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浦潭一条千年诗路的起点

以前的渔浦,地处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三江交汇处,区域面积很大,可能从富春江下游一直延伸到湘湖一带。由于水面辽阔,水深莫测,所以人称“渔浦潭”。

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水系的变迁,如今的渔浦潭一般指的是渔山墅溪村溪水流入到富春江的这一片区域。这片水域从相关史料看,原来是一条千年诗路的源头。这条诗路,就是“富春山居·千年诗路”。

从林峰山远眺三江口

渔浦潭“诗出有名”于南北朝

《历代诗人咏富阳》录的第一诗就是“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富春渚》,“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诗中出现了“渔浦潭”。诗人在《富春渚》表达了这样的情怀:我往日的心愿渐渐得到舒展,世间万事全都零落不值一说,心胸顿时豁然开朗清明旷达,随物推移从此能屈能伸委曲求全。诗没有过多写渔浦潭和富春山水美景,但他这一婉转的感怀,反而更诱惑无数文人墨客行走渔浦潭和富春江。

渔浦潭是富春江与钱塘江交接处的天然屏障,又经了这位距今多年的南北朝大诗人的诗句,慕名前来也好,顺道路过也罢,陆续有历代诗人在渔浦潭作诗。

差不多与谢灵运同朝代的丘迟,到建德做官,路过此地,作诗《旦发渔浦潭》,对富春山水动静结合的风景大发诗情。谢公夜行富春江,他于“光天化日”之下,坐船行之,这就有了《旦发渔浦潭》里“森森荒树齐,析析寒沙涨。藤垂岛易陟,崖倾屿难傍”的富春江景致。

咏渔浦潭的诗,我偏好孟浩然的《早发渔浦潭》。诗中写到“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美人在渔浦潭晨光中浣洗的光景,可以想象有多么美,此时的渔浦潭俨然成了旅游胜地,美人的身份或许如同秦淮河里的船娘,渔浦潭不热闹不红火也怪了。

南宋的陆游到桐庐做官,往返于家乡绍兴和桐庐之间,乘舟途经此地,也赞叹“渔浦江山天下稀”,渔浦在渔山境内,他独咏渔浦,想必他在渔山是上了岸的。

前文提到的诗人都是大师级的,他们都来渔浦潭诗咏了,那些地方诗人能不来渔浦潭“鹦鹉学舌”吗?只可惜《历代诗人咏富阳》没录入他们的诗作,许是他们的诗没有文字记载下来,料想他们的诗作里也有珠玑的,水平超过前文字中的大诗人也未可知。

渔山方言把“水”发音“诗”,“一潭水”说成“一潭诗”。这么多古代诗人诗咏渔浦潭,还真盛了“一潭诗”。只可惜仅盛了古诗,还没曾听说现代诗人诗咏渔浦潭。由此说,渔浦潭过去比现在有名。

渔浦潭

渔浦潭就在渔山

关于渔浦潭在哪儿,已在前文中“草蛇灰线”了,现在再明了一下。据渔山《富春周氏宗谱》记载:“渔山明时号仁厚里,在灵峰二图,按杭府属县九富阳居四。《广舆记》云:城东南三十里为渔浦潭,谢灵运出守永嘉,舟行作《富春渚》诗,有‘宵济渔浦潭’句。邱(丘)迟为新安守道经此,有《旦发渔浦潭》诗,环浦皆山故名……”此记载已明白告诉渔浦潭就在渔山。

再考渔浦和渔浦潭,古时,渔山还有一则民谣:渔浦十八湾,撑船勿灵泛,龙王回头难,出口勿好响。发源于女娲殿的渔山溪,跌跌撞撞到东狱庙处,拐入现为省级粮食功能区的这片田野(举办稻香节的位置),成了渔浦。民谣说的是一个传说:远古时代,六池庵(一座山,在渔山五一自然村)住着母子俩,经千年修行,儿子成蛟。某一天,儿子作法,大雨倾盆,口喷山洪“出蛟”,开一条水路,去东海做龙王,母亲不忍儿子离去,连连喊儿子的名字,母亲且喊,儿子且回头,母亲叫了十八声,儿子回了十八次头。这就有了后来渔浦十八个弯头,渔浦原先可撑船的,早时可撑到东狱庙处,后来撑到钱家门口,因有十八个弯,撑船不像富春江那样直通直卸(渔山方言,意通畅),转弯得多花力气,雷雷堆堆(渔山方言,意复杂),蛟龙开水路到乌龟山(近墅溪村的富春江边)后,撞入富春江,他听着母亲的叫声,欲回头而转,却找不到来路,在乌龟山边搅起了深潭(实是渔浦水居高临下入江冲刷成潭),这就是渔浦潭的由来。撑船的人到乌龟山不再说话,闷声不响,似贼,轻脚轻手,将船撑到富春江。

如此撑船,缘自前船之鉴:以前,有船经乌龟山,嘴里罗里百索(渔山方言,意说话啰嗦),本在寻找来路的潭中蛟龙听到声音,腾起身子探望,形成巨大漩涡,船一入江,连船带人一起沉潭。当然这只是传说,神奇的是,渔浦十八个弯头,几乎弯到每一块田,使其都能用上水。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人工开挖所为,不得而知。

渔浦潭曾是出入富阳的主要水路

自从汽车普及,主要交通线路才以陆路替代了水路。我小时还坐客轮上富阳下杭州,何况更古时。所以,以水路行舟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代,往返穿梭于杭州与富阳之间,必经渔浦潭。

往往有名的地名覆盖无名的地名,并把被覆盖的地名隐去,比如,画《富春山居图》的黄公望隐居在庙山坞,不仅庙山坞叫黄公望了,还把坞外的白鹤村也叫黄公望了,或许渔浦潭诗出有名了,现在钱塘江、富春江与浦阳江交汇处的三江口都叫渔浦潭了,袁浦人说渔浦潭在他们这边,萧山人也讲渔浦潭在他们那边。这是好事,渔浦潭成了香饽饽,大家都要。大家都不要,才是坏事一桩。

谢灵运去永嘉做官,都要途经渔浦潭,《历代诗人咏富阳》提到的诗人,如李白、苏东坡、白居易等,来富阳,估计多半船经渔浦潭。据相关资料记载,那时的渔浦潭,江面舟楫穿梭,江岸商铺林立,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凡夫俗子云集于此,繁华如都市。疑丘迟诗“旦发”,孟浩然“早发”,是歇宿在渔浦潭岸边的客栈,次日起早,上行富春江,触景诗兴勃发。民国时期富阳籍大作家郁达夫,从迎薰城的东门渡下船到杭州读书,去日本留学,不可能不经过渔浦潭,除非他长翅会飞了。就连抗战时,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避难渔山,也是从杭州船运到渔浦潭的一个码头上岸,渔山人背扛肩挑,将其藏到了石马头。

说了名人名事,也得说一下普通人和普通事,其人是绍兴人,其事是绍兴人住到了五丰岛:一个绍兴人来渔浦潭捕鱼,眺望北边旭日照亮的江面晨雾,瞄着了晨雾中忽隐忽现的江中芦苇,便摇着小船,独自登上沙洲,但见沙洲上芦苇排长队,水草丰茂。他凭着芦苇生长的地方必可种粮的经验,回到绍兴,联络了连同他在内的十六位不堪忍受苛捐杂税的贫苦农民,带上农具,惜别故土,摇着十六只小船,来岛上垦荒种粮。休养生息、繁衍子孙,这是发生在年前,即清同治四年的事。这十六位绍兴先祖垦荒的沙洲就是现在位于渔浦潭的富阳最东边的五丰村。现在五丰村的村民数量不知有多少个“十六”了。据说,杭州三江口规划,五丰村将是开发热土。

渔浦潭一段

渔浦潭岸边,稻香节成热门

重复一下前文的话:由于交通工具的变异,船运业衰落,渔浦潭随着冷寂。但原有十八个弯的渔浦两岸的田地一直没有冷,因为历代渔山人都以这片田地生存。他们在那里日晒雨淋,日复一日,流一身汗,滚一身泥,以勤劳的双手向土地求饱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一古时农耕作息时间表,严重背离在此田地里劳作的时间。农忙时,历代渔山人日没出就作了,日落了还没歇。我自小也在这片田地里品尝酸甜苦辣。

论风景,原先有十八个弯的渔浦有杨柳、桕树护岸,春时,柳丝拂绿渔浦岸,秋时,桕叶染红渔浦边。有此景,谁不说俺渔浦美。配以周边的山景,怪不得陆游会上岸大大一个赞。

自从有了电动水泵,直接从富春江取水,不需要渔浦给田地供水,逐年填渔浦变良田,特别是圆田化后,填了大部分渔浦,现在的渔浦仅存两三个弯了。

如今这片田地,田成方,路成行,渠成网,柳树桕树荡然无存,春绿秋红的风景早就消失,但秋收金黄稻景却波澜壮阔,因地制宜生成的一道灿烂风景在这里一年一度,一年热甚一年,这就是稻香节,内容为庆祝丰收,赞美农业,崇拜粮食,歌颂勤劳,受到各方追捧。尤其节中,以稻草人编织的农耕场景,让孩子们欢闹的同时,体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意。

一年年的各路媒体宣传,各级政府的重视,如今的渔山稻香节成了网红旅游项目。倘能传承渔浦潭诗脉,稻香节搭挂上诗歌节,当能锦上添花。

《富春渚》

谢灵运

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

定山缅云雾,赤亭无淹薄。

溯流触惊急,临圻阻参错。

亮乏伯昏分,险过吕梁壑。

洊至宜便习,兼山贵止托。

平生协幽期,沦踬困微弱。

久露干禄请,始果远游诺。

宿心渐申写,万事俱零落。

怀抱既昭旷,外物徒龙蠖。

《早发渔浦潭》

孟浩然

东旭早光芒,渚禽已惊聒。

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拨。

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

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

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

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

来源:富阳日报社科联周辉/文杨平儿/图

富阳文艺

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anxianzx.com/xajq/8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