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王新子先生新安系列文化散

我爱这土地

——王新子先生新安系列文化散文印象

王辉锋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读王新子先生关于新安的系列文化散文,艾青的诗句便会涌上心头。

《新安县城》一文由县城悠久的历史入笔,继之以新中国成立后县城的发展变化及20世纪末的滞后,压轴的则是浓墨重彩激情澎湃地描摹与讴歌20多年来县城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发展。

“新安六宝”系列散文,纵情放歌新安今天的火热生活。读之,热爱新安热爱生活之情,会被作者点燃并喷涌而出。

尤其难得的是,这类内容的文章很容易陷入说明与介绍物产的枯燥中,但作者却能避开。他以朝圣般的故土情结、赤子情怀,用饱蘸情感的笔触,对“新安六宝”一一娓娓道来。因为长于文史掌故和相关知识,像写所有关于新安的系列散文那样,在礼赞“新安六宝”时,作者同样将这些内容有机地融入笔下。因而,此系列散文与其他系列篇章一样,形成了作者鲜明的散文风格:富有文化气息,儒雅而厚重。故可称其作品为文化散文。

“新安古八景”系列散文,作者探古寻幽,引经据典,今天的新安人记忆日益模糊的这历史八景,在作者的文字中一一得以重现。唤醒一座城中的人的家乡历史记忆,功莫大焉。

不止于此。在对历史八景的描摹中,作者有的不只是对历史美景的缅怀、向往与感伤,更多的是赋予它们时代的意义。因为小浪底水库建设,“天限狂澜”已成为永久的历史记忆。但描摹过磅礴的狂澜胜景,作者却毫无低沉抑郁:“黄河风景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忆往昔,‘天限狂澜’巨浪翻飞,尽收眼底;看今朝,‘人造大湖’碧波荡漾,辽阔无边。古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但千百年来,黄河水患并未根治。如今,雄伟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使黄河安澜,造福人民。”,“历史的车轮像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一样,滚滚向前。黄河母亲用她结实的肩膀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沧桑,又用慈祥的目光见证着盛世的一个个辉煌……”今人胜古贤明天更美好的昂扬气概让人陡生豪迈向上之志,正所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生机和魅力今天依然的“荆紫生岚”,描摹之余作者如此感叹:“‘荆紫生岚’是一幅动态的水墨丹青画,是大自然神来之笔的自由挥洒,就像李白酒后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瑰丽,自由潇洒。这幅画神秘迷人,不轻易展现……”,“不过,现今交通便利,生活幸福,有心情有闲暇,你一定能有机会欣赏到她!”只语片言,对今天幸福生活的赞美溢于言表。

杨朔的散文套路化的写作广为诟病,“新安古八景”的写作基本是对景物描摹之余,赋予其时代意义,看似亦陷入了套路化的窠臼中。但细读这些篇章,则根本不会有“套路化”的感觉。因为,作者赋古景以时代意义时,总是立足于今天的实际,毫不牵强附会,倒是浑然一体。譬如上文的“天限狂澜”“荆紫生岚”两例,以及《函关晓月》文末的感慨:“往事悠悠,关前明月惯看沧桑换人间;岁月漫漫,月下函关欣逢盛世变新颜。进入新时代,函谷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将永远光耀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上。随着万众翘首的‘汉关遗产城’逐步亮相,这轮熠熠生辉的‘函关晓月’,也必将向世人展现更加迷人的风采。”

还需一提的是,在“古八景”系列中,作者着力于讴歌家乡时代巨变的同时,也有盛世的忧思,表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良心,并阐释了“爱之深责之切”的俗语。如对因环境影响而已消逝的“夷里温泉”与“山飞瀑布”美景,作者如此感慨:“再次回望暖泉沟,我似乎听到了山沟里阵阵风儿的诉说,也似乎看到了干涸的沟渠的热切渴望,又似乎感受到了岁月的无尽沧桑……”,“让我们心怀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以谦卑的姿态,共同呵护我们的生态家园,让今天的美景不再成为未来的回忆,让未来更多的美景缘于今天不懈的努力……”殷切叩问与期待的赤子情怀如斯,让人感动。

历史悠久的新安,哺育了许多彪炳千古的人物。作者长于文史,这些人物自然成了其描摹对象。

“千唐志斋和龙门石窟两者皆为宝贵文化遗产,主要都是关于大唐的记忆。龙门石窟有窟龛两千多个,每一尊佛像都是石刻艺术史上的杰作;千唐志斋有唐代墓志一千余方,每一方墓志都是书法长河中的精品。龙门石窟雕凿于石,是一幅立体的画;千唐墓志镶嵌于墙,是一部石刻的书。可以说,龙门石窟反映的是佛国世界充满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千唐志斋展现的是现实世界芸芸众生鲜活的生命历程。相较而言,千唐志斋更易让人触摸到唐人跳动的脉搏,领略到唐代社会斑斓的生活画卷。”这是作者的《永不凋谢的“千唐”之花》中的一段。从中来看,作者似乎要吟咏家乡的千唐志斋了。实际上,作者主要表达的是对张钫的追思与颂扬,这段铺排旨在反衬与突出人物的文化功绩。但这段非重点的文字,却让人深深震撼:对龙门石窟和千唐志斋文化价值的形象定位与比较,是作者宏大的文化视野与胸怀的外显,这样开阔的文化格局,在新安是罕见的。

《一个人,一座关》是他对杨仆的缅怀(当然不仅仅是缅怀。囿于篇幅,不再赘言),相信还有不少这样的人物,会从他的笔端走向我们。

在历时几个月的“‘新安精神’表述语征集”活动中,新子先生曾撰文《厚德重教攻坚克难文明和谐开拓创新——新安精神浅议》。像“新安六宝”的内容一样,这种内容的文章很容易写得干巴无味乏善可陈。但新子先生以一以贯之的风格,立足新安,引经据典,依然写得严谨工整,逻辑严密,大气磅礴,文采飞扬。这最后一点是其他所有征文都缺乏的,并体现在他的系列文化散文中。从本篇引文中,我们也可窥知这一点。

当然,对新子先生作品的欣赏,也有一己之偏。在身边,新子先生是不多的如我一样严肃、严谨的为文者。每每编发他的文章,都是极省力的——基本是纠正点他难以觉察的笔误。我坚信,为文时带着这种敬畏文字的态度,是新子先生佳作迭出的原因之一,也是他“我爱这土地”的一个明证。

作者:王辉锋,年逾不惑,神都洛阳京畿地古邑新安之教师,兼职邑内悠然文学社社长、邑报《今日新安》副刊《函谷风》编辑;中国教育报刊社蒲公英评论平 立评论员,中国诗歌学会教育委员会特聘研究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长于文字编审校雠,喜写冷静理性、个性鲜明的评论和辛辣凌厉、机杼独出的杂文。有教育类、文学类小文偶见于《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教育时报》《洛阳日报》《洛阳晚报》《牡丹》等,偶有小文于各级征文赛中换得些许孔方兄、忝列某些选集等,著有文教随笔集《井底足音》、校本教材《儿童诗教学浅探》,编审书籍多本(部)。

悠然文学平台投稿须知:

1.稿件需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稿件题材、体裁不限,投稿需注意时效性,要与季节、节日、时令等合拍;

3.本平台以推送原创稿件为主,在其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anxianzx.com/xajq/7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