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星星》
你不需要把所有的事都做得跟别人一样好,只需要发现自己最最闪光的一面,你就是这个地球上独一无二的一颗星星。
以孩子为代价的焦虑
《地球上的星星》这部电影讲述了印度小男孩伊夏上学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伊夏,8岁男孩,已经是第二次上三年级,每门功课都不及格,满分25分,他只能得二三分。他会在老师上课的时候走神,会把需要签字的试卷扔出去让狗撕烂,会在水塘边用自己的喝水壶装小鱼,会在做数学题的时候把数字想象成行星的运行大战,会让哥哥帮写假请假条翘课……学校的评语是:“没人相信他是约翰的弟弟”“有些特殊学校专门为这些孩子设立”“他与书本为敌,阅读和写作对他来说是惩罚,英文写出来让人觉得是俄文”“永远在问老师‘可不可以上厕所’”……
我们看着影片的时候,总能找到身边孩子的影子,某一个学生,甚至也或许就是自己家的孩子的模样。他会上课坐不住,他会异想天开,他会读写困难,他会愚钝不开窍……看到一半时,会有很多标签贴在这个孩子身上:问题孩子、不可救药、不求上进、朽木难雕。而学霸哥哥却几乎每门功课都是满分,与弟弟形成鲜明对比,于是评断产生,高期待产生了。爸爸的愤怒、妈妈的无奈充斥着家庭,于是他们做出了一个决定——送他去寄宿学校。妈妈在回家的路上说“为了孩子我牺牲了自己的事业,难道我做的还不够吗,每天追在他身后喊着‘伊夏,伊夏’……”有多少父母和伊夏的父母一样?时常有父母说“给孩子找个老师辅导功课,多少钱都行。”
父母的也许觉得这是最好的办法,给孩子花钱找了好学校,又不用自己跟着着急了。这也像极了我们身边的父母们。送孩子去外地的学校或者把孩子放在服务中心,自己可以不闻不问,可以逃避教育孩子逃避面对孩子。伊夏的父母也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根本没有和孩子商量,孩子的请求没有换来父母的回心转意,排灯结节其他人的愉悦与伊夏的落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是啊,伊夏的父母的焦虑与中国父母无二无别,学习是唯一出路,学习不行怎么办?将来怎么找工作?将来怎么生活?……学习成绩不行的孩子这辈子就没了出路。
新的学校与原来的学校也没什么区别,依然是老师的责骂与惩罚,他甚至认为所有人来到这里都是因为受到了某种处罚,他问同桌“你们都是被罚才来到这里的吗?”他依然是上课走神,不会背诗,不会做题,下课独来独往,老师不喜欢,同学又笑话。
他的心门逐渐封闭,在妈妈打来电话的时候,告诉他因为要参加哥哥的网球决赛不能来接他时,他默默地放下了电话,一句话都没有说,失魂落魄地走开了。
当一个孩子的心灵逐渐荒芜的时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如果遇上这样一位老师
美术代课教师尼克吹着笛子扮演一个小丑翻着跟斗进入课堂,他穿着红斗篷,戴着彩色尖帽,大耳朵,他在教室里又唱又跳,激情舞蹈,所有的孩子都跟着活跃起来,连拄着双拐的罗杰都跟着挥舞起手臂,整个课堂成了无拘无束的欢乐海洋。而伊夏却丝毫不为所动,仿佛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人,所有的欢乐都是别人的拥有,而独不属于自己。酷爱绘画的他没有动一笔。尼克老师甚至在从办公室出来的时候看到了跪在教室门口的伊夏。
尼克老师看见了伊夏的与众不同,他和罗杰了解到伊夏平时的表现异常之处,又翻出伊夏的作业本看到他写字总是把字母写颠倒,他去到伊夏的家里了解情况看到他画的画与众不同,他和女朋友诉说着这个特殊的孩子,时常会泪水浸润了眼眶……我们是多么缺少这样的“看见”呀!我们多少时候都在自以为是地固守着自己的观点,就认为是孩子的错误孩子的问题。
与此同时,参加网球比赛的哥哥接连失利,陪伴在场外的父母看到儿子颓丧的眼神并没有给予鼓励,而是失望地摇摇头,这难道不是对优秀孩子的一种打击吗?也许,在他们眼里,这个孩子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这又怎么可能呢?难道只有高分的孩子才值得爱,难道只有比赛成功的孩子才值得爱?成绩优异的孩子也同样需要心灵的关照与抚慰。
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
在另一所特殊学校,一些“特殊”儿童,他们在老师们的帮助下进行着演出,每个孩子都无比自信与快乐,所有来参与的家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无比的喜悦与满足。与他们相比,伊夏反倒是不如他们获得的认可与肯定更多。“每个小孩都有独特的才华、能力和梦想。但每个人都不顾一切地想把每根手指拉得更长,去吧,把手指拉断吧。”有多少时候,我们不是为孩子托底,却时常是拔苗助长或者釜底抽薪。每个人都是一颗星星,都是无比闪亮的星星,也许他是健全的,也许他是残疾的,也许他是成绩优异的,也许他是笨头笨脑的,也许他是机灵聪颖的,也许他是木讷迟疑的……每一个人,都有活着的尊严;每一个人,都值得被尊重。——“每个孩子都是天堂掉下来的礼物,每个孩子都是坠落在凡间的星辰。”然而,太多时候,我们自己活得没有了价值感,我们也让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没有了价值感。有多少时候,我们明明是好的期待,说出的话做出的事却是相反的表达。我们希望孩子成绩好,我们说出的是“你怎么这么笨呀”;我们希望孩子认真听,我们说出的是“你就会东张西望”;我们希望孩子认真写,我们说出的是“他太马虎了”……我们随时都在播种着伤害的种子,随时都在剥夺着孩子的价值感,存在感。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解气,才能显出我们的“能”,才能归罪于孩子,才能逃脱自己的责任。帮助孩子看见自己的天赋
当我带了一个又一个个案,陪伴着孩子们走过他的心路历程,会发现,很多孩子的厌学、抑郁、逃避背后,都经历着来自成人的否定,而那是一种让孩子无法逃脱的催眠!日久天长,孩子自己都在怀疑自己,就如同影片中的伊夏一样。
“他的自信心全被击垮了,他以不服从来掩饰自己的无能,他这是在与世界斗争。与其承认‘我不能’,不如说‘我不想’”尼克老师如是说。——有多少孩子以他们的叛逆逃避来应对这个世界林林总总各种各样的对他们的打击?
而我们做咨询的过程,就是为了让孩子看到他自己的天赋异禀,看到他自己的自性圆满,看到他自己是如何被外界困扰的。记得有一次,带领一个女孩,探索到最后的时候,她说了一句话“我还是很愚痴呀”我感动的几乎落泪,当一个孩子感受到了自己可以是一束光,自己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看到所有的打击挫折都是来历练自己的时候,那是我们内心最欣慰的。
有一天美术课,主题是讲故事,我以为尼克老师要讲伊夏的故事,内心猛的抽紧了,结果不是,他讲述了一个个都不会正常读写,却有着卓越成就的名人的故事:爱迪生、爱因斯坦、迪士尼……尼克老师说,“我们中间也出现了这样的天才”,我以为尼克老师又要说伊夏,结果尼克老师对伊夏说那个不被接纳的人是自己,这让伊夏非常惊讶,也开始有了自信,也开始接纳自己,他甚至一边回忆着尼克老师的话,一边把自己的头发梳得整齐光亮。从孩子的眼神与笑容,我们能知道,这个孩子已经开始敞开。
尼克老师用用走台阶的方式、用照镜子的方式、用绘画的方式、用玩沙子的方式,一点一滴的去教伊夏,伊夏很快就能读写了。当一个个字母和数字规整地在伊夏的笔尖下书写出来时,孩子自己内心生发出前所未有的自信与快乐。
尼克老师和伊夏的父亲有一段对话,他们就伊夏的问题进行探讨,他的爸爸以为是孩子的态度问题,而尼克老师告诉他不是孩子的态度问题,是大人看待孩子的角度问题,是孩子不会学习方法的问题。
“在所罗门群岛,原住民要砍伐树木的时候,他们不会直接把树砍倒,他们只会聚集在树木周围,大声咒骂,咒骂那棵树,过了几天,那棵树就会枯死了,它自己会孤独死掉。”
爸爸找到尼克老师,跟他说自己太太把所有关于识字困难的问题都研究了。尼克老师问:“是为了更加了解伊夏吗?”爸爸说:“不,这样你才不会认为我们是一对不关心小孩的家长。”
尼克老师说:“关心,确实非常重要。了解,确实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是,是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它拥有治疗的力量,是痛苦的慰藉,让孩子觉得是被需要的……一个拥抱,无时无刻给他们一个充满爱的吻,让他们知道我在关心,如果你会害怕来找我……你出错了,失败了又怎样?我都陪着你,不要怕……”
当伊夏的父亲看着伊夏对着黑板一字一句地读着那些单词的时候,长久的驻足,泪水顺着脸颊留下来,他看到了孩子的本性,他也看见了尼克老师做到的,他也看到了自己欠缺的。
有这样一个女生,据说从小就在姥姥家里长大,本来寄养或者领养是孩子容易出现问题的根源,家长又从孩子几岁就把放在服务中心,一周才回去一次,回去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深切的关心,有的只是衣食的满足。孩子会以各种方式来获取他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