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新安县老石磨

我脑海中保留着关于石磨的深深记忆,因为我家就曾有一盘磨,不知道哪辈祖先留下来的,生产队时期正在广泛使用着。

我小时候因没有更好的地方玩,常常和小伙伴们来磨房戏耍,对石磨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

石磨是由两块凿有磨齿的磨扇组成的。阴阳是中国文化的基石,推测最初石磨的设计者,就是依据了阴阳的理念,构成了石磨的两扇,一扇像太阳,一扇像月亮,也可以说,一扇像男人,一扇像女人。

磨扇直径有八十厘米左右,单扇厚度有二三十厘米,上扇为了挤轧粮食,一般比下扇要略厚些,以一个人或一头驴能拉动为基准。下扇圆心开个通洞,用一根圆木棍或铁作磨心,也即轴心,我们叫它是磨脐,插在通洞中。

上扇底部圆心处也开个深5公分左右的圆洞,并套以铁套,称为“磨脐眼”,正好支在下扇中间的磨脐上,以防上扇在转动时从下扇上掉下来。上下两扇合拢在一起,阴阳交接,天地合一。

两扇的接合处都有一起一伏、上下对称、凸凹不平、排列有序、阴阳错落、四周是一圈光芒般的规则纹理,叫“磨齿”。

上扇下部边缘十厘米以内凿有低于平面约一厘米的凹陷,叫做磨膛,用以堆放粮食而不使之流出。

上扇顶部凿有两个拳头大小的圆孔,很对称,极像人的两只眼,叫做磨眼。边缘均匀地凿有三个与侧面相通的圆形石眼,用以维系穿插拉磨木杠的绳套。

安放石磨需要有一处约四五米见方的平整场地或房舍。先在场地或房舍中央用青砖或石块砌成一个圆形或方形的台子,台子比石磨略大而又比磨盘小,高度约70厘米。

再在台子上架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石磨盘,铺垫一层石灰泥,把磨扇放在中心,使磨盘牢牢固定在磨盘上。磨盘的大小以四周超出石磨一尺左右为宜。

磨盘最好是整块的石板,也有用两块拼起来的,力求磨盘处于水平状态。

人推磨或牲口拉磨时,要把绳套系牢,在绳套里插进直径十厘米左右、长约1.5米的木杠(俗称磨杆),木杠的一头搭在石磨上扇上形成支点。

磨主要是用来磨麦子的。把麦子堆在磨盘上面,并在磨眼里插进几根筷子般粗细的木棍,用木棍的多少来调节粮食进入磨膛的速度,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麦子伴随着磨扇的转动,顺着磨眼儿,流入磨膛,再由磨膛向四周均匀地分流,被磨齿磨成粉沫,从上下齿的夹缝中被挤压出来,像瀑布似地均匀落在磨盘上。磨盘旁边有一平台,放一个笸箩,笸箩里边有一箩床,箩床是由两根光滑笔直的木条平行钉在两端的木板上制成的。女人用一张箩盛起被轧碎的麦子,放到箩床上来回滑动,面粉像霏霏白雪,一阵阵抖落到笸箩里。箩里剩下的半颗粒状再放回到磨扇上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重复加工。这样不断的循环,直到麦麸里再也挤不出一点面粉。箩有粗、细之分。最先用细箩筛,筛下来的面雪白雪白,叫头白面,是逢年过节或待客用的。用粗箩筛下的叫二道面、三道面,是平常食用的。最后剩下的是麦麸,用来喂猪、喂鸡,当然在饥饿的年代,人们也是照吃不误的。

如果是用牲口拉磨,要先给牲口搭上套,套钩在磨杆上。再用布捂住眼,不捂眼它便不走。还要在牲口嘴边绑上夹板,以防牲口偷吃。

准备就绪,女人拿笤帚把子打牲口屁股一下,嘴里吆喝着“得,得”,牲口便拉着上磨扇绕着磨盘不停地旋转起来。走累了刚慢下来想歇一歇,冷不丁又挨了一笤帚,便赶忙拉紧套再走,那是一条永远走不到头的路。

当两扇磨发出轰隆轰隆的摩擦声时,磨已空了,所谓“实磨不响空磨响”就是这个道理。

大凡女人们都会划算,淘好的麦子要正好半天磨完,这样才不冤工。

于是,把牲口卸套,让它在地上打个滚儿,再牵着“扑踏、扑踏”地拖着疲惫的脚步回马棚去。

在农村的石磨是有讲究的,按照阴阳五行的学说,所谓“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石磨是“白虎”之神,独尊“西方”。

在乡间谁家的院落里若有碾磨安置,石碾的方向居东,石磨的方向在西。这是一种风俗传说,就像家中供奉灶王爷一样。

过年时,要在石磨上贴上"白虎大吉"的红贴,以祈上苍赐予丰收年景。也表露出人们对石磨的感激之心,敬畏之情。

还有许多与石磨有关的文化。先看有关石磨的谜语。

清代著名学者赵翼写的一首题为“咏石磨”的诗:“路迢迢而非远,石迭迭而无山,雷轰轰而未雨,雪飘飘而不寒。”再看一首民谣:“上面山来下面山,一转一转走不完。雷声隆隆不下雨,雪花飘飘不觉寒。”雅句和俚语,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历代文化作品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如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回黛玉的谜语:“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谜底是:小毛驴儿拉磨。有谜语若此,也真够儒雅了。

再是许多与磨有关的歇后语:驴子赶到磨道里——不转也得转;驴子拉磨——跑不出这个圈;盲驴拉磨——瞎转圈;老驴啃石磨——嘴硬;拉磨的驴——瞎转;懒驴拉磨——打一鞭子走一步;黄鼠狼进磨房——硬充大尾巴驴;懒驴上磨——屎尿多;磨道的驴——听喝;磨道寻驴蹄,没有找不到的;老驴拉磨——走不远,等等,不一而足。

我琢磨过石磨的文化。小时候只是把石磨看作粮食加工的一种原始机械。长大后,才领悟了,其实石磨不仅是一种农用工具,作为特定的文化符号,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细细想来,石磨转啊转的,周而复始,九九归一,这里面所蕴藏着的,不正是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忍辱负重的风格,锲而不舍的精神吗?

单这一个“磨”字,就够琢磨了,“十年磨一剑”,“铁杵磨成针”,磨穿铁砚,磨砖成镜,好事多磨等等,无一不体现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民族特色。

自古民以食为天,古老而有灵性的一盘盘石磨作为我们炎黄子孙生生不息、赖以生存的工具,一圈又一圈,一年又一年,服务了千家万户生儿育女大业,延续了千秋万代人类饮食文明。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终于走完了属于她自己的岁月。随着社会的进步,电力机械的普及,她像一位饱经风霜、历尽沧桑的老人,无奈、留恋地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舞台。

如今的石磨,大多已经香消玉殒,不知去向,侥幸残留下来的,还默默地躺在某个无人问津的角落里,她或许在静观着日新月异的世界,或许在无声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她更像一位裸露着的母亲,尽情展示着曾经的风采,让子女从她被磨平的光滑躯体上阅读、回忆出厚重的历史和浓郁的人文。

近期热点:

新安大力整治飙车、改装车违法专项行动

今年高考,洛阳理科状元是咱新安万基子弟

新安周边九大绝佳漂流胜地

传播正能量,新安交警三中队

追忆新安哪些年因小浪底库区移民搬迁而远走它乡的农村娃娃们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用什么药能治好
儿童白癜风早期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anxianzx.com/xaqh/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