都没有注意到广场上那座石牌坊。

  青灰色的石牌坊与广场地面的颜色很接近,牌坊上雕刻着的祥云龙头、卷浪花卉,昭示着牌坊的历历岁月和曾经的荣光。

  这是畹墅节烈坊,坐落在畹墅村(现已更名为汾口村),汾口镇的中心。

  这座牌坊存世年。汾口村的古稀老人余老先生自打记事起,牌坊就已经立在了村口。岁月悠悠,牌坊背后大片的良田如今成了村庄,泥泞的村道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唯有这座牌坊,依然矗立不语。

  二

  牌坊是在年开造的。那天,村里热热闹闹地来了一大拨人,说是奉旨要为畹墅畈村(更早时畹墅村叫畹墅畈村)余家死去的王夫人,建造一座节烈牌坊。

  村里的石匠也算见多识广,平日里造的牌坊多得去了,但在畹墅畈本村造还是头一遭。

  石匠手艺了得,打刻的本事在当地也是一绝。牌坊造了大半年才建成。好奇的村民跑到村口想看个究竟,摸摸牌坊下的青石柱,仰头看看顶上石匠那镂月裁云的手艺。

  在牌坊顶层正中竖有一块石匾,写着“圣旨”二字。圣旨竖牌下刻有旌表“节烈”二字,再往下的额枋上刻有“敕授修职郎候选即用县丞庠生余应辉妻封赠安人王氏之坊”的字样。

  王氏只有姓,名啥?无人知晓。旧时,女性地位卑微,一律无名,在贞节、节烈坊上,还常能见到孺人这样的称谓。

  即便是家境显赫的王氏,也不例外。王氏来自遂安十六都芹川,年出生,是芹川大户王作霖的孙女。

  在讲究门当户对、身价彩礼的年代,王氏的夫家也非一般小户人家。

  汾口村村头有两栋古宅,马头墙、石门圈、砖木石雕、层楼叠院,烙着岁月的痕迹。此处便是王氏夫家的老宅子。当时这里,有8栋这样的宅子,最大的有多平方米,一般的也有多平方米。这正是王氏的公公余日孙所建。

  余日孙,名日华,出生于年,是个秀才,例授候选州同。候选州同,就是拥有官员资格,作为知州的佐官听候选用的预备官员,从六品。

  余家有万贯财产。相传他家在村西坂头上立七八个石门圈,当年是在一天之内竖屋的。

  一天内,竖起七八栋屋架,余日孙要请多少工匠?七八栋房子,青一色徽派建筑,无不画梁雕栋,各路能工巧匠一茬接一茬。

  最初,余日孙娶了川南郑家村的郑氏为妻。不想,郑氏未生子女,于是,余日孙又娶了小自己19岁的歙县叶氏为妾。叶氏生下一个儿子,名叫祥薰。

  祥薰学名应辉,也是个秀才,例授候选知县。正是他,娶了十六都芹川的王氏。

  王氏比祥薰大一岁。婚后,她生下了两个儿子,名为世维、世纲,另有一个女儿。

  然而,命运多舛。平日里身体强壮的祥薰,在年2月17日突然死亡。

  那年,他只有27岁。王氏28岁。

  民国《遂安县志》对王氏有这样一段记载:“王氏畹墅生员余祥熏妻,祥熏纳粟授知县,北上谒选,感风寒病殁途中,王闻耗,哀恸几绝,欲以身殉,家人防护未果。月余投环闺中以殉。”

  三

  畹墅畈村地处武强溪北岸,毗邻安徽歙县以及江西婺源一带,不论是陆路还是水路,交通都非常便利。

  陆路,是浪川的大连岭古道以及中州的茶山古道。畹墅位于两条古道之间,当年是浙商和徽商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

  水路指的是武强溪,徽商们把盐、米、丝、茶、墨等商品装满船只,从安徽休宁以及歙县一带沿武强溪顺流而下,来到汾口口岸,然后将部分商品搬进汾口街上的店铺里,接着又从汾口顺水而下,从淳安的港口镇进入新安江,由建德江分别进入富春江、钱塘江、兰江、衢江,将商品销往江南各地。

  古时,遂安人羞言商,经商以徽人居多。余氏家族或许是遂安人的例外。

  汾口村73岁的余老先生住在一幢多年的老宅里。他的太祖余国田是一位拔贡,善经营之道,与王氏的丈夫余祥薰是一个家族的同辈人。

  余国田的故事,或许是遂安人经商的代表。现在村里还流传的“七家里”的传说,正是他当年财富的象征。

  “七家里”指的是七家商铺。余国田积累了不少金银财宝,渐渐地就在畹墅畈对面的汾口街买下了七家商铺,分别经营油盐米醋茶和布匹典当。

  余国田年迈时,他把三个儿子七个孙子叫到病榻前,宣布分家产。七个商铺分发到七个孙子名下,同时,每个孙子家里还分得了一张八仙桌。这7张八仙桌,取材于同一棵大柏树,或许蕴涵着他让后人牢记同根同脉之意。

  余老先生的爷爷,便是七个孙子中的老二。

  四

  “正月谈起寡妇娘,死了丈夫无商量,别人家里花红绿,寡妇家里白绿挂。二月谈起寡妇娘,二月本是种豆忙,别人种豆男忙忙,寡妇豆子在楼上……”

  汾口流传着这样一首民间歌谣,饱含着寡妇血泪。王氏做了寡妇,可想不仅在余氏家族,就是在村里也低人一等。当时,寡妇一般不许改嫁,守寡不嫁者,被誉为守节。

  28岁的王氏选择了投缳殉节。

  这一天,大儿子余世维早上起来,发现了上吊的母亲。后来他获授五品官(也许也是因为纳粟),向皇帝呈上奏本,希望母亲节烈之举得到表彰。

  皇帝准奏,下诏建坊旌表。

  王氏被安葬在茅山,如今墓冢早已荒圮,荡然无存。

  王氏的两个儿子——世维、世纲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在当时,两兄弟是畹墅畈村最有名气的财主。

  至今村子里还流传着余家的不少传说。据说余家有不计其数的良田,常常会喊挑粪工去灌溉。挑粪工干完活,挑着空木桶来到兄弟俩面前讨要工钱时,余家兄弟就会往空木桶里丢一个元宝,之后便嬉笑着走开了。也有相传,有人曾经看到余家宅子门口晒出了成堆成堆的银元。

  然而,即便家财万贯,败落也只在一念之间。

  余家两兄弟,没有像余国田那样经商创业,殷实的家业最终没能守住,走向了衰落。多栋宅子被变卖,人丁不再兴旺。

  唯剩这座处于镇中心的节烈坊,默默注视着主人家的兴衰。

  (感谢思成民宿余新华提供采访帮助,他也是余国田的后人之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anxianzx.com/xaqh/7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