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名医出新安源远流长的新安医学4

4、以儒通医与融合道佛

中医是传统文化素养高深、儒家根基深厚的群体,新安医家更是如此。

新安医家医儒不分家,医以儒医为主,或先儒后医、医而好儒,或儒而兼医、亦儒亦医,或仕而兼医、亦仕亦医,据统计由儒、仕而入医者占70%,即使30%继承家传者,受徽州人文思想的熏陶,同样有着好儒而发奋读书的传统。如,明末清初程敬通,既是名儒也是名医,“日出治医,日晡治儒;出门治医,入门治儒;下车治医,上车治儒”,他指出:“读书而不能医者有之,决未有不读书而能为医者”。

因此,新安医家好言“吾儒之学”,将自己定位于儒,以儒为荣,认为医学与儒学互为表里,“大医必本于大儒”,行事“一以儒理为权衡”。清代程应旄著《伤寒论后条辨》,干脆分礼、乐、射、御、书、数六集。

正是在好儒、通儒基础上,形成了高水平、高素质、高修养、高密度的新安儒医群体。他们重经典、重传承、重流派,重临床、重积累、重创新,编纂、整理和保留了大量医学文献;他们援儒入医,以儒解医,以治儒之力治医,将儒学的观点、方法、见识理融入医学之中;

他们秉持宋儒理学“格物致知”的思维传统,实事求是、理性探索,积极探寻和阐发医学新知,努力把握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诊治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科学价值的新概念、新学说,对中医学的发展和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安医学以儒学为主,但并不排斥佛道。新安山水间佛教寺院及道观众多,佛道氛围很浓厚,新安医家在与僧道之间交往中,也留下了雪泥鸿爪。

孙一奎十分赞同孙思邈“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的说法,所著《赤水玄珠》就是以道家经典《庄子》所记载“黄帝遗玄珠”的典故来命名的。

清代吴澄《不居集》,是根据《易经》“变动不居,周流无虚”之意而命名;郑梅涧《重楼玉钥》之书名,乃源自道家《黄庭经》“咽喉为十二重楼”之语,喻咽喉危急重症犹如重楼之门被锁闭,其书乃治疗咽喉疾病、开启“十二重楼”的玉钥匙。

宋儒以程朱理学为核心,原本就是儒家从佛、道中汲取营养,儒道释三教融合形成的,道家、佛家如影随形。二程、朱熹故里,儒道佛并兴,新安医学以“儒学为魂、道学为体、释学为用”,融儒家的担当、道家的豁达、佛家的慈悲于一体,既突出了程朱理学积极向上、入世致用之精髓,又体现了以儒为主、融合道佛的有机统一与结合,具有强大的兼容性和渗透性。

5、地理新安与学术新安

新安医学并非封闭于新安一地,而是根植于本土地理时空而又不断地向外辐射。

由于特殊的山水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新安医家习医行医并非局限于新安一地,多有游历四方、访友交友、拜访名流的经历,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如明代徐春甫曾游吴越江湘,历濂洛关闽,抵扬徐燕冀,后寓京城;

孙一奎认为“宇宙寥阔”,不可以“丘里自隘”,于是自新都游彭蠡,历庐浮沅湘,探冥秦淮,钓奇于越,行医于三吴、宜兴、新都;

罗彦周曾南游吴越,北走燕赵,侨居江苏泰州;吴崑由三吴,循江浙,历荆襄,抵燕赵,未及壮年而负笈万里。

根据文献记载,新安医家活动范围广,北至辽蓟、南达粤南,“几遍宇内”,其中最活跃的还是江浙地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远升高、登堂入室,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既引进新思想又传播新安学术。

即使在本土,也是身处新安、放眼天下,通过各种渠道,不断与外部世界交流、研讨医道,如汪机与江苏薛己互相尊从,程敬通曾求教江苏李中梓。新安出版家吴勉学校刊出版医书近90种,大多数非新安医著。明清期间新安人刊刻的新安医籍约种,而非新安医籍则达多部。

明清时期新安与江浙山水相依、地缘相近,水陆来往便利,同属于江南这个“大家庭”。钱塘江的正源和上游称“徽港”,扬州、苏州等地与徽州更有学术与人文意义上的血脉关系,可以说是“徽州飞地”,也是新安医家的重要舞台和基地,行医乃至客寓者比比皆是。

著名的有迁寓扬州的程从周、吴楚、郑素圃、程郊倩,迁徙苏州的叶天士;客寓浙江衢州行医的程芝田还传术于雷氏父子,后雷氏再传术于新安程曦。这是一种血肉相连或骨肉相亲的交流与融合。

学术的交流融合给新安医学带来了新思想、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又促使新安医学连续不断地由周边向中华大地扩散、辐射和延伸。譬如明代徐春甫在京组织成立宅仁医会,新安医家几占一半;清末俞世球在上海南翔创设“槎溪会课”。

明清时期中国的学术重心在江南,以苏、杭、徽三州为学术中心的苏中、浙中、新安三大中医流派呈三足鼎立之势,三地互相交融、溶为一体。

总结明清时期的核心中医学派如伤寒派、温病派、固本培元派等可见,其发端者或核心代表人物大多为新安人。这些流派的传承发展又是以新安及整个江南地区为大舞台,进而影响着整个中医学术界的。如随着新安医著的大量流传,汪机、孙一奎固本培元思想对浙江赵献可、张景岳,江苏缪希雍、李中梓等著名医家的温补思想,均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又,如方有执重订《伤寒论》,后世新安、吴中两地医家积极响应,由江南地区蔓延至全国,从而掀起热火朝天的伤寒学术争鸣态势。反过来江浙医家也促进了新安医学的发展,新安医著更多引用有江浙医家之说,张景岳等温补说对后世新安医家同样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可以说,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其实就是新安医学学术交流互动的大舞台,一定程度上说,新安曾是主导全国中医学术主潮流的地域。

明清时期新安医学以整个江南地区以及京畿腹地为重要基地发扬光大,近现代转移到以江淮大地和京沪两地为重点舞台,从而在全国各地一定范围形成继承、研究并弘扬新安医学的学术氛围,由点及面逐渐形成了被全国中医药界同仁所认可的大“新安学术”氛围。

“新安”是一个具有历史地理学属性的地域概念,地域概念是静态的,“地理新安”疆域是明确的,不妨称之为小新安;而学术则是动态的,“学术新安”如同新安江水一样是流动的,不妨称之为大新安。随着江水的流动,新安医学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同时,积极融入和参与整个中医药体系发展的大循环中;

反过来说,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早已深深地植入了“新安学术”的基因。大、小新安的互动融合,“地理新安”与“学术新安”的有机统一与结合,构成了融通流动的新安医学学术体系。

新安医学的根本意义在于区域性医学流派的动态性,在于立足于局部放眼于全局、立足于本土放眼于全国的整体性、综合性。

“越是民族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就越是全国的”,新安医学相对于中医药学整体而言,可以说是这句经典最好的例证和注脚。具有时空广泛影响性的新安医学,已经超越了地理概念,成了精品中医学的代名词。可以说,新安医学是特定时期和特定地域形成的中医药学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的精品子系统,博大精深的新安医学代表了中医学最高成就和水平。

6、医学科学与徽学文化

新安医学姓“医”,名“徽”,字号“新安”。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在繁衍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医学科学体系,也是中华民族多年积累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而从皖南古徽州这片文化土壤中生发出来的新安医学,不仅是中医药学的一个子细胞,也是徽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科学遗产与徽学文化遗产的交汇点。

新安医学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新安医家视野非常开阔,习医不囿于医,不仅博及医源,还从诸子百家、经史子集、野史杂记中汲取知识、扩充见闻,作为一个群体,哲学历史、天文地理、气象物候、政治军事、数学物理、生物矿物、冶金酿造、社会人类、三教九流,各门类知识无所不通。如经典校注中综合了多学科的学问,所撰本草更可以当作百科全书、博物之志来看待,至于理论创见更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诸如“命门动气”、“元阴元阳”、“根叶相连”等学说,都是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没有广博的知识,根本无法承担和完成这样的使命和责任。

文是基础医是楼。古有《脉诀》“词最鄙浅”,为朱熹所不耻。新安医家以医文并茂见长,“辞学宗工”、“文章巨子”、“以文称雄”、“文采飞扬”者大有人在,文笔不好是不屑一顾的。新安医籍往往有着独特的文学色彩,如新安医案医话文辞古雅、行文简练,新安本草讲究声律修辞,《汤头歌诀》更是琅琅上口。

医为百艺之一,本身即富有艺术的品质,不少新安名医都精通艺术、爱好书画,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工篆刻善山水者大有人在。譬如“新安王氏医学”世家艺术造诣深厚,擅长笔墨丹青,黄宾虹就曾称赞王仲奇的处方笺“笔墨精良,本身就是书法艺术品”。

国学大师梁漱溟说过:“中医学与艺术具有相差无几的精神”。人文艺术修养对医术境界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作用,体味艺术有助于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深刻底蕴和内涵。而且,文艺修养能够陶冶情操,也是一个人生活品位和处世方式的具体体现,事关审美情趣和人格尊严,成为涉及“形而上”之人生哲学的大事,新安医家对此就格外偏重。

新安医学的文化内涵,还有一种“传道布道”的意味,自觉地承担起了传播弘扬儒家传统文化的重任。为了说明这一点,这里不妨列出清代一位徽州人士开的《人生简便验方》:“夫忠孝友悌人生之太和汤也,安分知足居家之平安散也,溺于富贵者以清凉饮解之,处于贫困者以固本丹治之,罹于忧患者以定心丸救之。凡此数方尤为经验简便,服之既久,庶几元气充满,天理流行。”文中寓“忠孝节义”之道于药方之中,细细品味回味无穷。

根植于徽文化沃土的新安医学,作为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记述着无数个百转千回的杏林故事,宛若镶嵌在新安江畔的一颗颗璀璨明珠,散发着被时光浸润过的暗香。

近百年来,通过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中医药学的现代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但中医药理论始终没能得到现代科学的阐释和证明,反而陷入了某种迷茫之中。

其实,作为传统文化遗产的中医药科学体系,其发展并非只有尖端科技这一条单行道,历史悠久、人文内涵丰富的中医药,还完全可以借助传统文化的定力而深入人心。

如果说科技成果、知识产权是一种硬实力的话,那么人文内涵则是渗入中医药科学内部的软实力。

新安医学硬实力与软实力一体两翼,除了继续开展药理实验等现代科研工作,通过科技成果发挥硬实力的作用外,还完全可以借重传统徽学文化的软实力来弘扬新安医学,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养生和精神文化的双向需求,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未完待续)

more→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







































怎么样治疗白癜风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anxianzx.com/xajq/4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