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晚清六不总督叶名琛,最惨的不是客

年11月,华南名城广州坚守不到两日即被英法联军攻破,身在城中的清方高官俱被生俘,其中只有一人被流放至印度并客死当地,他就是“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两广总督叶名琛。他也因为“六不”方针被各方唾弃嘲笑,但请诸位细想:侵略军怎会费尽心机地将一个无用“草包”严密关押软禁国外。本文笔者就以此疑问入手,带您重新认识这位赤心奉国却背负污名的晚清重臣叶名琛。

广州是中英《南京条约》划定的通商口岸之一,条约的中文本准许英国官员进驻城中,平民只得居住港口;英文本则不论官民一律有权定居城内。由于文本差异(耆英的锅)双方自年起便争执不休,直到七年后的“亚罗号”事件爆发,最终演变成热战。在整起事件中叶名琛的做法有礼有节,限于国力他只能在外交上做出让步以求暂息争端,可时人却讹传“六不”方针出自于他。

晚清两广总督叶名琛生前照片

叶名琛(年—年),湖北汉阳人,历任多省布政使、广东巡抚、两广总督。他知人善任勤勉政事,在广州战事中先胜后败,被俘后自号“海上苏武”于印度绝食而亡。叶名琛出身中医世家,在武汉开有老字号医馆,从小的耳濡目染使他尤擅理财,任职粤省期间外输军饷以千万两白银计。咸丰朝初年广东境内义军蜂起,叶名琛组织乡勇先后剿平罗镜会匪吴三、匪首凌十八,抵御洪兵的二十万攻城军,他也凭此对内征剿的本事备受咸丰帝仰赖。

年10月,广东水师千总梁国定接到告发登上“亚罗号”查禁海盗,带走12名水手检查(后查实粱明太、粱建富两人为海盗)。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援引《虎门条约》要求放人,总督叶名琛据理力争,称船、人皆非英国所有,其港英执照为船主花费1千洋银购得,清方也并未损毁英国国旗。香港总督包令查出此船执照已过期两周,却暗示巴夏礼清方并不知情,让他发出最后通牒限叶名琛1日内释放全部水手并公开道歉。

几经拉扯叶名琛无奈妥协,同意释放人员但拒不道歉,英方无意和谈在掳走一艘清军官船后炮轰广州城挑起战端。叶名琛早已做好备战事宜,在情报上他利用保甲制度清除奸细使其不能混入城中,又以华商充当探子获取香港英军的部署、调动等机密;在经济上派新安县士绅陈桂籍运作对香港的封锁禁运,使其难以为英军提供后勤保障;在军事上联络地方士绅组织乡勇,通过夜袭、投毒、绑架等手段削弱英军战力。英军司令西马糜厘对此无计可施,在对峙4个月后撤出广州,香港总督包令亦被解职。但胜利在望之际,形势却蓦地急转直下。

洋人画师笔下的叶名琛

年10月,额尔金勋爵率援军进驻香港,在听取西马糜厘的作战报告后,犹豫月余最终决定避开“硬骨头”叶名琛直接北上京师。但他的舰队启程不久,一艘广州官船就被英军截获,使得英方获悉了叶名琛的“虚弱”: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焦头烂额的咸丰帝下旨申饬叶名琛轻举战事,要求他重启谈判稳住洋人;贸易禁运也让广东士绅们损失惨重无力承担雇佣、训练乡勇的开支。虽是本土作战叶名琛却无力回天,在硬扛一年后无钱可使、无兵可用,广州城防已形同虚设。

转回头的英、法联军不到两日就攻陷广州,总督叶名琛、将军穆克德讷、巡抚柏贵、布政使江国霖、按察使周起滨等高级官员尽数被俘。据《香港日报》评论,如何统治这座城市的最大难题是叶名琛的威望仍然使得广州人怀念他,这位勇敢果断的总督,极可能成为抵抗组织借以号召民众的象征符号。额尔金也表示“叶名琛留在广州会使人心不稳,给重新恢复秩序和信心带来困难。”因此侵略军的伎俩就是把他的名声搞臭,以便于能够顺利进行统治,对此黄宇和著《两广总督叶名琛》有详细论证。

侵略军绞尽脑汁使出了三个手段:将“最大的威胁”叶名琛送到海外软禁,制造舆论(散布叶名琛顽固好战的谣言)将其捏造成破坏中外友好的罪魁祸首,隔绝他对广州绅民的影响力;由“中国通”巴夏礼等三人成立驻留巡抚衙门的“广州联军委员会”,软禁、监视广东巡抚柏贵(未被清廷撤职)等高级官员,使其处理广州城日常事务,安抚民众稳定局势;以巡抚名义命令广州城内所有清军缴械,由联军控制城内要冲。

清代士卒形象

年初叶名琛被掳至停泊在香港的英舰“无畏号”上,据《香港纪事报》刊载舰上英军都很尊重他并未施加虐待,叶名琛也不卑不亢一如往常。一个半月后他又被解往印度加尔各答继续关押,在年2月得知觐见英国女王无望后叶名琛决定绝食,于七日后病故享年52岁,临终遗言:“辜负皇上大恩,死不瞑目。”

而让叶名琛至死都念念不忘的咸丰帝,曾于年正月下诏“……叶名琛辱国殃民,生不如死,况已革职,有何顾忌……”从中不难看出28岁的年轻皇帝对叶老头子的冷淡态度,如此刻薄寡恩倒是符合其一贯作风。

喜欢本文的朋友们,不要忘记一键三连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anxianzx.com/xajq/12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