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县在河南省西北部、黄河南岸,是洛阳市下辖的一个县。根据历史书及地方志记载,新安县秦代建县,隋代曾改名谷州,因为境内有谷山。年恢复新安县。
九曲黄河蜿蜒至此,一改滔滔浊浪,变得平缓清澈。黄河远望,巍巍太行与秦岭的余脉相连,雄浑与俊秀在这里并存相融。多难兴邦的悠悠历史在此浓缩,黛眉天险和函谷关隘静默不语。古城新安跨越千年,“新治安定”的梦想正在实现。
历史
公元前年,一个萧瑟冬日的晚上,刚刚取得巨鹿之战绝对胜利的项羽率领四十万大军逼近秦地。这支军队中包括了二十万刚刚归降的秦兵,当队伍就要越过函谷关,直抵秦朝的都城。身为楚军主帅的项羽却因为军中谣言四起,担心起了队伍中的秦兵会借机谋反。与军中将领商议之后,项羽做出了一个震惊后世的决定。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当血腥的气息扑面而来,屠杀秦军的将领们或许无暇意识到这个自此沾染上残酷气息的地点在短短十余年前,刚刚取新治安定之意,被秦始皇命名为新安。
项羽坑秦卒,似乎开启了新安在漫长历史中频仍的战乱。“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距今多年前的一天,唐朝东都洛阳失守,朝廷急需补充兵员,四处征丁。
诗人杜甫路过新安,目睹安史之乱给当地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战争带来的伤痛与流离出现在千古流传的诗句之中。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唐宋时代,新安的命运与其建县之初,寓意吉庆的命名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处于交通要道的地理位置给这里带来了人口的集中,也让这片土地上的战火延续了数千年。
年初,侵华日军为挽救其战略颓势,发起了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计划”。当年驻扎在新安承担黄河防务的川军奋起阻击,以牺牲一千多人的代价掩护新安及周边地区四十万友军转移,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保存了有生力量。此战役史称“新安阻击战”。
新安的历史见证着项羽坑秦卒,刘秀灭赤眉,李自成渡黄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阻击日军,陈谢兵团强渡黄河等四十余场重大战役的发生。岁月的旌旗在当代人目光无法企及的深处猎猎作响。新安的地名却伴随“新治安定”的愿望,一直沿用至今。
地理
有人说,北据黛眉天险、南依函谷雄关是新安的人文版图。在西汉的《列女传》中,记载着这样一段往事:“三千多年前,商汤王打败昏君夏桀之后遭遇了七年大旱,王后黛眉娘娘毅然上山修行,为百姓祈福降雨。后世百姓感念娘娘的德行,将此山命名为黛眉山。”
美好的传说让黛眉山在数千年间成为了百姓躲避战乱的首选之地。险峻的高山隔绝南北,也曾将无休止的兵刃阻隔在外。雄奇瑰丽的黛眉山,犹如守护着这片土地的使者。
在新安的版图上,像这样的地理坐标并不只此一处。汉武帝时期的百姓,因为国都长安地处函谷关以西,习惯以函谷关为界限,将关隘以西称为关内,以东称为关外。
汉武帝时期的大将杨仆成功征服南越国,被汉武帝封为楼船将军。因熟悉关东物情,汉武帝将这里的土地赏赐于他,杨仆耻为官爱民,遂请愿汉武帝迁关。这道上书意味着西汉的直接统治范围将得到扩大,喜好开拓疆域的汉武帝对此十分赞赏。
公元前年,杨仆奉汉武帝诏令,将位于河南省灵宝县的秦函谷关迁移到了他的家乡新安县。迁移之后的函谷关在历史上被更加广泛地称为汉函谷关。紧邻黄河的地理位置,让历史上的新安一度成为水路的枢纽。漕运仓贮繁盛,舟楫来往梭形的情景一直延续了上千年。
东汉兰台令史李尤在《函谷关赋》中生动地描述了当时新安的繁华景象:“上罗三关,下烈九门,会万国之玉帛,徕百蛮之贡琛。”年,新安汉函谷关作为“丝绸之路第一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今天的函谷关两侧,陇海铁路、国道、连霍高速公路横贯东西。新安成为了连接我国西北、华东及华北间的重要通道。
在它的连通下,黛眉山和汉函谷关正成为新安的两张名片。表里山河和厚重人文交相辉映,这是当代新安的文化表征,也是新安人的精神归宿。
人文
“平实纯朴,好德行仁,谦抑勤学,忠国孝亲。”这是新安文人张子温制定的家规。在其子张钫的回忆中,张子温历任当时的乾州和鄜州州判。曾因任职之地屡经兵乱和灾荒,询问民间疾苦,极力整顿,忧国爱民,不辞劳苦。
年,张子温在信中告诫儿子张钫“乱将至矣,尔宜努力国事,勿已死生家室为怀。”此后十余年,他先后写下了四十余封家书,不断叮嘱张钫铭记家训,报效家国。
年,由于父亲去世,张钫返回新安服丧。或许正是蜇居故土,追忆亲人的心境,使父亲留下的谆谆教导宛在耳畔。从此,张钫踏上了一条特殊的报国之路。
在此后的十余年间,自幼酷爱金石书法的张钫组织了大量人力、物力,对唐朝富有书法和历史价值的墓志铭进行了广泛收集。由于担心墓志铭毁于战乱,张钫特意在书房边修建了窑洞。数千块墓志被一一嵌入墙壁得以保存至今。这座收藏着超过一千块唐朝墓志的窑洞被命名为“千唐志斋”。
这是我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其中所藏唐代墓志年号自初唐的武德、贞观至后唐的天复、天佑无所不有。
解放战争后期,他更是毅然率部起义,为和平解放四川立下了汗马功劳。张钫的壮举也深刻影响了他的后人。
这是张钫以独特的方式对于父亲教诲的践行。千唐志斋的修建,使得一大批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得以留存。这样的家国情怀也使张钫在抗战时期大开粮库,广济灾民。解放战争后期,他更是毅然率部起义,为和平解放四川立下了汗马功劳。张钫的壮举也深刻影响了他的后人。
在千唐志斋的影响下,新安书法早已走进了校园、社区甚至工厂。每年新安都会举行千人书法大赛,不少书法爱好者纷纷前来泼墨挥毫,数以千计的学生也在广场上纷纷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
弥漫的墨香似乎回应着张钫在千唐志斋门楣上书写的大字:“谁非过客,花是主人。”写满沧桑的碑文,正默默见证着心怀家国的祖训,成为一座城市的传统和未来。
手艺
黛眉山一带曾经几乎家家都有织布机。每到黄昏,织布机的声音连成一片。但是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制作周期较长的手织布一度无人问津。对于许多居住在黛眉山中的人们来说,手织布是属于亲人的独特技艺。
如今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新安黛眉手织布已经被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伴随当代人对于天然棉纺织品需求的回归,黛眉山手织布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了带动新安发展的手工业龙头产业之一。消失了几十年的机杼声,又重新在黛眉山中响起。
当代
曾经的青要山镇庙岭村每到旱年,山脚下仅有的一眼泉水就成了全村人的“救命水”。人们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着水桶朝泉眼奔去。历史上的新安是远近闻名的久旱之地,这里在史料中出现记载的旱灾多达数百次。
年,当庙岭村千辛万苦请来打井队的时候,钻井的难度却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三个钻头就能完成的任务,用坏了十五个。整个工程的费用超出预算数倍。长达一个月的努力之后,当井深定格在.7米,奇迹出现了。
这是庙岭村的第一口深井。为了这一刻,当地人已经等待了千百年,但是满怀欣喜的人们很快发现,这口水井开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新安的缺水问题。
对于水资源的规划与开发,是新安永恒的发展主题。小浪底水库下闸蓄水,巨大坝体的拦截下,黛眉山一带逐渐形成了一个面积平方公里的广阔水域,人们将这个湖泊形象的称为万山湖。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新安的水资源状况。
万山倒映,水天一色,曾经干渴的土地迎来了碧波荡漾的新生。从“旱塬”到水乡的转变,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为了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人们在万山湖畔建起了包括黛眉山、荆紫山、龙潭峡、始祖山、鹰嘴山等十余处景点在内的万山湖风景区,总面积超过平方公里。
新安人习惯于把这里称为高山花园,这里地处海拔一千多米的黛眉山顶端,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的区域内仅菊花就多达一百多种,共计五百余种花卉在四季的更迭之中,不断变换着风景。
如今来到高山花园的游客或许并不知道,短短十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裸露的荒地。黛眉山的改变是从十余年前的一次评选开始的,年9月18日,北爱尔兰世界地质公园大会现场,严肃的气氛让参加评审的黛眉山申报小组紧张不安。
在世界级的舞台上,黛眉山的亮点在哪里?在黛眉山上带有波纹的岩石反映着距今大约十二亿年前的海洋气候变迁。被当地人称之为“天碑”的石块垂直耸立,高达五十余米,是世所罕见的崩坍地貌。黄河演化过程的体现,更是让世界地质公园的评审专家们为之惊叹。
最终,依靠独具特色的地质特点和天然景观,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得到组委会高度认可,顺利通过评审,成为了世界级的地质公园。
为了不破坏景区的山石,以村民家中石磨铺就的道路在整个景区有数十条之多。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珍惜,受到了包括联合国专家在内各方人士的赞誉。
新安樱桃沟有一颗千年古樱桃树,以古樱桃树为核心景点的樱桃沟,全长大约17公里,其中有百年以上古樱桃树余棵。每年樱桃开花的时节,山林烂漫,游人如织,从这里出产的樱桃远销全国各地。
樱桃沟的发展理念为黛眉山的保护和开发带来了灵感,从把“自然变成人为”到“把人为改造成自然”,是这里的人们十几年如一日与苍山共处悟出的真谛。
经过旅游开发,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每年接待游客近六百万人次,万山湖的万顷波光也在为人们提供充足水源的基础上,使这里的城市景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片历经苦难与烽烟的土地,在与壮美山川的对望中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东守洛阳,西望长安,黄河紧紧相依,黛眉悠远邈邈,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让新安风云迭起,卷册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