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安镇的ldquo牌rdquo

北京白癜风医院可以治疗吗 http://pf.39.net/bdfyy/

在今天的新安镇老街中,还有数十条旧胡同,狭窄、弯曲,小楼与矮房夹杂其间,犹如一幅蛛网,看似无序,然而几乎巷巷连通,青砖小路与喧嚣大街不经意地间地就相接……我曾无数次来此寻觅古意,惟有四、五“排”巷和马桥巷的交界处,还残留着一点点江南古镇的味儿。

今天不为探讨盐河畔新安镇的古韵,单说一个事,新安镇户牌上这一个的“排”字从何而来,为何一直让人们争论不休?

还是先从新安镇创立的这个老掉牙的故事说起!

据乾隆年间新安镇人冯仁宏的《新安镇志》记载,大明嘉靖年间,苏州阊门周姓、常州无锡的惠姓、以及刘管段金等姓人家被皇帝下旨“赶散”,来到了朐南的芦苇荒所,插草为标,占为民地,以作避兵之计,后来渐渐人烟稠密,于是讼请州牧,纳入版图,成为了里人。

那时,这一处朐南之地紧临广袤的硕项湖,大湖的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又有官河连通海州诸盐场,于是吸引大量徽商来此贩卖鱼盐。在这些徽商中有一个庠生叫程鹏的人,以他为首徽商用重金向里人购买了土地,里人也以鱼虾来交易米、酒等物,后来双方商议,共立一集镇,叫悦来集。

隆庆六年(年),徽商立街立市,取名新安镇,因徽州古属新安郡,以此表示不忘故里。万历二十四年(年)镇势成立,然而里人和徽商却为镇名打了四十年官司,崇祯九年(年)由州牧陈维恭定案,定名“新安镇”,始分五庄八牌。

还说新安镇之名的确立!

其实,上文关于新安镇之名这一说法并非史实,大约是当年新安镇坊间的一种传说吧。清时文人冯海公将其写入小小私家的志书中,是为增加文趣,还是未加考证呢?已经无从知晓。之后,由于人们的不察、不考,今人又以前人旧志为凭,将其写入新书中,以至讹传如真,无人质疑、更正。

今考如下:

《新安镇志》:逮至崇祯九年(年)陈维恭定案,命名“新安镇”。

《隆庆海州志》:新安镇,去张家店镇三十里,与安东界。

《隆庆海州志》为现存海州志中最早的一部地方志。实在是巧合,这一本州志始修于明嘉靖元年(年),直至隆庆六年(年)才刊刻印行,而刊行的这一年正是《新安镇志》所记载的新安镇立市之年,新安镇之名已赫然地载入了州志。

由此推算,新安镇立镇时间也许更早,毫无疑问地说,隆庆六年(年)新安镇之名已经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不然州志的总纂知州郑复亨、州志的校正光禄寺卿裴天佑等大儒也不会随意地把“新安镇”之名列入“舆图”之中。

其次,万历八年(年),徽州儒商方承训在《游涟湖记》记载:

正月发新安江,二月达涟城,步登金城,暮至新安镇,镇辖海州,而徽商丛居贾鱼,故名新安镇……

不难看出,万历年间新安镇是海州南乡的一个大集镇,可谓广为人知了,而不是到了“崇祯九年(年)由州牧陈维恭定案,定名‘新安镇’”,所以说“关于新安镇始建于何年?”这一课题,非常值得我们灌南史志爱好者认真地去探讨、研究。

再来说新安镇的“牌”。

《新安镇志镇势》:新安自立镇之初,前人费尽心机,屹然规模,街分八牌,环列五庄。

这里用的正是“牌”字。且看《新安镇志》中记载的各牌当年的位置。

头牌,在中河东,北接新沟庄,东抵后河心,南连二牌,西至中河。

二牌,北接头牌,南连三牌,东西同同头牌。

三牌,南接四牌,北抵二牌,东出千佛庵之东,西同四牌。

四牌,与二牌同。

五牌,街市,变为东西条,东关河南北,皆属五牌,东至兴东桥,西至河,独东南绕出六牌之后,抵莽牛庄之界,仍为五牌。

六牌,北接五牌,南抵堤头莽牛庄界,东西同(疑有缺字),因人烟稠密,复分西六牌云。西六牌,在中河之西,条河自南复望北,南拱惠家庄,北接七牌,西抵惠家庄,东至中河。

七牌,接西六牌,条河,一条西关河之南北,另小街一条,西抵惠家庄。

八牌,条中河,北抵莞葛庄、西抵莞葛庄。

这一本油印本的《新安镇志》所详细地记载的新安镇八牌位置,与阎寿山老先生所复制的《乾隆元年新安镇图》大体一致。

据说,毛笔抄写本《新安镇志》保存在灌云县博物馆,建议相关部门能做一个复件,在博物馆中展陈,让更多的灌南民众了解这一段历史。

牌,其实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户籍制度。

古时云:“皇权不下县”。有历史学者称,清初的这一种户籍制度为“牌甲制”。“牌”“甲”是县级以下的地方乡村的一种自治组织,它是由历朝的户籍制度演变而来。

宋朝实行“都保制”。“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力者一人为保户;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为众所服者为都保长”。保内设置有挂牌,以书其保内户数姓名。

元朝实行的是“村社制”。“五十家立为一社”,带着政教合一的色彩。

明朝是“里甲制”或称“保甲制”。“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摊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

赵尔巽、柯劭忞等《清史稿食货一》:世祖入关,有编置户口牌甲之令。其法,州县城乡十户立一牌长,十牌立一甲长,十甲立一保长。户给印牌,书其姓名丁口。出则注所往,入则稽所来。

雍正四年(年),颁布了新的保甲法,如:

吏部遵旨议覆,保甲之法,十户立一牌头,十牌立一甲长,十甲立一保正。其村落畸零及熟苗熟獞,亦一体编排。地方官不实力奉行者,专管、兼辖、统辖各官分别议处。立民间劝惩之法,以示鼓励。

乾隆二十二年(年)更定十五条,如:

直省所属每户岁给门牌,牌长、甲长三年更代,保长一年更代。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赌具、窝逃、奸拐、私铸、私销、私盐、跴曲、贩卖硝磺,并私立名色敛财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随时报明,门牌内改换填给。

再看新安镇的“牌”!

月差,头牌六天,初一起,初六止。二牌二天,初七起……

乡团,镇之总乡团一名,各牌乡保一名副之……

铺地差,铺地差五牌应之,余牌不问,如修理营房之费,不派五牌。

这些是乾隆年间新安镇“牌”的一些义务,由此可见,各牌之间是分工协作,上有统领组织;尽管当年每一“牌”人家临河而筑,如“排”列岸,但“牌”的真正意义却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基层组织。

“牌甲制”的户籍制度自然是封建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天下统治而制定的,旨在通过推行保甲制度,以保甲为目,以牌头、甲长、保长乃至各级地方官吏为纲,把所有的百姓组织起来,使之互相监督,防患于未然。当然,“牌甲制”中不乏诸多合理的因素,值得我们今天借鉴。

文到此处,又有一个问题值得玩味。

《新安镇志》所说“街分八牌,环列五庄”为崇祯九年(年),而这一年距离大明王朝灭亡的崇祯十七年(年)还有几年的时间。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年又是大清王朝宣告成立的第一年,那么海州新安镇的这一种“牌甲制”是属于明朝还是清朝呢?

查阅了诸多资料,又请教了南京大学的赵教授,得出了一个相同的结论:明代社会的乡村组织没有“牌”,即《新安镇志》中的所谓明时的“牌”实为清时的“牌”。

千古盐河,流水悠悠。

今天的这一座盐河畔的新安古镇已为灌南县的县城。几百年前的八牌人家旁的河道已为繁华的大街。在大街小巷穿行时,四排巷、五排巷、七排巷等旧时的户牌仍不时地跃入眼帘,让人浮想联翩,遥望着一个个生动历史的背影:三牌有州牧卫哲治捐建的卫公书院;五牌有悬挂着传说中康熙状元汪应铨改联题墨“分黄山秀气,振东海文风”匾额的彤华宫;八牌是新安镇八景之一——“三元耀日”的北三元宫……如今,它们都成为历史的烟云。

“牌”几时写作“排”?这是一个几许忧伤的时光记忆,是那一场“破四旧”的年代,还是那一个文字随意的岁月?是和当年的“北六”“小尧”之类的乡镇地名书写吗?还是相关部门做门牌时根本就没有考量?于今老家武小园村村口的牌墙,江南水乡韵味的建筑上书写了一个上世纪时被篡改了的名字——“小元村”。

地名,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是一张最美的城市名片;地名,是一枚沧桑的历史音符,也是一个鲜活的人文记忆,它既有风花雪月的诗意,也有人间烟火的味道……清时,漕运总督杨锡绂考察盐河运道时,夜晚泊舟新安镇,酒酣之际,临河赏雪,挥毫写下了这一首《新安镇夜泊》。

新安镇夜泊

临河古镇海云边,雪后庭阶倍皎然。

清景当前难坐失,忍寒呵冻写瑶笺。

如今,地名早已有国家层面的管理条例,地名的使用和更改自然要依据严格的法律条例。年出版发行的《江苏省灌南县地名录》是一部关于灌南县地名的法律效应文本,所以建议相关职能部门依据法规,加强我县的地名工作管理和研究,让地名散发出应有的乡土气息和人文韵味,而成为一个永恒的乡愁记忆。

作者简介:武红兵,江苏灌南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灯谜学术委员会常委,灌南县史志协会副会长,著有《海西诗境》《乡渡》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anxianzx.com/xajq/88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