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是大周朝奠定了中国的历史文化

看看为什么这么说,大周朝奠定了中国的文化习俗等等,

周代对不同职业的人有不同的称谓周代对一些特殊职业的人有特殊的称谓,举例说明:寺人:指宫中近侍,类似后来的宦官。优人:宫中的歌舞艺人。贾人:商人。细人:见识短浅的人。阍人:守门人。竖人:宫中供役使的小吏。行人:使者的通称,也指出征,出行的人。圉人:养马和管马的人。舍人:王宫贵族的侍从宾客,左右亲近之人。嬖人:被主人宠辛的姬妾或侍臣。准人:随侍国王左右的高级官吏。封人:官名。职掌分封诸侯的程序,档案等事宜,春秋后也掌管疆域图籍。2.周代的车子有不同用途秦代以前战争和生活的代步工具主要是车,不同用途的车有不同的名称。战车:又叫兵车或戎车。我国用战车作战主要是殷、周两代,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战斗中,战车用于冲击敌阵,行军时用来装载粮草。驻军时用来围阵扎营。战车用四匹马拉。战车的单位叫乘。一乘包括一辆车,四匹马,车上三个甲士,车后七十二名步兵。一般的战车在作战时,三个甲士,中间是御手,左边一人持弓,右边一人持矛或戟,车后步卒随车攻击。主帅所在的战车则不同。中间是主帅亲自掌鼓调动军队,御手在左,右侧一个勇士保护主帅,叫车右,保护天子或诸侯的叫车右将军。巢车:也叫楼车,车上设有望楼,用来观察敌情。轒(fn)辒:古代攻城用的一种特殊战车。车顶和两侧用木头和生牛皮构成屏障,以保护攻城士卒不被箭、石击伤。轺车:古代一种轻便马车,车厢四面敞露,中间竖有车盖,一般用一匹马驾车,也有用两匹马的,相对轻便快捷。也叫轻车。辒凉车:古代豪华用车,设有帐幔,上面开着窗子,可以根据需要开闭调节车内温度。槛车:设有栅栏。是运输猛兽或囚禁犯人的车。安车:古代乘车一般都站在车中,安车是可以安坐行走的轺车。传车:驿站专用传递消息、命令的车。荦(lu):人推的独轮车。驷乘:古代一车套四马叫驷,四人共乘一驷叫驷乘。舆:古代车子乘人部分的车箱。3.儿子有不同叫法古代对儿子的称呼很讲究,不同的地位有不同的称谓。世子:天子、诸侯、大夫准备嗣位之子叫世子,也叫太子。嫡长子:由王后或夫人亲生的长子叫嫡长子。支子:指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对嫡长子处于从属地位。也叫别子或庶子。嗣子:自己没儿子,以他人之子为子,此子叫嗣子。养子:收养他人之子为子称养子。公子:指诸侯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王子:指天子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4.母有不同的含义母有八种不同的含义,八母指八种不同身份和家族地位的母亲。嫡母:妾的子女称父的正妻为嫡母。继母:父亲的后妻。养母:被收养的儿子称收养之母为养母。慈母:原意为妾生的儿子因生母病故,由其他妾抚育,被养育者称抚育者为慈母。现在称的慈母用的是引申义。嫁母:亲母因父亲过世而再嫁叫嫁母。出母:被父亲休弃的生母叫出母。庶母:正妻的儿子称父亲的其他妾、媵为庶母。乳母:父亲的妾中有曾乳育自己的,称乳育者为乳母。5.西周的宗法制度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嫡庶亲疏的法则叫宗法。其主要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大宗和小宗的区分。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大宗的嫡长子叫宗子,对大宗他是家长;对群小宗,他是族长。他继承始祖的爵位,主持祖庙的祭祀。庶子系统属小宗。大宗代表始祖正体,一直下传不变。小宗超过五世就不再宗原来的小宗。这样就形成了宗子承袭始祖爵禄和贵族身份,小宗的宗人共宗其小宗,群小宗各率其宗人以宗大宗,大宗又率群小宗以宗国君的宗法体系。6.宗庙和太庙宗庙是祭祀祖先的处所。按周代礼制的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在正屋祭祀。当时每庙就是一尊先祖的塑像或画像。周天子的七庙是始祖后稷、文王、武王三庙和高祖、曾祖、祖、祢(就是父)庙。始祖庙是不祧(从宗庙中迁出神主叫祧),其他的可根据血统依次迁出藏于祧庙。太庙是天子的祖庙。后来诸侯的祖庙也叫太庙。7.三族、九族族的本意是集矢成束。三族有不同说法:一般指父、子、孙三族;也有解释为父族、母族、妻族或父母、兄弟、妻子。九族指同姓宗族的高祖、曾祖、祖、父、己、子、孙、曾孙、玄孙。8.王室、公室王室指周天子及其近亲属成员。王作为天下万邦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支配天下土地和臣民的权力。在当时,一邦实际就是一个有血缘关系的部落或有亲姻关系(也有的是臣服关系)的部落联盟。公室指诸侯国国君及其近亲属成员。他们有自己的世袭领地(封地或采邑)和人口,成为他的族众。9.大夫大夫,是因受赏赐而形成的贵族世族。对国家的解释,原意是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后来发展成诸侯为国,大夫为家。大夫阶层兴盛于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时的大夫多属于王朝之官,不属于诸侯。这个集团形成于诸侯中是春秋时期,以致于后来作用越来越大,出现了政在大夫,政在家门的情况。甚至大夫废立诸侯屡见不鲜,三家分晋,田齐代吕齐这样取而代之的也屡见不鲜。能产生这个集团,就是春秋时期,王室逐渐衰落,诸侯自行征伐兼并,使诸侯在兼并中获得了大量的土地,有能力用这些土地去奖赏对扩张兼并有功的人。受奖的人多了,世袭制又形成了,大夫贵族阶层也就形成了。10.周朝的政制体系周王朝把彊界内的国土分为畿(jī)内、畿外、侯外三大部分。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有一个直属的控制区,就是所谓的畿内。在畿内,除了王室中身居高位的重臣或王室的庶子所封的采邑以外,还有一些被称为公、伯爵位的附庸小国。畿外是诸侯方国,其封爵的等级:天子朝中的三公称公,天子的后人称公,其余的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有的势力强大的诸侯称公,多是死后谥为公。国王与诸侯之间是君臣关系,天子是诸侯的主宰。在诸侯国内,诸侯为国君。国君又分封自己的兄弟以采邑,形成卿大夫阶层。卿大夫又可以把自己受封的采邑分封给对自己有功的士。这就形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卑、卑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的阶级体系。侯外是与周王保持臣属关系的诸侯以外的地区。多数是当时的少数民族部落或部落联盟。11.五服古代王畿外围,每五百里为一服。由近及远每五百里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五个区域,合称五服。但在《国语周语上》一书中对五服的解释又有所不同。称为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按这个说法:天子对畿内的直接控制区是甸服。王畿以外,是按不同的亲疏关系分为侯服、宾服的诸侯或先朝旧国的统治地区。再边远的少数民族部族,部落则被称为要服、荒服。所谓服,是中央政权对地方政权控制程度和亲疏程度的一种确认和规定。12.国家、国人、野人古代国家的原意,是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后来发展成诸侯为国,大夫为家。直至后来才特指王朝的统治区域内为国家。但无论形式如何,在实质上,国家都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东周列国时期的列国都有自己的都城,城内居住的,除了贵族也是有身份和地位的人,通常称为国人。城外近郊主要是按乡、里编制起来的平民。远郊的居民一般称为庶人,远郊以外的居民则称为野人。周代的地方基层组织,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族,五族为一党,五党为一州,五州为一乡。13.姓与氏古代的姓,表示一个人的血统来源,氏则是姓的分支和发展。刚开始的姓,是母系氏族的一个老祖母为了把自己的传人和他人相区别,才产生了姓。所以姓,多带有女字。如:姬、妫、姒等。当时的部落各有不同的始祖,每个部落有自己的代号,多数和居住地的河流有关,这个代号有的就成了原始的姓。比如炎帝生在姜水,就以姜为姓。后来各个部落又分衍出许多分支,尤其在父系氏族社会以后,这些分支又以与本支族有关的地名、河名、国名、官名、身世做命名来相互区别,这就产生了氏。按周代的宗法制度,太子才能继承父亲的姓,而其他的儿子要分出去自立一家,他就成了这一支的始祖,就是所说的别子为祖。这就每一子都出现一氏。姓与氏不分都混同为姓氏,那是以后的事。据专家考证:先秦时期有18姓,氏。到了现代,干脆用姓氏一词涵盖了姓与氏。有专家研究,我国实际使用过的姓氏约有个,现在在用的约有个,另个因族群消亡而消失,或改成了其他姓氏。14.附庸原来指中国古代附属于诸侯大国的小国。后来指受宗主国统治和奴役的国家。比如战国后期,韩国就主动向秦国请求成为它的附庸。现在也指受别国操纵控制的国家。也泛指依附于某一事物而存在的事物。15.三晋指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春秋末期,晋国被韩、赵、魏三氏卿家大夫瓜分,又各以姓氏立国,史称三晋。16.战国时期四大名将、四大君子(公子)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分别是:秦国的白起、赵国的廉颇、秦国的王翦、赵国的李牧。战国时期的四大君子(公子)分别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17.五伯也叫五霸。是春秋时期诸侯中势力最大,称霸一方的诸侯。一般的说法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也有一种说法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还有一种说法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18.五瑞古代诸侯用做符信的五种玉。按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等级,公爵用桓圭,侯爵用信圭,伯爵用躬圭,子爵用谷璧,男爵用蒲璧。19.六亲形容有的人不尽人情,常用六亲不认一词。其实六亲有六种不同说法。1.指父、母、兄、弟、妻、子。2.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儿之子。3.指父子、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4.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亚(指有婚姻关系的亲戚)。5.指父、子、兄、弟、夫、妇。6.指叔伯、诸舅、兄弟、姑姊、婚媾、姻亚。20.六卿和六官六卿的广义是指古代统军执政之官;后来《周礼》把执政大臣分为六官,也称六卿。也有专指的含义,比如春秋后期晋国的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家为卿,合称六卿。后世就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为六卿。六官按《周礼》的说法: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分别掌握朝政,称为六官或六卿。21.七出是封建社会丈夫遗弃妻子的七个理由,说明了妇女地位的低下。这七条是:不顺从父母的、不生儿子的、淫乱淫癖的、好妒嫉的、有恶症或传染病的、多嘴多舌的、爱盗窃的。又叫七弃。是封建宗法制度为维护夫权而制定得迫害妇女的封建礼教。22.八佾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初期,其礼制对不同层次的贵族享受什么样的舞乐都有明确的规定。八佾是天子专用的乐舞。佾是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八佾就是六十四人的集体舞列。在当时,舞蹈用人的多少,表示贵族之间的等级差别。也叫八溢。23.八音是古代乐器的总称。即金(金钟)、石(石罄)、丝(琴瑟)、竹(箫管)、匏(笙竽)、土(壎)、革(鼓)、木(祝敔)这八种不同音质的乐器。24.九家战国时期的九个学派。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也有十家的说法,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小说家。25.九州、九鼎大禹治水之后,把天下划了九个大行政区,并铸了九个大鼎各刻上每州的风土人情来代表九州。九州说法不一,一般的说法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这九个州;第二种说法为:冀、兖、徐、扬、荆、豫、雍、幽、营这九州;还有一种说法为:冀、兖、青、扬、荆、豫、雍、幽、并这九州。后来泛指中国全境。九鼎代表了天子统治天下的王权,它是古代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26.山西在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西为山西,与当时关中的地域概念相同。以后通称太行山以西为山西。元代以后,指现在的山西省。27.山东在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战国时期也指秦以外的六国为山东。以后指太行山以东地区。元代以后主要指现在的山东省。28.伯、仲、叔、季古人以伯、仲、叔、季区别同辈亲属的长幼。所以常在名字前加伯、仲、叔、季来明确兄弟排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为老四。如:伯夷、叔齐、仲尼、季路等。29.妻、媵、妾古代的宗法制度规定得比较严密。因为宗法制度的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最忌嫡庶无别。古人虽然可以多娶,但妻子只能一个,妻子亡故了,才能明确第二个补继妻位的。像鲁庄公,为了尊行母亲意愿一直空着妻位等齐女长大成人才娶来为夫人,其他的无论先娶还是后娶进来的,都只能是姬妾。媵是因陪嫁而娶来的女子。媵制起源很早,是原始社会族内群婚向族外偶婚的过渡形式。当时的习俗,男性娶的如果是姐姐,他就有权把达到一定年龄的妹妹也娶过来。所以古代女子出嫁就有可能有妹妹随嫁。随嫁的就叫媵。对舜就有妻之以皇,媵之以英的说法。但媵必须是嫁女的同姓,否则不合礼制。古代妾的本意是女奴,实际是性奴隶,民间叫偏房、侧室,贵族叫如夫人。它的来源一是罪人的妻女,二是贫困人家出卖的妻女,没经明媒正娶的也叫妾。媵和妾都不是妻,但因丈夫的意志可以继以为妻。媵和妾也有区别:媵是当时的礼教所认可的,妾则不是;媵的来源是出嫁女子的妹妹或侄女,妾则不是;媵的社会和家庭地位高于妾。

30.六礼古代结为婚姻的六个程序叫六礼。即:纳采:男方家长派人向女方家长献纳采之礼。纳采前,男方要派媒人到女方沟通,得到允许方可纳采。问名:即询问女子的姓名和生日时辰,民间叫合婚,贵族要占卜吉凶。纳吉:男方占卜或爻卦得到吉兆,派人通知女方家长。纳徵:举行定婚仪式,至此婚姻关系被社会认可。纳徵也叫纳币,就是下聘礼,民间叫彩礼。请期:纳徵后男方把迎娶的吉日告知女方并征求意见。亲迎:民间叫迎娶,就是男人亲自把妻子迎娶进门。31.胡服胡,在秦汉以前专指匈奴,后来泛指塞外少数民族。胡服,就是这些游牧少数民族的着装。特征是短衣,长裤,脚穿皮靴,主要是为了适应游牧中骑马的需要,但在集民为兵时,这种着装便捷,利于骑射。而当时的汉族服装以长袍为主,不利于打斗,更不利于骑马作战。在赵武灵王的时候,为了提高军队对游牧民族的战斗力,增强军队的机动性,开始使用骑兵,着胡服。在后来的长期民族融合中,胡服成了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32.六畜、五牲、三牲六畜指马、牛、羊、鸡、犬、豕,也叫六牲。五牲指除了马以外的其它五种牲畜。三牲指牛、羊、豕为三牲。一般在日常生活中叫畜,用于祭祀时叫牲。33.太牢、少牢古代以牛、羊、豕做祭祀用的三牲。祭祀时,祭品三牲齐全叫太牢。也叫大牢,一般用于隆重的祭祀,只有天子和诸侯才可以用太牢。祭祀时只用羊、豕而不用牛,叫少牢。多为卿大夫祭宗庙之用。34.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前业绩行为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褒善贬恶,这个称号就叫做谥或谥号。评定谥号的标准叫谥法。谥号是用一些固定的字来表达的,这些字具有特定的含义,用来表示对死者的褒扬、贬斥或哀怜。例如:汉文帝的文,根据谥法是经纬天地的意思,这个谥号文就是褒扬。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远礼,这就是贬斥;唐哀宗的哀表示恭仁短折,这是哀矜。上古时谥号一般是用一个字,后来除了皇帝以外,谥号一般用两个字比如岳飞谥武穆,苏试谥文忠。给天子、诸侯的谥号,由礼仪官员议出再由继任者确定。给大夫和臣下的谥号,是由朝廷赐予。谥号也并不是都与死者生前的行为相称,往往有溢美之词,甚至颠倒是非。比如秦桧死后居然被谥为忠献。五十多年以后才改为谬丑。35.私谥古人死后,由其亲友、门生、故吏所加的谥号,叫私谥。有私谥的一般都是有名的文人、学者或隐士,如东汉的陈寔去世时有三万多人参加丧礼,私谥为文范先生。晋代陶渊明死后,颜延年为他作诔,谥为靖节徵士。北宋著名隐士林逋死后,时人谥之为和靖先生。以至后来知道他谥号的多于知道他名字的。私谥是民间议定的,与朝廷颁布的性质不同。36.庙号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祭祀,追尊为某祖,某宗,并用其题庙室,这就叫庙号。庙号源于殷代,如太甲称太宗,武丁称高宗。从汉朝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嗣君称太宗、世宗等。例如汉代的刘邦称高祖,文帝刘恒称太宗,武帝刘彻称世宗。唐代李渊称高祖,李世民称太宗。但汉代还不是每个皇帝死后都有庙号,必须是生前有功或有德者才可以称祖或称宗。到南北朝时称宗就滥用了,唐代起几乎无帝不宗。古人在特别郑重严肃的场合称呼已死的皇帝时,往往在庙号之后连称谥号,这就叫全号。如:汉文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文皇帝、汉武帝的全号是世宗孝武皇帝。37.尊号皇帝在世时接受的尊崇褒美的称号叫尊号。这种做法是在唐武后、中宗之世开始的。例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宋太祖于乾德元年(公元年)受尊号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尊号是大臣奉上皇帝认可的,而且可以上几次,多数是阿谀奉承之词。到后来有的皇帝死后还有被奉上尊号的,如唐高宗李治死后七十多年,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公元年)还被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这种死后奉上的尊号,可以说是加长了的谥号。38.采邑古代国君封赏给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叫采邑,也叫采地,封地,食邑。采邑制盛行在周代。卿大夫在采邑内有统治权并对国君承担义务。采邑为世袭制,由嫡长子继承,大小按爵位的等级而定。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的兼并日益激烈,卿大夫的采邑也开始不稳定。不仅诸侯间征伐兼并,卿大夫间也杀伐兼并,秦就是最强势的土地兼并者。秦统一六国后,确立了郡县制,虽然仍有封邑,但受封者在封地内不再享有统治权,但以其封邑内所收的赋税为俸禄。封邑的大小主要以户数的多少计算。39.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始于商代,盛行于周代。就是把耕地划分成相对整齐的地块,周围有疆界,中间有小路,就是所说的阡陌。通过路和沟渠把一大块耕地用横竖各两条线划成井字,中间的一大块为公田,周围的八小块由耕种者自己耕种,公田部分由八小块私田耕种者代耕,收获归土地的主人。耕作上先公后私。因这种田地的形状像井字,所以叫井田。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为国家所有,国家把土地一小块一小块地分给劳动者耕种,而把收获交给统治者享用。40.公田、私田在古代井田制中,由劳动者共同耕种而把收获物交给统治者的田地叫公田。尤其在周代,天子是土地所有者,拥有大量公田。称为大田、甫田、南亩。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分封给卿、大夫、士。但除天子以外人等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到春秋末年产生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诸侯国君占有的土地也叫公田,而新兴地主占有的土地叫私田。这以后,封建王朝直接控制的土地叫公田也叫官田,私田已经是指民田。私田在性质上属于私人所有,但要向官府交纳田赋,并可以自由买卖。41.分封制分封制又称封建制。是周代政治体制的一项重要创新。就是周天子对自己的同姓兄弟、儿子和信得过的异姓功臣,把土地和土地上的居民,以封赏的方式交给受封人,由受封人去代周天子治理指定的封地内的土地和人众。夏、商时期也有分封,但多数是通过册封明确了臣服部落的臣子地位和活动区域。而周代的分封不同,建国之初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其中五十三个是同姓的,另18个像太公吕望(姜尚)封齐都是信得过的功臣。只有宋、杞几个有限的商、夏遗民封国。这么做,使诸侯和天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而且这些诸侯国包围着周天子的畿地,卫护着他。在外围的也都占据要地,成了周天子的安全屏障和镇抚触角。周公又制定施行了一套宗法制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统小宗,大宗共忠于天子,周天子就具有了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和家族的大家长的双重身份,也就形成了双重控制。这种创新无异加强了周天子的统控能力。所以,分封制是周朝统治者发明的,旨在加强对新征服地区统治、镇抚被征服地区人民的一项措施。42.古代官职变动用词(1)除:免去旧职,任命新职务。指任命,受职。(2)赏:赐予官职,官衔,爵位。(3)擢:指选拔和提升。(4)迁:改任。有迁升、改任、降职三种含义。(5)徒:一般的调职,只改任官职。(6)谪:官吏降职,相当于贬。(7)拜:授予、任命。(8)出:出京受任。(9)去:卸职。(10)黜:废免、革职。(11)放:放逐。(12)陟:升迁,指提升和进用。(13)夺:指罢免官职(14)罢:革除官职。(15)复:恢复原职。43.三教九流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以道教、儒教、阐教为三教。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以儒教、道教、佛教为三教。九流指先秦时期的九个学术派别,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这九个学派。44.五行五行学说的创立者是战国时期的邹衍。他以五行说和阴阳说为中心建立其哲学体系。所以又称阴阳五行家或五行家。五行说的实质,认为世界是由木、土、火、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构成的,自然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不同的物质不断的运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五行既相生又相克,相生相克的制化才有事物的变化。五行相生的规律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45.执牛耳指古代诸侯结盟时主持会盟的人。在古代,诸侯结盟要将用于祭祀的牛耳朵割下由会盟主持人掌握。参与结盟的诸侯以牛血涂在唇上,表示言出必践相互无欺。这种仪式叫歃血或歃盟。后世把执牛耳比喻为某人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方面居于领导或领先地位。46.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都要祭祀土神和谷神,所以立朝先立社稷坛墠(祭祀用的高台或平地)。灭人之国也必须毁其社稷。国的社稷。从政治意义上说是国家政权的标志。有史以来无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也无论地处何方,都视社稷为国家的象征。现在北京市还有明清社稷坛的古迹,在天安门西侧中山公园内,又称五色土。47.革命革命在现在的含义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暴力行动。但这个词是典故,原义是顺应天命改朝换代。典出于《易革》,书中说:天地革而四肘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后来隋唐时期的大学者孔颖达曾解释为:夏桀、殷纣皆凶狂无度,天既震怒,人亦叛主。殷汤、周武,聪明睿智,上顺天命,下应人心,放桀鸣条,诛纣牧野,革其王命,改其恶俗,故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48.什么叫方国宗主国周边臣服的小国就是宗主国的方国。49.墨子墨子姓墨名翟(d),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战国初期鲁国人,即今山东省腾州人。生卒年为公元前年。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还算得上一个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因为他精通手工技艺,又是一个发明家。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家的主要思想是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十项。其学说以兼爱为核心,就是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以节用和尚贤为支点。节用就是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尚贤就是不分贵贱不论等级地推荐、选拔、使用德才兼备的人。墨家学派的影响很大,墨家又是一个纪律极严的组织,领袖被称为臣子,成员被称为墨者,成员对领袖要绝对服从,受命要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墨子一生主要从事两个活动。一是广收门徒,严肃门规,全力推行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地反对兼并战争。主要的著作有《墨子》一书,内容包括政治、军事、哲学、伦理、科学和逻辑学等方面。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瑰宝之一。《墨子》原著已经失散,西汉时刘向整理录成《墨子》七十二篇,到了宋代只剩下六十篇,目前只存有五十三篇。50.孟子孟子姓孟名轲,字子兴。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三恒公族孟孙氏的后人,生卒年约公元前年。孟子少年丧父,母亲教育很严,曾为选择对孩子有良好影响的邻居三迁其居。在清苦的生活中成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他学习刻苦,深悟儒学真谛。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儒学的核心思想被后人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学成之后,曾先后赴齐、宋、滕等国游说。一度曾经出任齐宣王的客卿,但最终没被重用。孟子主张仁政,提出了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的学说,反对列国杀伐和武力兼并。有倡导良知、良能说,教导人们心存善性,和万章等儒学门人收集整理儒家论述,著有《孟子》一书,战乱中有散失,目前存有七篇。孟子对儒学的发展贡献很大,后人称其为亚圣。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51.三纲五常是儒家思想推崇和提倡的主要道德规范。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是纲维、法度,指必须服从的法权。五常,指人们应该遵行的日常行为规范。即:仁、义、礼、智、信。这一思想,前者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后者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人文公德的准则。52.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期的帝王。三皇:是传说中的上古时期三位对人类有特殊贡献的帝王。其指向说法不一,第一种说法:是指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即黄帝);第二种说法:是指伏羲、神农、女娲;第三种说法:指伏羲、神农、燧人;第四种说法:伏羲、神农、祝融;第五种说法:指天皇、地皇、人皇;第六种说法:指天皇、地皇、太皇。但第二种说法比较普遍。五帝:是传说中上古时期有作为的五位帝王。说法也不尽一致。第一种说法:黄帝(即轩辕)、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第二种说法:伏羲、神农(即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第三种说法: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夏禹;第四种说法: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第五种说法: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世人对第一种说法认同程度较高。53.三从四德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封建礼教。三从:是指女子应该做到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从:就是顺从、服从。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四德思想束缚了中国妇女几千年,是一种反动的封建礼教。54.国古代指都城或诸侯的封地。西周、春秋的时候指都城,和郊外的野相对应。西周分封诸侯,各诸侯的封地也叫国。秦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而确立郡县制,各诸侯国不复存在。汉朝初年又分封了一些诸侯王,他们的封地也叫做国,和直属朝廷的郡同时存在,两者的地位相等,所以时常郡国连称。55.州地方行政区划名。传说尧时大水成灾,禹平洪水以后,曾把全国分成九州,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也称部),每州设置刺史,他奉皇帝之命巡查郡、国。东汉末年,州成为郡的上一级行政区划。在魏、晋、南北朝没有改变。隋末改州为郡,唐又改郡为州。宋、元的州,和唐代大致相同。元代不属于路而直属中书省的州叫做直隶州,统属于路的叫散州。明清改州为府,如苏州府、青州府等,还保留了一些直隶州,地位略次于府,直属于省而不隶属于府,隶属于府的州通称属州或散州。56.郡春秋至隋唐的地方行政区划名。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又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战国时在边郡分设县,公元前年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后来增加到四十八个。郡从秦、汉一直沿用下来。隋唐时州、郡迭改,宋代废郡设置州、府,虽然各州有郡号,如德州平原郡等,但这个郡号只是空名,并无实际作用。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成为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权组织的一部分。57.县战国以来的地方行政区划名。春秋初年,晋、楚、秦等强大的诸侯国往往把新兼并到的地方建设为县。春秋后期,各诸侯国把县制逐渐推行到内地,并且在卿大夫的领地里也逐渐地分别设县。春秋末年,各诸侯国在新兼并到的地方设郡,郡的面积比县大而地位比县低,战国时期,各国的边地逐渐繁荣起来,不像过去那样地广人稀了,于是在郡下设县,产生了郡县二级制。秦统一六国后,确立郡县制,县隶属于郡,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任免。这样,县的建制自战国以来,历秦、汉、隋、唐直到明、清各代不变。隋唐以来,县隶属于州或府,是郡、县二级行政区划或省(行省)、府(州)、县三级行政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58.里基层行政区划名。始于秦、汉时期。是亭的下一级行政区。十里为一亭。隋、唐时废了亭,里直接隶属于乡。59.府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名称。始于唐代,上升京师和陪都所在地的州为府。贞观年间,全国共有州、府三百六十个,其中府有都督府和京兆、河南两府,这时府和州同级,是县的上一级的建制。宋代,州和府同时存在,它隶属于路。元、明、清时期,府的建制逐渐代替了州,成为省、府、县三级基本建制中重要的一级。元代的府,有的隶属于路,有的直属朝廷。明代以京畿、应天诸府直属朝廷,其余隶属于布政使司。清代以顺天、奉天二府直属京师,其余与明制相同。60.中原地区名。即中土、中州,以别于边疆地区而言。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或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指整个黄河流域。比如:南宋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里的中原,指的是北宋时黄河流域的广大国土。61.三关古代不同时期三个重要关口的总称。各朝代所指不同。东汉指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三国时候,指阳平关、江关、白水关。明代指今河北省境内沿内长城的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为内三关。今山西省境内沿内长城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为外三关。是屯兵重地。此外,南朝时义阳即今河南信阳市南的平靖关、武胜关、黄岘关和五代时后周世宗从契丹统治下收复的今河北境内的瓦桥关、益津关和淤口关都总称为三关。62.九塞古代的九个要塞。据《吕氏春秋有始览》记载为:大汾、冥阸、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淮南子地形训》中又把冥阸称作渑阸,殽称作殽阪。63.四渎古人对四条直流入海的大川的总称,即长江、黄河、淮水、济水。《尔雅释水》中解释说:江、淮、河、济为四渎,发源注海者也。古代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的四川即指四渎。因为那时淮、济还是直流入海的,所以和长江、黄河并列。唐朝才以大淮为东渎,大江为南渎,大河为西渎,大济为北渎。这种叫法也为金、明各代所沿用。64.关内地区名。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亦称关中。另外,今河北山海关以西地区,四川康定以东地区,甘肃嘉峪关以东地区,旧称关内,是和关外相对而言。65.关东地区名。泛指一般关隘以东地区。秦汉等定都于今陕西省内的王朝,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东。《史记李斯列传》: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就是指函谷关以东之地。后来称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关东,是因为它位于山海关以东而得名。66.关西古地区名。汉唐等时代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为关西。67.关外泛指一般关隘以外地区。秦、汉、唐等定都今陕西的王朝,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近畿之地为关内,相对而称关东地区为关外。明清称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为关外,因为这三省都在山海关以外。也有把嘉峪关以外的今甘肃省西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称为关外的。68.关中古地区名。秦都咸阳,汉都长安,因而称函谷关以西为关中,大体上相当于现在的陕西省,这是一般的说法。有时又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期秦国故地,包括秦岭以南的汉中、巴蜀在内。有时还包括陇西和陕北。69.江表古地区名。泛指长江以南地区。表的意思是外,从中原来看,长江以南地区在长江以外,所以叫做江表。70.江左古地区名。泛指长江下游的东部地区。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魏禧《日录杂说》: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耳。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的根据地都在长江下游的东部,所以历史上也常把它们的全部统治区称为江左。71.江南泛指长江以南,但春秋、战国、秦、汉时一般指今湖北的江南部分和湖南、江西一带;近代多指今苏南和浙江一带。72.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作西南南、东北北流向,汉代以后,隋唐以前,是南北往来的主要渡口,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三国时江东是孙吴的根据地,故当时又称孙吴统治下的全部地区为江东。73.山前古地区名。从五代至宋金,习惯上将今河北省太行山以东,军都山、燕山以南地区称为山前。74.幽州古九州之一。幽州在燕地,包括今河北省北部及辽宁省一部分。西汉元封五年(前年),全国十三部中就有幽州。魏晋以后,辖区缩小。唐代辖区相当于今北京、天津二市及附近的大兴、通县、房山、武清、永清、安次等地。五代石敬瑭在契丹扶植下建立晋朝,割让给契丹燕云十六州中也有幽州。辽改幽州为南京,成为辽的五京中规模最大的城市。自东北女真人灭辽建立金后,把都城从会宁府迁至幽州,并改称中都。金定都中都后,大肆兴建都城。内城北面则是全城最大的市场,各种海陆百货,都聚集于此。75.函谷关函谷关原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地势险要,北面是大河,南面是崇山峻岭。山谷中两边悬崖峭壁,深险如函,故称东自崤山,西至潼津为函谷。战国时,秦国占领此地。在谷中设置关隘,名函谷关。关中(函谷关以西地区)也由此而得名。这条通道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汉武帝时东移三百里到今新安县东建关,称为新关。原函谷关称作旧关,改置为弘农县。76.蓟城城名。周灭商后,封召公于燕,治所在今北京地区。从春秋至战国,燕国由弱小发展成战国七雄之一。这时燕国都城已迁至蓟,城址在今北京市西南广安门一带。由于蓟城是北部山区与南部平原的必经之地,地势十分险要,因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蓟城就成为北方的重镇。自西汉时期起,蓟城是东北地区各民族和汉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每当以汉族为主建立的王朝强盛时,蓟城便成了中央王朝控制和经营东北地区的基地,如隋炀帝、唐太宗都曾以蓟城为陪都,又称燕京。77.晋阳古城名。周灭商后,周王封姬叔虞为唐侯,封地唐在今太原附近。后来姬叔虞的儿子姬燮父,因为唐地临晋水,改国号为晋。秦庄襄王四年(前年)置太原郡,治所就在晋阳。自魏晋南北朝以后,经隋唐五代十国,晋阳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北魏高欢以晋阳起家,称晋阳为别都。其子高洋篡东魏自立,称北齐。唐高祖李渊原是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太原留守,因他据叔虞封地唐而得天下,所以立国号为唐。唐朝都城在长安,晋阳被定为北都。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开始时都是在晋阳建都称帝。78.虎丘位于苏州市西北三点五公里处。原名海涌山。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祖父阖闾于此。相传埋葬后有白虎踞其上,因此得名虎丘。还有一说山形如蹲虎而得其名。晋代司徒王珣、王珉兄弟,在此建别墅,后舍宅为寺,名虎丘山寺,寺以剑池为界,分东西二寺。唐会昌年间,寺毁,移建山上,合二寺为一。北宋时重建,改称云岩寺。云岩寺塔又名虎丘塔,始建于后周显德六年(年),北宋建隆二年(年)竣工,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为江南第一古塔。平面八角形,共七层。塔身砖砌,外檐为砖木结构。因屡遭火焚,外檐及塔顶铁刹已不在,仅存砖砌部分。塔内壶门、斗栱、天花、额坊上均饰以彩绘,图案优美。塔身倾斜,经过多次整修,至今仍巍然屹立。山上有千人石,石北有剑池,剑池下有吴王阖闾墓,相传因阖闾爱剑,卒后以专诸、鱼肠等宝剑殉葬,故名剑池。剑池石壁上镌有风壑云泉四字,相传为北宋米芾所书。虎丘石上刻有虎丘剑池四字,相传为唐颜真卿手笔。其他景观还有真娘墓、孙武子亭、冷香阁、致爽阁、小吴轩、白莲池、憨憨泉、拥翠山庄等处。79.屈原墓与屈原祠在湖南汨罗县烈女岭上。传说屈原投江后尸身逆水而上,在此处被发现,因头部已不全,其姊女嬃用黄金镶铸,安葬于此。为防盗墓,筑有疑冢十二。墓北有楚圹,相传为筑墓时取土处。烈女岭亦名姊归山,下有剪刀池,池畔有捣衣石,皆与嬃女有关。屈子祠在屈原墓西南玉笥山上,始建于汉代,清乾隆二十一年(年)重建。正殿内有屈原神龛。另有独醒亭,传说为屈原与渔夫交谈处,亭名取众人皆醉我独醒语义。玉笥山上有骚坛,兀立汨罗江边,相传为屈原构思《离骚》、《哀郢》、《怀沙》、《九歌》等篇章处。祠附近还有濯缨桥、桃花洞、寿星台、望爷墩、绣花墩等古迹。80.都江堰在四川成都西岷江上游处。是我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秦昭襄王时蜀郡守李冰及其子二郎所建。都江堰由鱼嘴、宝瓶口、飞沙堰三部分组成。鱼嘴是建于江心的分水堤,岷江水势至此一分为二,成为内外二江。外江为主流,内江经宝瓶口流入平原灌溉农田。因分洪堤头部形似鱼嘴,故名。宝瓶口为引岷江水入内江总入口,因形似瓶颈,故名。入水口系开凿玉垒山,筑离堆而建成,既是入水口,又起节制闸作用。飞沙堰位于鱼嘴及宝瓶口之间,平时将江水引入宝瓶口灌溉农田;发洪水时,又能将水排至外江,起泄洪作用。三项工程互相制约,互相为用。使大片农田得到灌溉。后人为纪念李冰父子,建有二王庙及伏龙观,二王庙在都江堰东岸玉垒山麓。始建于南朝齐建武四年(年),原名崇德祠,祀李冰父子,宋以后历代皆加封李冰父子为王,故改称二王庙。庙背依玉垒山,面对都江堰,殿宇错落,气势宏伟,院内有楠、柏、银杏等古木,林荫蔽日,游人至此,如入清凉世界。伏龙观在离堆北端。传说李冰父子曾制伏岷江孽龙,锁于离堆下,后人立祠祭祀,宋初改名为伏龙观。殿宇三重,逐级升高,最高处为观澜亭。大殿内有李冰石像,镌于东汉建宁元年(年),像高近三米,胸前刻有题记及造像年月。81.黄帝陵在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上。《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陵前有碑亭,石碑上镌刻桥陵龙驭四字。陵墓南侧有一土台,台前石碑上镌有汉武仙台四字,传说汉武帝征朔方归来,在此筑台祈仙,祭祀黄帝。山上古柏成林,郁郁葱葱,从陵左远眺有沮水环绕,景色开阔,气氛肃穆。山下有黄帝庙,有巨柏一株,传说是黄帝手植。另有一株将军柏,传说汉武帝曾挂甲树上,故得名。庙中有亭,立石碑七十余座,刻有历代皇帝祭祀碑文。82.秦始皇陵在陕西临潼县骊山北麓,建于公元前三世纪,高七十六米,形如缓坡山峰,巍然矗立。陵区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二千五百余米,外城周长六千二百余米,规模极其宏大。秦始皇陵东侧,有兵马陶俑坑,是陵园从葬品的一部分。陶俑武士身高一米八十左右,与真人相同,身披铠甲或战袍,束带,扎绑脚,发簪千姿百态,纽扣式样种类繁多,面部表情也各有不同。或手执弓箭,或紧握戈矛,武器皆系实物。陶马大小亦与真马相仿,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年,在遗址上建立起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整个陵区尚待发掘,其整体规模之大,从葬品之多,实属罕见。83.立嫡指确立嫡子。嫡子将继承父位,故立嫡问题在封建宗法社会中特别重要。其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公羊传隐公元年》)。即:都是正妻之子,则立年长者,不论其贤能与否;如都是庶子,则看谁的生母身份高贵就立谁,而不论年龄,这叫子以母贵。以上原则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但随着时代不同略有变化。《唐律》规定,诸立嫡违法者,徒一年。即嫡妻年五十以上无子者,得立庶以长。不以长者亦如之。据《唐律疏议》,如果嫡妻之长子已死,则立嫡孙。无嫡孙,以次立嫡子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子。无庶子立嫡孙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孙。曾玄以下准此。比起春秋时略有变动。立嫡的原则虽是如此,但也有列外。据《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父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孟尝君是贱妾所生,但由于他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田婴以文为太子,婴许之。另外,还有请神选嫡之法,见《左转襄公三十一年》和《昭公十三年》。尽管对立嫡有种种规定,但由于嫡子所具有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在历史上还是导致层出不穷的兄弟相杀、骨肉相残的夺嫡之争。84.七情儒家所指人的七种感情。语出《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唐韩愈认为,性也者,与生俱生也。即七情是人天生的本性。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说这七情是人的本性与外界接触而产生的。85.中庸是儒家的处世哲学和最高道德规范。《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亦乎。朱熹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至,拯也。又引用程颐的话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程朱所说的理是一种主宰万物的客观精神。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不偏不倚,既不过头也无不及,就是达到了与天理一致的最高境界。86.三礼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是考察儒家思想与战国前制度器物的重要典籍。87.五礼古代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合称。其说源于《周礼大宗伯》。吉礼即祭祀之礼。古人认为祭祀是国之大事,故列为五礼之首。祭祀对象有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以及四方百物等。凶礼不单指丧葬,也包括对天灾人祸(如饥馑、水旱、战败、寇乱等)的哀悼。宾礼,指天子对诸侯的接见、各诸侯之间的聘问和会盟等等。军礼,主要是指战事和各诸侯可以拥有的兵力的规定。此外,田猎、建造城邑、划定疆界等事也属军礼。嘉礼内容比较复杂,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和贺庆之礼等。88.九拜古代的九种拜礼。据《周礼春官大祝》,它们是: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前四种为正拜,即常用之拜。后五种依附于四种正拜。89.君周代称诸侯为君。秦以后天下统一,称皇帝为君。在战国、秦汉时期又是贵族、功臣的封号。如齐国田文号孟尝君。后来又引申为对男子的尊称。90.臣上古时期臣是对男性奴隶的通称。后来发展为与君相对应的概念,含义包括国君以外的各级官员。91.士商、西周、春秋时统治阶级的最低层及其成员。《左转昭公七年》: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周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卿大夫有家。家是卿大夫的统治区域,担任家的官职的通常是士,称为家臣。如季孙氏是鲁国大夫,费是他的采邑,宰就是季孙氏的家臣。就是士。士一般受过教育,有知识,有才能,因此,后来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在军事上政治上外交上形成不可忽视的力量。从春秋到战国,养士之风,愈来愈盛。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和楚国春申君,养士各在三千人以上。战国时代的士大体分为四类。一类是学者,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他们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思想、政治主张,在文化上有巨大贡献。一类是策士,如苏秦、张仪,即所谓纵横家。他们长于政论,善于外交,在当时各国之间的斗争中,他们起着重大的作用。一类是方士或术士,他们中间有的是天文、历算、地理、医药、农业、技艺等学科的专门家,在文化上也有重大贡献。最下的一类是食客,品流很杂,包括孟尝君所养的鸡鸣狗盗之流,有的还是罪犯、赌徒,这类人有士之名,无士之实,多是贵族的鹰犬。92.民上古指奴隶。或称黎民、群黎、苗民、众人、庶人、庶民,通称庶民。庶,众多之意。民的本意是和百姓的本意相对立的,后来由于阶级分化,演变为同义词。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民者,暝也。金文中屡见民字,其字作左眼被锥刺瞎状。郭沫若认为,臣与民在上古都是奴隶,但有区别:臣是柔顺驯服的奴隶,民是暴戾难以驾驭的奴隶。所以盲其一目以服苦役,因而命之曰民。93.奴隶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甚至杀死。《左传昭公七年》: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自皂至台,是各级奴隶。马夫牛牧不列等,比台更贱。据近人研究,甲骨文中的工、奴、奚、臣、妾等,也都是奴隶。奴隶中有的专门从事家务劳动的,如小臣、仆侍、妾婢、阍人、寺人等;有的从事手工业生产,如金工、车工、木工等。大量的则从事农业生产。奴隶的来源主要是战俘,罪人和贫困卖身的人,也是奴隶的来源。奴隶可以像牛马一样在市场上买卖。奴隶还可以被任意屠杀,特别是殉葬。当时法律规定主人有权杀死奴隶。94.百姓百姓在夏、商、周时代指的是当时奴隶主阶级。其对立面为黎民庶民,即奴隶。百,表示众多;姓是族号。奴隶无姓。尧的统治方法,自上而下,分三个层次。一是九族,即尧的亲族。二是百姓,即百官。三是黎民,即奴隶。九族和睦了,百姓昭明了,黎民就会变得顺驯。到春秋后期,旧的宗法制度逐渐发生变化,有的庶民上升为新兴地主,有的贵族下降为庶民,故庶民也可以称为百姓,百姓也可以称为庶民,百姓就成了平民的统称。95.百工即百官,也即是古之百姓。还有一说解释百工是指掌握专门技术、占有手工业的小奴隶主,是百姓是组成部分。96.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秦王对平民的称呼。97.冠礼古代贵族男子成年时举行的加冠(帽子)仪式。古代贵族成年人必须戴帽子。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行加冠礼,同时起个字(别名),表示他已是成年人了。古人很重视冠礼,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到达成熟期,必须参加成丁礼才能成为氏族公社的正式成员。这种成丁礼后来演变为冠礼。知冠礼在宗庙里举行,由父或兄主持。在此以前,先要筮日,即以蓍草占卜,选定加冠的吉日。冠礼的前三天筮宾,宾是负责加冠的人,一般是父兄的僚友。宾选定后,要一再敦请,直到宾答应为止。冠礼进行时,宾给冠者加冠三次,先加缁布冠(即用黑麻布做成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用白鹿皮制作,由几块拼接而成,形如后代的瓜皮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中带黑色的平顶帽,因其颜色与雀头相似而得名。用极细的葛布或丝帛制成),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每加一次冠,宾都要对冠者致祝词。如在初加缁布冠时说;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元服,即头衣即冠)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大意是加冠之后,你要去掉小孩子脾气,按照成人的规矩办事,愿你寿命长,愿你福气大,三次加冠后,主人设酒馔招待宾赞等人(赞是宾的助手),叫礼宾。礼宾后,冠者入家拜见母亲,然后由宾取字,再依次拜见兄弟,拜见赞者,入室拜见姑姊。这以后,冠者要脱下最后一次加冠时所用的帽子和衣服,换上玄色的礼帽礼服,带着礼品,去拜见国君、乡大夫(在乡而有官位者)和乡先生(退休居乡的官员)。这种种拜见,都是要说明冠者已是成人。最后,主人向宾敬酒,赠送礼品,冠礼告成。98.笄礼古代贵族女子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的加笄仪式。笄,就是簪。行笄礼时要改变幼年时的发式,把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再用笄插定发髻。它像男子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大体和冠礼相同。主持者是女性家长,负责加笄的是女宾。99.三不去有三种情况丈夫不能出妻,叫三不去。据《大戴礼本命》,一、妻曾经为公婆持三年之丧,不能出;二、娶时男方贫贱,后来富贵,不能出;三、有所娶而无所归(即娘家已无人),不能出。《唐律》规定,丈夫违犯三不去中任何一条,都要杖一百,追还合。戏曲中的陈世美,就是违犯三不去的一个典型人物。.殡停柩待葬叫殡。周代制度,人死,敛尸于棺,在堂的西阶掘一坎地停柩,这就是孔子说的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也(《礼记檀弓上》)。西阶是客位,殡于西阶,就是把灵柩当作宾客了。据《礼记王制》说,从始死之日起,天子七日而殡,诸侯五日而殡,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殡不是葬,《礼记王制》说;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就拿晋文公来说,他是诸侯,据《左传》记载,殡文公于三十二年十二月,葬于三十三年四月,相隔恰为五月。后世所谓出殡,才是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去。.寒食清明前二日(一说清明前一日,也有说是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古人从寒食起禁火三天,只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得名的由来),到清明节重新起火,叫新火。寒食这一天,折柳条插在门上、屋檐上,叫做明眼;男女成人举行冠礼、笄礼,也在这一天。关于寒食节的由来,相传起于春秋时,介之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后,隐居山中,重耳烧山想,逼他出来领功受赏,哪知他和母亲抱在一起,宁可烧死在树下也不受文公的赏赐。重耳为了悼念他,下令禁止在他死的这一天烧火煮饭,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端午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午。也写作端午、重五。民间节日。关于端午的传说很多。据《荆楚岁时记》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人们在这一天划船竞渡,表示要救他。后来把竞渡的船做成龙形,叫龙舟竞渡。端午这一天,人们还包粽子,佩香囊,饮雄黄酒,在门上悬挂菖蒲何艾以避邪,这些习俗一直保留到今天。唐宋以后,端午被规定为大节日,朝廷常常给百官以赏赐。.裘皮衣。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古时着裘装,毛向外。行礼迎宾时须在裘外加衣(类似今之罩衣),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敬。朝会时,还须另加朝服于外。与裘之颜色应相配合。衣之袖,一般较裘为短,如此裘毛外露,显得美观。裘有狐裘、貂裘、羊裘、鹿裘等,其中狐裘、貂裘等较贵重。所以哪一级穿用什么样的裘服当时都有明确的规定。.甲铠甲。古代作战用的护身衣。也叫身甲。先秦之甲,多数用犀兕(野牛)皮制成,用铜铁制作的铠甲始于秦汉。甲披于肩膊者叫掩膊,当胸者叫胸甲或胸铠,贴于两腋、垂于两腿之外者叫裙。古代特别看重由犀兕(鲨鱼)皮制作的皮甲,尤以犀甲最为贵重。皮甲坚而耐久,上绘彩色,分段连属,下加锦彩作边缘装饰。也有用铜铁片或锦彩作边缘装饰的。也有用铜铁片或丝带编组而成的。另有一种甲,系用绢帛加绵衲成,叫作练甲。汉以后,甲的种类增多,如琐子、两当等。南北朝一度流行的袴褶服,即内着两当铠,前后两大片,上用皮襟联缀,腰部另用皮带束紧,外罩袍服,下面大口袴加缚。唐人称之为临戎之服,意思是袍服一脱,即可作战。因为脱卸便利,所以南北流行。.绶系印纽的丝带叫绶。我国古代官阶等级的区别除了表现在冠服上,还表现在绶带上。绶带从不同的颜色、长短和绪头多少来分别等级,与官印一起由朝廷颁发,通称印绶。绶带长短宽窄各有不同。帝王有长过二丈的(汉代一尺约等于现在六寸半),短的也有一丈七八尺。从传世的绘画雕刻作品上看,佩戴时,挂于右腰一侧,或拖于地,或打成一大回环,让剩余部分下垂。贮绶有绶囊,平时佩于腰间,用皮革制成。.缨系冠之带。古代男子以冠束发,发用笄穿过左右冠圈固定住,冠圈两边各系一根丝带,用以结颔下,这两根丝带就叫缨。.宫室在上古,宫与室是同义词,都是房屋的意思。上古时代,宫指一般的住宅、房屋,没有贵贱之分,普通人的住宅、房屋也称宫。此外,宗庙也称为宫室。秦汉之后,宫成了帝王所居的专称,即宫殿之意。如秦有阿房宫,汉有未央宫等等。宗庙、神庙也称宫。宋代以来的许多学者根据《仪礼》所载礼节,研究春秋时代的宫室制度,已大体判明当时的宫室格局:宫室一般坐北向南,南面宫墙正中有门,门内有院,院的北部有主要建筑,主要建筑的内部分为堂、室、房等。.堂上古宫室的主要部分之一。堂位于宫室主要建筑物的前部中央,坐北朝南。堂前没有门,而有两根楹柱;堂的东西两壁叫序,堂内靠近序的地方分别叫东序、西序;堂的东西两侧是东堂(东厢)、东夹和西堂(西厢)、西夹;堂的后部有墙,把堂与室、房隔开,室、房有户(即门)与堂相通。由于当时宫室是坐落在高出地面的台基上的,所以堂有两个阶,东面的叫东阶,西面的叫西阶。堂的这种格局,从春秋到汉代一直没有多大改变。堂用于举行典礼、接见宾客和日常生活起居,而不用于寝卧。堂上的座位,以朝南的为尊,所以古书上有南面(坐北朝南)的说法。.阶古代的宫室建筑在高出地面的台基上,要进入宫室,必须由阶走上去,这就是阶。宫室前面有两个主要的阶,位于堂前的东西两侧,分别叫做东阶(祚阶)、西阶(宾阶)。古人在室外尚左,因此东阶是供主人走的,西阶是供宾客走的,以示尊敬。由于进入堂屋必须升阶,所以古人常说升堂、登堂。宫室后部偏东的部位还有一阶,叫侧阶,侧阶通往后庭。.甗古代炊器,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全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鬲的形状似鼎,下有三足,足间烧火。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箅。箅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铜甗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商和西周的甗,是把甑、鬲铸成一件,圆形,侈口(口沿向外撇),有两直耳(或称立耳,耳直立口沿之上)。春秋战国的甗、甑、鬲可以分合,直耳变为附耳(耳在器身外侧)。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四足、两耳、上下可分合的方形甗,有的方形甗上部甑内加隔,可同时蒸两种食物。.俎古代切肉用的小案子。形状为两端有足的长方形平板。有的板面微凹,有的板面上有几个十字形孔。已发现的俎有商代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数量很少。古人食肉时,先用匕(匙)把熟肉从鼎内取出放到俎上,然后用刀切割着吃。所以古籍中刀匕并举、刀俎并举。《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这里的刀俎比喻宰割。.驿馆亦称馆驿。古代在驿路上设置的馆舍。唐代每三十里置驿,既传递官府文书,又供官员住宿。.四象《易》学术语。说法不一,有指春、夏、秋、冬四时的;有指水、火、木、金布于四方的。有指阴阳、刚柔的:阴阳又分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即日月星辰,是为天的四象;刚柔则分为太刚、少刚、太柔、少柔,即水火土石,是为地的四象。《易系辞》说:两仪生四象。两仪即指阴阳或天地,认为四时等变化都是有阴阳两种势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朔月球和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同时刻。这时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大体上和太阳同时出没,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照不到阳光,因而在地球上看不到。中国古代历法把包含朔时刻的这一天定为每月的初一日,叫做朔日。.望月球和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差一百八十度的时刻。这时地球在太阳和月球的中间,月球朝地球的一面照满阳光,从地球上看起来是光亮的圆形,叫做满月或望。中国古代历法把满月的这一天叫做望日,它总是在夏历每月十五日的前后,夏历定每月十五日为望,十六为既望。.太史官名。西周、春秋时,掌撰文修史,兼及天文历法、祭祀及典籍管理。秦汉设太史令,职位降低,隶属太常。魏晋时,太史仅掌天文历法。隋有太史监,唐时改称太史局。唐肃宗时又改为司天台,五代时同。宋有司天监,元丰年间改立太史局。辽称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元称太史院,明清时为钦天监。宋代史馆开始设置编修、检讨官,而明清时的翰林院也设编修、检讨,故亦称翰林官为太史。.太傅官名。一、古代三公之一,周代始置,为国君辅弼之官。秦代无太傅。汉高祖元年复置,其地位次于太师。东汉时太傅参预朝政。其后历代太傅与太师皆称上公,但多以他官兼领,或不备置。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加官虚衔,无实际职事。二、辅导太子的官,西汉时称太子太傅。隋唐以后为虚衔,与太子毫无关系。.卿古代高级官员或爵位的称谓。西周与春秋时期,周王朝及诸侯中都设卿,并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为爵位,有上卿、亚卿等。秦汉时,朝廷有奉常(汉:太常、太奉)、郎中令(汉: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典客(汉: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汉:大司农)等九寺长官,均称卿。北魏在卿下又设少卿。后代相沿设九卿,但九卿名称并非一致,执掌事权亦有大小。宋初虽有九卿,但为命官品秩,而无职事,直到元丰年间改官制,才有职掌。明清都有大小九卿之别。明大九卿为六部尚书及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史。清代常以六部九卿并称,一般六部尚书不算在九卿内,九卿所指亦无定制。小九卿与明代也有不同。清代常以三品至五品的卿为官员虚衔,无实际职务。.三闾大夫官名。战国时楚国设有三闾大夫,以掌握王族中势力最大的昭、屈、景三姓子弟的教育。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曾任此职。.宰相官名。战国时期,秦悼武王二年开始设左右丞相。至秦朝中央官吏以丞相、国尉、御吏大夫为最高,时谓三公。丞相作为正式官名,是从秦国开始而在秦朝确立的。丞相制度的确立,完成了战国以来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主要变化,即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使权力进一步集中,君权得到加强。西汉初,改丞相为相国,不久,恢复旧名,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公元前一年改称大司徒。东汉末又恢复称丞相。唐代废了丞相,而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等为宰相;又因为这些官的品位高,轻易不授人,而以其他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义任宰相之职。南宋孝宗时,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代中书省及行中书省均置左右丞相。明初设丞相,洪武时废除。长期以来,丞相常用作宰相的通称,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大良造爵名。战国初为秦国的最高爵,商鞅、白起曾任此位。职掌军政大权。商鞅制订二十等爵时,大良造为第十六级。汉代沿用。亦称大上造。.太尉官名。秦时有太尉,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汉初置太尉,和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东汉复称太尉,与司徒、司空并为三公。后代(除北周外)沿置,但一般为加官而无实权,到明代废止。或用作对武官的尊称。.三公周代立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是协助国君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一说司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为三公。西汉以丞相(西汉末改为大司徒)、太尉(汉武帝时改为大司马)、御史大夫(西汉末年改为大司空)为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综理众物,以太傅为上公,三公亦称三司。三国魏初所置三公与东汉同,但都不参预朝政。晋沿置。北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唐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但无实际职务,仅为大臣虚衔。唐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宋沿唐制设三公,为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明清相沿设三公。.九卿官名。周代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秦以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为九卿。汉改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光禄勋,典客为大洪胪,治粟内史为大司农。魏、晋以后设尚书分主各部行政,九卿事权受到削弱,仅专掌一部分事务。南朝梁加卿字以名官。北齐改廷尉为大理,少府为大府。明改宗正为宗人府,废卫尉、司农、太府,以六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为大九卿;以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司卿为小九卿。清代以都察院、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通政司、宗人府、銮仪为九卿;以宗人府府丞、詹事、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顺天府府尹、左右春坊庶子为小九卿。清代在谕旨中,常以六部九卿并称,可知六部尚书不在九卿之内,然对九卿所指亦无明确规定。.二十等爵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根据以功赐爵的原则,制定了十八级赐爵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秦国的二十等爵。汉代沿用。二十等爵是:一级公士,二级上造,三级簪袅,四级不更,自一级至四级都是士卒。五级大夫,六级官大夫,七级公大夫,八级公乘,九级五大夫,自五级至九级位相当于大夫,都是军吏。十级左庶长,十一级右庶长,十二级左更,十三级中更,十五级少上造,十六级大上造(即大良造),十七级驷车庶长,十八级大庶长,自左庶长至大庶长相当于卿,都是将军。所统辖的都是庶人更卒,故以庶更为名。十九级关内侯(即伦侯),二十级彻侯,汉武帝时改名通侯,后又改为列侯,这两级相当于诸侯。战国时期,秦的五大夫以上就有食邑,汉初改为公大夫以上才有食邑,官大夫以下可以免除徭役,汉文帝以后又改为五大夫以上才可以免役。.五刑古代的五种轻重不同的刑罚。五刑的内容,历代不尽相同。《尚书舜典》:五刑有服。所谓五刑是指墨、劓(y)、剕(fi)、宫、大辟。墨刑,脸上刺字。劓刑,割鼻。剕刑,把脚砍掉。宫刑,阉割男子的生殖器,毁坏女子的生殖机能。大辟,死刑。这种五刑,实行于上古。后来,由于肉刑的逐步废除,到了唐代,就正式确立了新的五刑制度,即笞、杖、徒、流、死。笞刑,即用竹板打。据《唐律疏议》,笞刑分五等,从打十下到五十下。杖刑分五等,从杖六十下到一百下。徒刑分五等,从一年到三年。流刑分三等,从流两千里到三千里。死刑分二等,轻绞重斩。自此以后,五刑的名目历代相沿不改,只不过在实行中略有差异。另外,也有记载周代以甲兵、斧钺、刀锯、钻笮(z)、鞭扑为五刑。甲兵,指发兵讨伐不顺从王命的人。钻指膑刑。笮指黥刑。此五刑说可备一说而已。.车裂古代死刑之一。即将人的头和四肢拴在五辆车上,以五匹马或五头牛驾车,同时分驰,撕裂肢体。在秦以前,施用车裂酷刑是在罪人既杀之后施行。.烹古代的一种酷刑,即用鼎镬煮死犯人。盛行于周及秦汉之间,秦代设为常刑。颜师古注:鼎大而无足曰镬,以煮人也。.王道儒家政治思想。主张以仁义作为治天下的方略。孟子把王道解释为仁政,所谓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荀子在《王制》中认为治国的方略有王道、霸道、强道三种,王道以仁眇(高视)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他在《王霸》中阐明了王道、霸道于强道的区别是: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即强道)立而亡。.霸道是法家的政治学说,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和秦代。其思想与王道相对应,指用厚赏、严刑治理天下。荀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王道和霸道的区别是王道缓成,霸道可以速成。行王道得天下,行霸道强一国。齐桓公、晋文公就是行霸道的成功代表。.性善论孟子提出的人性论观点。认为善是天赋于人的本性。善的表现是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从道德观念讲,就是仁义礼智四端。孟子的性善论成为宋朱熹明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依据。.性恶论战国时荀子提出的人性论观点。认为人之性恶,如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愉佚(即好逸恶劳),都是天生的,这叫做性恶而仁义理智等道德观念,其善者,伪也伪,指后天人为造成的,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治儒家的政治思想。与法治相对应。指为政的关键在于统治者的贤明。孔子提倡人治,认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人治的主张,强调统治者要以身作则,以及修身、重贤的必要,但也夸大了统治者个人的作用。.德治儒家的政治思想。主张用统治阶级的德行和道德准则来感化教育和统治人民,反对统治者单凭借威势、刑法以及武力征伐的政策来统治人民。《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认为政、刑只能起镇压的作用,德、礼则能使人知耻归心。.法治战国时期法家的政治主张。与儒家的人治相对。认为统一的法律和严格的刑赏是治国的根本。其理论核心是为了加强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为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韩非等所提倡。其中韩非总结了前期法家学说在实践中的得失,提出了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完整法治理论。规定一切都断于法,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用循名责实的办法考核官吏,重用法术之士。.儒家春秋末孔丘首创,后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奉为正宗的一个学派。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深远的一家。儒家学说以仁为中心,提倡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仁义,重亲亲尊尊之恩,行忠恕、中庸之道。政治上以仁政、德治相号召,德行兼施,竭力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等级制度。孔丘去世至战国时期,儒家分成八派,以孟、荀二派对后世影响最大。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儒家思想即被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奉为正宗。但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统治阶级的需要,儒家学说也呈现了不同的特点,其内部也持续着派别之争。.墨家春秋战国之际墨翟首创的学派。墨翟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节葬、节用、非命、非乐,与儒家学说相对立。墨翟去世后,墨家发生分化,分成相里氏、相夫氏和邓陵氏三派,即所谓墨离为三。后期墨家清除了天志、明鬼等宗教迷信的内容,对自然科学中的几何、光学、力学等作了有益的探索,对名实关系、感觉和思维等关系也作了有益的探索,墨家学说在战国时期曾与儒学并称显学,秦汉之后墨学趋向衰落,西晋鲁胜、唐乐台、宋郑樵等曾力图振兴墨学,均未成功。清中叶后,墨学又被广泛重视。.法家战国时期主张以法治国的学派,是百家争鸣中重要的一家。法家可上溯到春秋时的管仲和子产,战国时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又作了新的发展。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战国末期,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法家经济上主张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执行重农抑商和奖励农耕的政策。政治上主张中央集权制,严刑峻法,赏罚分明。人事上主张官吏从基层选拔,所谓宰相必起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思想教育方面主张废文学、止儒墨,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家学说大多切于世用,当时在诸侯各国多有采用,特别是秦国。西汉武帝时,虽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武帝及后来的封建统治者,多数仍采取外儒内法、儒法兼行的政策。.道家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学派。西汉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称之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始称道家。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天道自然无为,道法自然,人效法道,提倡清净无为,顺其自然。政治上倡导小国寡民、无为而治。主张齐物论,认为万物一体,无是无非,物我两忘,即可逍遥自在。并主张绝仁弃义,故与儒、墨两家相独立。春秋末年的老子(李耳)是道家的创始者,后来的杨朱派的全性葆真说,宋钘、尹文派的情欲寡浅说,都与老子观点相近,称为道家别派。道家到庄子(庄周)时与儒、墨鼎足而三。后来又与名、法两家结合,成为黄老之学。魏晋时期的玄学,则以道释儒,促成儒道融合。佛教传入中国,学者用老庄之学释佛典,促成释道合流。西汉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虽以儒家为尊,但道家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补充,亦被广泛利用。.名家战国时期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的学派。当时称为刑(形)名家、辩者,西汉时称为名家。名家在名(概念)和实(事实)关系问题上主张控名责实,参伍不失,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惠施提出合同异,从事物同异的相对性,引出事物在本质上无差别,得出天地一体的结论。公孙龙提出离坚白,认为视觉见石白不见其坚,触觉得石坚而不得其白,因而得出坚和白是互相分离、各自独立存在的结论。前者否定了事物之间的差别,后者过于强调这种差别,都陷入极端。但名家有关名实的论辩对我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有相当的贡献。.农家战国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派。代表人物徐行。徐行提倡神农之教,主张以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计。认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反映了战国时期农民阶级的朴素愿望。是研究先秦社会及其生产状况的可贵资料。.纵横家战国时期靠游说从事政治外交的谋士。代表人物为张仪、苏秦等。其主要策略是合纵、连横,所谓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则事一强以攻众弱。苏秦约纵,主张南北六国联合以拒强秦,张仪连横,使秦国用分化瓦解的方法对六国逐个击破。战国时期七国争战不断,各国为统一天下或自守疆土计,竞相延揽策士,故纵横家一度盛行。.兵家先秦时军事理论家的总称,也指研究军事的学术派别。汉初张良、韩信整理兵书,共得一百八十二家。《汉书艺文志》把兵家分为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成的兵权谋家;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的兵形势家;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为主的兵阴阳家;以及重视武艺训练和体育锻炼的兵技巧家四类。代表人物有孙武、司马穰苴、孙膑、吴起等。孙武有《孙子兵法》一书传世。《孙膑兵法》失传千余年,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被发现,可惜已经残缺不全。.阴阳家战国时提倡阴阳五行学说的学派,代表人物为邹衍。该派以五行说和阴阳说为中心建立其哲学体系,故又称阴阳五行家或五行家。阴阳和五行两说,本来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则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受木、火、土、金、水五种势力支配,提出五德终始说,用以论证社会历史的变革和王朝的更替,形成了唯心主义的历史循环论。.杂家战国至汉初以博采各派观点为特征的一个综合学派。其特点是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杂取各家观点,形成自己的学说。代表作为《吕氏春秋》和《淮南子》。杂家的出现,是各学派观点趋向融合的表现。.两仪《易》学术语。指阴阳或天地。《易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孔颖达疏: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金、木、水、火)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一有三种解释:①指道,即万物的普遍本质。(《老子三十九章》):万物得一以生。《怀南子诠言训》: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②指从无形的道派生出来的混沌之气。(《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③指事物的对立的统一体。北宋张载《正蒙乾坤》: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和。明罗钦顺《困知记》:一而二,二而一者,言阴阳则太极在其中,言太极则阴阳在其中矣。.道有三种解释:①指世界的本原。《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最早从理论上论证道的是《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庄子阐发了老子的道,认为道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但又认为道在时间上有始而无始,又有无始的无始;在空间上有而无,又有无的无。(《齐物论》),把道引向相对主义和神秘主义。清代戴震认为道是物质的、运动的气化流行,不断产生万物,生生不息。②指伦理道德、社会秩序。即人者人也,道者义也。③指思想学说。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王畿实行分封制的社会经济制度,天子把国都周围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统归自己支配,这部分土地就是王畿之地。王畿以外的土地分为五服,所有权是天子的,但使用权封给了诸侯。.镐京西周的国都。周文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周武王继位,把都城从丰地迁到镐地(今陕西省长安县)。武王灭商建立了西周王朝,定都镐地名镐京。周平王元年(公元前年),周王室放弃了镐京,迁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史学家称以镐京为都城的周王朝时期为西周,以洛邑为都城的周王朝时期为东周。

看完这些,明白了我们现在的文化有很多很多来之大周朝的传承了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anxianzx.com/xajq/78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