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位于保定市东偏北处的白洋淀边,为安新县政府所在驻地。新安城历史悠久,战国时为燕之浑埿城,历为容城县所辖。金泰和四年于浑埿城置渥城县,属安州。八年(年)移州治于渥城,称新安州,渥城为附郭。元至二年(年)州县俱废,改新安镇,入归信县,四年(年)割入容城,九年(年)置新安县。清道光十二年(年)废新安县并入安州。民国二年(年)废州治,民国三年(年)安州与新安合并称安新县。
新安城系金章宗所筑,周围九里,高三丈,上阔九尺,下阔二丈,壕深一丈,阔四丈,门有四:东曰景宁,西曰广德,南曰来远,北曰安仁。
元至元二十二年(年)没于水。明洪武以来,多次修城。正德九年(年)大修、城周围只有七里十三步,高三丈,阔一丈,增高加厚,鼎建四门:东曰东暘,西曰西皋,南曰南薰,北曰北宸。万历十四年(年)知县张廷玉又大修城墙城门,四门匾额题曰:东门“水乡花县”,西门“望易临涞”,南门“迎薰篙月”,北门“瞻云拱极”。
清康熙、乾隆年间,继续修城,匾牌楹联焕然一新。城门石额:东曰迎晖,西曰肃南日肃赢,北曰拱宸。
民国27年(年)因军事需要,拆去四门,降低城墙一丈左右,现以旧城墙为基础,向北扩展套堤修成环城公路,周长4.45公里。
留村:建村于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刘姓几户迁来此地,以姓取名:刘村,后慢慢演变为:留村。
大张庄:明洪武年间,山西张氏经商路过此地,并定居于堤头,取名:堤头大张庄,后简称:大张庄。
小张庄:明代张氏一家从本县淀头迁来定居于此,因北有大张庄,故取名:小张庄。
小田庄:明代田姓一家从本县大田庄迁来居住,为纪念迁出地,故取名:小田庄。
宋庄:建村于明洪武,由山西洪洞迁来宋姓一家定居于此,以姓取名:宋家庄,后简称:宋庄。
漾堤口: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迁来刘、杨两户人家定居于此,因地处两堤之间,四处环水,有荡漾之状,故取村名:漾堤口。
南刘庄:明崇祯年间,有几户刘姓人家从刘李庄迁来定居于府河南岸,取名:刘庄,民国二十四年为了区别于河北岸的刘庄,改名:南刘庄。
北刘庄:明末,府河南岸刘庄其中几户迁到北岸居住,也叫:刘庄,民国二十四年为了与南岸刘庄有所区别,故改名:北刘庄。
泥李庄: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迁来李姓一家来此居住,此地原为泥洼河下头,取村名:泥洼头李庄,建国后(年)改村名:泥李庄。
小赵庄:清顺治年间,由本县淀头迁来赵姓居住于此,为与西邻赵家庄有所区分,取村名为:小赵庄。
大赵庄:明万历年间,有本县赵姓一家从淀头迁来居住,以姓取名:赵家庄,后因与村东赵家庄区分,故改名:大赵庄。
东杨庄:清顺治年间,本县西向阳一杨姓人家迁居于此,因位于安州城东,取村名为:东杨庄。
郭里口:相传,宋朝时,宋辽交战。宋朝名将杨六郎镇守瓦桥关一带,一条狭窄的通道,从瓦桥关一直延伸到水淀内。道的两侧水草丰茂,人烟稀少,人们把这条小道称为宋堤。当时的郭里口一带没有村落,只驻扎一些宋军。杨六郎与辽军韩昌久战不决,后来想到诱敌深入,以火攻计策把韩昌兵马车辆烧得精光,杨六郎大获全胜,韩昌大败而归。宋军撤至瓦桥关一带集结防守,军中有名伙夫,人称“大锅李”留在这里定居,取村名“锅里口”,后来《宋史》记载作“郭李口”,随着各种姓氏人来此定居,民间改为“郭里口”。
王家寨:原为王姓建村,取名:王家寨,村东“城子横”有汉文化遗址,宋政和三年(年)改名定平,后又改回原名:王家寨。
安新乡村在线整理,转载请标明出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