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爆料--请加
商务合作--联系
序
今天的灌南,正处于一个飞速的发展状态中,我们的县城正在日新月异的发生着变化。一条条大路,把我们的城区越扩越大,一栋栋高楼,让我们的视野也越看越远,我坚信,灌南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我,一个土生土长的灌南人,生于新安镇,长于新安镇,我的父母,爷爷,太爷爷等等,估计往上数个十几二十辈也都生于此,长于此,所以我一直对新安镇有着特殊的感情,老镇老街的每一条路,每一条巷子里我都很熟悉,都曾有过我的足迹,也留在我的记忆里……
现在的县城正在快速的发展,好多地方已经拆迁掉了,早就想写点关于我们身边的故事,可惜文采有限,一直不知从何说起,今天正好和朋友喝了点酒,干脆就当个开篇的仪式,以后空下来的时候,我就坐下来,写点我们老家曾经发生的故事,那些逝去,快被遗忘的故事……
正在蓬勃发展的灌南
说起新安镇,可没有没有现在那么大,真正的老新安镇,按现在的说法,也就南菜场,到北菜场的距离了,南到烟草公司南边的小桥为止,当年叫南圩门,东到悦来河,西到盐河,北到聚龙商贸城,曾经叫北圩门,按我的理解,老新安镇就在这范围之内了,这个可以从民国年的新安镇地图上看出来,但在这范围之内,几百年来的故事可以说很多篇了……
民国十五年,(也就是年)新安镇地图
话说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初登大宝,作为一个普通人到成为皇帝,是一般人不敢想像的,为了自己的江山永固,他担心前朝的名门望族聚众谋反,下旨各省道府武员,率领官兵,将南方大姓聚族而居者全部拆散,分散至全国各地,子孙相承,定位世例,这就是所谓“洪军赶散”。
到了嘉靖年间,苏州阊门的周姓,无锡的惠姓,以及一些大的家族如刘姓,管姓,段姓,金姓等等,皆被赶散,来到我们这里,那时,我们这里还称朐南,后来人口慢慢变多,为了安居乐业,便联名申请加入海州籍。获准后,就成了我们灌南比较早的原住民,当时的灌南还是比较荒芜的,唯一特产就是鱼场口的鱼虾比较丰盛,因为当时那里有个硕项湖,湖面东西四十里,南北八十里,湖中盛产鱼虾,蟹,野鸭,菱,藕等,远销淮,扬,苏,杭,江西,安徽等地。
到了明代末期,徽商的足迹遍布全国,基本垄断了盐,典,米,木,布,药材的生意,所以就有了无徽不成镇的说法,以程鹏为首的几个徽州商人来到我们这里,靠着鱼场口,做起了鱼虾盐的生意。时间一长,安徽客商也越聚越多,大家就在一起商量,要不我们在这里建一些房屋,以后也方便些!程鹏找大家商量道,我们应该从长计议,为儿孙着想,盖的房子要坚固长久,鱼场的土质略松软,镇上的土质要结实些,经过众人对比,的确是这样!
于是,安徽的客商们,找到镇上的大姓惠家,刘家,周家等商量,重金买了他们一些土地,开始建房建屋,一来为了居住,二来为了有个铺面方便做生意,镇上自从来了安徽的客商,生意也好做了很多,贸易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于是大家一起商量,干脆成立个集市,取名“悦来集”,从此,集市越来越兴旺,来此生意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我家祖上也是安徽歙县人,跟程鹏,也许是亲戚,也许是朋友,这个我暂时无从考证了,族谱上记载,当初来到这里,也是为渔盐之利而来,族谱里有封乾隆年间的书信,明确记载了与安徽歙县的通信地址,家里的人为此事还专门去过安徽歙县,虽然已经过了几百年,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地名都已变化了,但感谢歙县一位领导的帮助,通过歙县文化馆查到了当年的那个村庄……这说来又是一个故事,以后再谈吧!
乾隆元年,即年,新安镇地图
时间到了隆庆六年,也就是年,安徽的商人们,又购买了镇上不少土地,大兴土木,将街市的规模也越建越大了,安徽的商民干脆取名叫新安镇。
安徽,古名徽州,也曾用名新安,把镇取名为新安,肯定是徽商们不想忘本,不想忘记自己的老家吧!这个我深有感触,族谱上载,我家从歙县来到新安镇的人,前三代都是回乡而葬,可见落叶归根对他们来说,是多么重要,我家至今还保存着很多清代在新安镇购买土地的契约,当然只能算一份历史的见证了……
地契图集
到了万历二十四年,也就是年,新安镇渐渐成了规模,镇上的一些老居民不乐意了,认为徽民以新安为镇名,有失体面。于是一纸诉讼将安徽商人易名朐南镇的事告到海州府,当时的州牧周璲亲自来到我们这地方查看,见到新安镇规模壮丽,建筑排行有序,已经建成又不可毁,就劝镇上的老居民们,算了吧!不要再告了吧!可老居民们不同意,于是和安徽的商民发生冲突,事情闹的很僵……
未改造前灌南新安镇俯瞰图
这件事一直到了崇祯九年,也就是年,又一任的海州府叫陈维恭的州牧,又审此案,经过反复审阅,了解前因后果,认为事以至此,既成事实,以新安为名,并无不妥,木已成舟也没必要再改回原名了,于是将此事定案!正式将我们此地,定为新安镇,分成五个庄,八个排!载入海州版图,此事,从万历二十四年到崇祯九年结案,整整历经了四十年……
注:州牧,一种古代官职,明代州牧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一级的官员
现在的新安镇五排巷
好了,今天暂且就说了这么多,其实故事有很多,以后慢慢聊吧!以上一些故事也是根据一些老的资料,以白话文的形式整编,欠缺之处,还望老师们指正,感谢曾为灌南文化事业做出贡献的卜星光先生,武红兵老师!还有方珂君妹子的摄影照片,感谢!希望爱好灌南历史文化的朋友来一起探讨,我有个小店在第四中学对面,店名:悦来会馆,经营茶叶古董文玩等等,没事的时候可以来喝喝茶,聊聊天,工作原因,一般下午晚上开门,喜欢文玩的朋友,来换绳子穿珠子,说一声,都是免费的!
悦来会馆―王伟
灌南商家招募中,原价元每年,现在活动期间仅需9.9每年,点击阅读原文快速收录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