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郁山铝土矿成因分析下

矿床成因概述

据岩相古地理研究成果,通过对本溪组古生物群的分布与生物地层划分,认为河南含矿岩系本溪组在不同地区的时代是不同的,具有明显的穿时性,本溪组沉积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晚石炭世,豫西地形较高,为华北南缘古陆分布区,古海岸线在荥阳市南-孟州北—济源北一线,海水来自北东方向,至早二叠世后,往西南方向侵入豫西地区。因此,位于豫西地区的新安县郁山铝土矿床成矿时代为早二叠世。据郁山矿区典型的钻孔微量元素的比值如Cr/TiO2、Hf/TiO2、Nb/TiO2、Th/TiO2、Zr/TiO2等分析,认为本溪组沉积基底马家沟组白云岩、之上粘土质菱铁矿层以及铝土矿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说明铝土矿物质来源与基底碳酸盐岩关系不大。

通过对郁山矿区钻孔内铝土矿样品中锆石、金红石、锐钛矿颗粒扫描电镜形貌的观察分析,认为这些颗粒都经历了一定程度的磨损和溶蚀以及破碎作用,说明锆石经历一定距离的搬运作用,反映铝土矿物质来源为异地,而非原地物质。通过对矿区两个铝土矿样品中的碎屑锆石来做SHRIMP-IIU-Pb测年,通过铝土矿锆石年龄结构分别集中于Ma与Ma,与北秦岭元古代和古生代的两期造山活动相对应,证实了秦岭古陆提供了重要铝土矿成矿物质(李中明等,)。

郁山铝土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三期五阶段”:“三期”包括铝土矿体就位、埋藏、改造保存三个成矿时期;“五阶段”包括物源准备和搬运、同生、成岩、后生、风化和表生五个成矿阶段。矿床的成矿模式为“古陆风化+碎屑和化学沉积”(图5,李中明等,)。

一、铝土矿体就位期

该成矿期包括物源准备和搬运、同生沉积两个成矿阶段。

(1)物源准备和搬运阶段

晚石炭世时河南省中西部长期处于属热带-亚热带,气候湿热且有干旱季节,为各类岩石的风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经过中奥陶世至上石炭世约1.4亿年的地质史,豫西及周边地区一般经历着深刻的风化剥蚀。位于豫西北西的中条古陆和南西的秦岭古陆铝硅酸岩分布广,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共同作用下风化形成广阔成熟风化壳,提供了丰富的红土等富铁铝物质,甚至三水铝土矿及吸附型稀土矿,富铁铝物质主要由粘土、鲕粒、豆粒、碎屑等组成,矿物主要有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刚玉、三水铝石、一水软铝石,锆石、磁铁矿、针铁矿、赤铁矿、水铝英石(铝凝胶)等。豫西奥陶系碳酸盐分布区逐渐形成钙红土堆积的准平原,许多地区形成了不同规模和形态的岩溶洼地,包括溶斗、溶洼、溶盆和溶原等负地貌,为富铝物质的沉积准备了空间条件。至早二叠世,突发性的震荡式海侵在豫西形成了具陆表海特点的泻湖,包括郁山铝土矿床形成的渑池海相泻湖,总体海水深度不大,局部达浪基面以下。一方面,周边古陆的富铁铝物质在洪水、河流等作用下主要以牵引流和重力流两种类型向渑池泻湖搬运,另一方面,震荡式海侵的过程中,在波浪、潮汐(包括风暴潮)的作用下,主要以牵引流类型向湖中搬运。富铁铝物质被搬运的形式以碎屑为主,其次,在淡水条件及由生物产生的腐植酸等的护胶作用下,铁铝物质存在Al(OH)和Fe(OH)等形式。经过长期的积累,渑池泻湖已富集了丰富的富铁铝物质。

新安县郁山地区地处泻湖的东部潮坪区,主要包括潮间和潮下带,一般主要在波浪和潮汐的作用下,呈碎屑形式的富铁铝物质,总体由陆向湖心、由粗而细逐渐机械分异,由于含铝矿物密度小于含铁矿物,因此,同样的粒度,富铁物质首先分异沉积,相对近陆分布。同时,由于海洋pH、Eh等物化条件的变化,运移而来的Al(OH)和Fe(OH)等胶体发生聚沉作用,常以微细的碎屑为核心形成富铝豆鲕和菱铁矿鲕,可形成水铝英石。在正常海洋条件下,可在湖底暂时沉积富铁铝层,但较频繁的海平面小幅度升降变化和周期性风暴潮的发生,常打碎富铁铝层,并混合其他富铁铝物,再搬运、再机械化学分异、再沉积,形成铁铝碎屑含鲕、鲕中含砾、复鲕、碎鲕等再沉积物。如此,经过长期的物理、化学分异,多次沉积、搬运,为最后铝土矿矿体的就位提供了充要条件。

(2)同生阶段

在海平面相对稳定期,在风暴潮叠加作用下,由近陆向湖心、由下而上,富铁铝物质开始最后的沉积就位。相同粒级,按富铁→富铝→含硅物质机械分异沉积;同种物质,按粒级由大而小机械分异沉积;铁铝胶体由多变少化学分异沉积,并形成大量沉积型豆鲕;铁、硫、碳酸根等离子由少变多化学分异沉积。沉积物受沉积基底形态影响,使最后就位形成的铝土矿沉积物规模和厚度也不同。自潮上→潮间→潮下带上部→潮下带下部,风暴潮作用强度有弱→较强→强→较弱的变化,导致沉积物机械分异程度有相同的变化。因此,综合分异、就位沉积的结果是:铝土矿矿化平行湖岸总体出现水平分带,同时形成垂向分带现象。郁山地区富铝物质在同生阶段完成了最后的富集、就位后,在海解作用下,有机质逐渐被分解,可出现少量的海绿石和黄铁矿自生矿物,Al2O大于40%且A/S大于1.8的固体沉积物已大规模就位沉积,并在以后的演化中未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标志着铝土矿体决定性的形成。该期发生两次较明显的规模性海侵,在风暴潮的叠加作用下,局部地段沉积了多层铝土矿体。

二、铝土矿体埋藏期

该成矿期包括成岩和后生两个成矿阶段。

(1)成岩阶段

由于沉积环境和物源的较大变化,富铁铝物质结束沉积,郁山地区开始了太原组灰岩和长石石英砂岩等沉积,含铝岩系逐渐被埋藏。随着山西组-三叠系地层的沉积,其上覆沉积厚度大于m,铝土矿体和含铝岩系一起在压实作用下不断失水,物质成分基本保持不变,密度不断增加,逐渐被固结石化,作用时间可达百万年。该阶段被埋藏的含铝岩系与底层海水隔绝,主要在厌氧细菌的作用下,分解有机质和孔隙水中的SO42-(被囚捕的海水),释放出H2S,使Eh值降低形成还原条件,而pH值急剧加大,可达9以上。在这种碱性还原孔隙水的作用下,铝土矿体及整个含铝岩系中在同生阶段的(Fe+)氧化物可被还原产生黄铁矿、菱铁矿和鳞绿泥石等。

该阶段一些矿物发生了转化:三水铝石可转化为一水软铝石,可进一步出现一水硬铝石;高岭石在孔隙水富K+时逐渐转变为伊利石,在富Mg2+时则向绿泥石转化;蒙脱石在富含Fe2+和Mg2+的孔隙水中,逐渐转变成绿泥石/蒙脱石混层粘土矿物,并向绿泥石转化,而在富含K+孔隙水中,会通过伊利石/蒙脱石粘土的中间状态逐渐转变为伊利石等。因此该阶段伊利石、一水软铝石明显增多,绿泥石不断增加,并出现新的一水硬铝石。铝土矿体内出现缝合线构造,半固结的豆鲕出现平行层面的压扁现象,形成平行定向构造。由于水的流动,携带了更细小的富铝颗粒,在局部重新沉积不断堆叠,形成渗流构造。该阶段总体对铝土矿体形成有利,使矿石基本具备了最终的各种物理化学特征。

1—第四系;2—三叠系;—二叠系孙家沟组;4—二叠系石盒子组;5—二叠系山西组;6-二叠系太原组;7-石炭系本溪组;8—奥陶系马家沟组;9—寒武系;10—硅铝酸盐基岩;11—铝土质泥岩带;12—泥晶-粒泥铝土矿;1—砂砾屑铝土矿;14—铁质泥岩;15-菱铁矿;16-灰岩、白云岩等;17—鲕粒灰岩、白云岩等;18—灰岩;19—泥岩、粉砂质泥岩、砂岩层;20—泥岩砂岩等;21—长石石英砂岩;22—泥岩、砂岩、含碳泥岩等;2—煤层;24-地质界线;25-成矿物质运移方向;26—不整合界线;27—风化及表生作用;28—断层

图5新安县郁山铝土矿床成矿模式图(据李中明等,)

(2)后生阶段

随着上覆地层的加厚,铝土矿体承受的静压不断增大,尤其是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如板块由南向北的不断运动产生的巨大构造力,固结的铝土矿体及赋存的含铝岩系会发生破裂,出现大量裂隙,有利于沉积水的流动,发生剧烈的后生变化,甚至变质作用。由郁山矿区该阶段含铝岩系顶部发育的煤层分析,其变质程度不断升高,已转化为焦煤,显示铝土矿层埋深可达m以上,环境温度曾达到15~℃。一般沉积水为弱碱性-弱还原,其作用时间可达亿年以上。沉积水有来自沉积基地奥陶系碳酸盐岩的偏碱性水,也可有来自上覆煤系地层的偏酸性水,其流动区域和混合程度均对后生作用有直接影响。在上述围岩条件和沉积水的长期作用下,铝土矿体及赋存的含铝岩系进一步发生复杂变化:三水铝石和一水软铝石消失,均转化为一水硬铝石,部分透明、自形程度高、颗粒较大的硬水铝石可能为富铝真溶液直接析出形成;蒙脱石消失,均转化为伊利石和硬绿泥石;部分高岭石转化为伊利石,得以保存者有序度不断提高;微细的黄铁矿和菱铁矿重结晶,颗粒不断增大;硬水铝石可被溶蚀,可被交代形成伊利石和高岭石;出现斜穿层的方解石、白云石、黄铁矿细脉等。该阶段郁山铝土矿矿体经历了富集和贫化等复杂的作用过程。

三、铝土矿体改造保存期

该期郁山铝土矿体经历了风化和表生作用被改造保存。埋藏期后,郁山地区经历了北东挤压、北西挤压和南北向伸展三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北西、北东和近南北向断层叠加的架子沟背斜,核部含铝岩系被风化剥蚀殆尽,现今的郁山铝土矿体在翼部得以保存,围绕背斜核部呈带状分布。抬升至浅表区和中深部裂隙带的铝土矿体(层)在风化和表生作用下,黄铁矿和菱铁矿可逐步被氧化淋沥掉形成空洞,也可形成赤铁矿和针铁矿,同时,由于天水的淋滤,在强酸条件下,部分硅以离子形式被带走,可发生“脱硫去硅”作用,矿体进一步富集,品位得以进一步提高,矿石颜色被铁染或变浅,密度则有所减小。偶尔可见的氯化钠也为表生作用产物。郁山矿区地下水水位变动带及断裂带下界面为风化和表生作用下限,一般埋深大于m,沿断裂带可深达m。该阶段总体有利于矿体形成(李中明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anxianzx.com/xaqh/12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