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紧邻我市的淳安县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承传弘扬,不仅谋划建设“新安文化历史博物馆”,还积极约邀包括徽州文化研究专家在内的各方学者,谋划淳安地域历史上“新安文化”的开掘研究,启动编撰“新安文化”学术系列丛书,新年伊始,淳安县又专来我市,召开专题会议,汇聚各方学者、徽州文化专家,对“新安文化”作进一步探析研讨,会商学术探究大计。这对于进入习近平新时代的中国徽州学研究,意义非常。
我们的邻居淳安县,秦以来一直地属古歙东乡,历经四百三十多年。即使到东汉建安十三年()始设县治,到隋开皇九年()归婺州,仍属新安徽州之域也有三百八十多年。这近八百年的淳安历史文化,“新安文化”,即是最早的徽州文化。尤其是发源休宁六股尖的新安江,横贯徽州,“东流三百里为淳安县”,滋育补养两岸生灵,同饮一江水的祖先千百年来共同创造的新安江文化,如今已成为徽州之域和淳安共有的宝贵财富。
淳安政府和民间,对新安江文化念兹在兹,从来就有虔诚的仰敬。二十年前,我随市政协赴淳安考察团到淳安考察民俗风情,发现那里的许多方氏宗亲都一见如故,格外亲近。讲起宗族历史,才知根之所在,意外惊喜。当时就有政府官员、方家后人希望和徽州联合,启动新安江文化研究开发,造福新安江两岸百姓。现在“新安文化”被隆重提上议程,设计宏大,当是皖浙亲邻携手共赢的好事。
一条新安江母亲河把我们从历史到现实紧紧相连,一条“新安文化”脐带把我们的血缘、亲缘、文缘、地缘牢牢相系,做好“新安文化”不仅事关新安江上下的经济文化发展,也事关新时代中国徽州学的新拓展,其重要性、紧迫性,显而易见。
窃以为,讲“新安文化”,需要各方面、各层级人们的热情关心和积极参与。学术探研,首先要有尽量科学准确的历史定位,对其定义、时空范围、内涵外延、主体、特色等等,都应有充分调研后的约定俗成的相对结论。“新安文化”在特定时段属于较重要的早期徽州文化,隋唐以后的淳安文化和徽州文化是血脉缘源,千丝万缕,既融入浙地文化,又处处明显呈现徽学特色。厘清其总分、相融、交叉的关系,实事求是地说清楚、说明白,诚非易事。
讲“新安文化”,淳安的宗族历史文化对“徽州文化”非同小可。最早北方中原移民徽州的文化名族方氏其入徽始祖定居淳安,东汉治国名臣方储墓至今仍在淳安千岛湖底。方储既是淳安第一历史名人,也是古徽州最早被《后汉书》正史立传的第一人。隋唐间徽州汪公大帝汪华的徽州始祖汪文和墓,同样至今仍在淳安千岛湖底。“新安文化”中的淳安方氏、汪氏等宗族文化的集中发掘,是对早期徽州文化的重要丰富和补充。
讲“新安文化”,努力把古已有之的血缘、亲缘、文缘承续贯通,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承传弘扬的理所当然之事,而且对于当下新安江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的整体、统一、协调保护利用大有好处。
戊戌新年,徽州文化向“新安文化”上溯开进,这篇徽文章在关心中国徽州学的同仁们的艰苦耕耘中,定会发现多多,硕果累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