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杰出画家汪采白与新安西园郑氏喉科

白癜风有妙方 http://pf.39.net/bdfyy/zjft/160311/4785537.html
汪采白(—),名孔祁,字采白,号澹庵,别号洗桐居士,安徽歙县西溪人。汪采白出生于徽州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之家。祖父汪宗沂(—),字仲伊,是清末有名的学者,宋汉兼采,著作等身,《歙县志》中称其为“江南大儒”。父亲汪福熙(—),原名行本,字吉修,善诗能文,工四体书,气韵神妙。叔父汪律本(—),字鞠卣,号旧游,擅长诗词书画。汪采白幼承家学,5岁便拜山水大家黄宾虹(—)为师,习四书五经并丹青之法。年,汪采白入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学习,师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导者李瑞清;此后又先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学校、南京中央大学、安徽省立第二中学、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职。年,因被蚊虫叮咬感染病毒,于次年7月离世,年仅54岁。5年后,友人张宗良将其葬于安徽歙县西干山披云峰,距渐江墓仅百余步。汪采白先生与爱孙合影汪采白为中国近代杰出画家,尤以山水画著称于世,画宗家乡“新安画派”萧疏散淡之风;并以青绿法写黄山,高古清逸,风格独具,给当时的画坛注入了一股清新之气,被后世誉为“新安画派殿军”。时人有诗“西干山上两名师,渐江采白三百年”,将其与“新安画派”的领军人物渐江并提,足见汪采白在新安画史中地位之重。汪采白为地道徽州人,对家乡名山黄山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认为“黄山丘壑到处皆可入画”,一生致力于描绘黄山。他一生曾五游黄山,来往于三十六峰之间,寻幽探胜,与流云飞泉、奇松怪石朝夕相对,自然得黄山之真性情。他的青绿黄山俊逸雄奇、清新秀丽,与传统青绿法相比更具写意性,迥别于同时代的其他画家。《游西园图》《游西园图》也是汪采白黄山题材名作,纸本设色,纵厘米,横厘米,为山水大幅,新安喉科名医郑渭占捐赠,与上述《黄山天都峰图》同作于年。郑渭占,字梦熊(—),晚年自号松巢老人,为西园喉科之后裔,积六十年之临床经验,名著于徽浙之间。画面构图繁而不乱,线条劲健爽利,远山古寺、小桥流水、苍松翠竹乃至近处的点景人物无不精妙。图左上角有汪采白长跋:“余家与西园交谊非一世,纂钦先生余幼时以叔呼之,先生于余颇加青睐。余读书之暇辄游西园,日必逗,逗必夜归。迨负笈秣陵,迹始疏浚。糊口四方,数年始一返而亲近之。己巳中秋,先生命余作巨幅堂画,余应之而苦不得暇,讵意不久,先生遽归道山。此怀耿耿,未尝一日忘宿诺也。癸酉家居,渭占世大兄复申前约,乃作此帧。惜先生不及见也,挂剑空陇,有恨如何。孔祁并识。”纂钦先生即郑纂钦(—),名郑靖,捐赠者郑渭占之父,新安名医,西园即郑氏祖宅。己巳年()郑纂钦向汪采白索画,先生应之却苦于无暇。第二年郑纂钦去世,汪采白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癸酉年()郑渭占重申前约,于是作《游西园图》以尝前诺。从中可见汪采白对郑纂钦的内疚之情。所以画家“不敢以炎热却”,在癸酉年创作了多幅有关西园的画作,以示对郑纂钦先生的纪念。图绘珍珠黄杨一株,树干虬曲,枝叶茂盛。树下一老者执杖而立,身着长衫,头戴斗笠,正仰头欣赏珍珠黄杨。树旁有修竹雏菊,一派清幽。图右上角有汪采白长跋:“此珍珠黄杨也,惟黄山有之,盈尺者寿逾百岁。西园寄斋列一盆,长四尺强,最近得自黄山深壑中,状奇古,见者咸谓千年物。渭占世大兄今年秋八月寿五十,属余作画为纪念,写此博粲。盆中有瓷像,余以谓占目之故,拈以点缀,益显此树之高云。丙子春王月,孔祁,时五十岁。”此图作于年,是汪采白为好友郑渭占50岁生日而作,以人物作为珍珠黄杨之点缀,益显树之高大,作者对于珍珠黄杨的喜爱之情溢于纸上。(胡永久李海英收集整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anxianzx.com/xajq/7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