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早上去喝汤,发现牛肉汤里的葱改换成了蒜苗,总感觉汤味儿不正了。汤馆不舍得放葱花了,直接原因就是大葱价格从春节至今居高不下,是去年同期3倍多!
不只是大葱价格“涨得都坐火箭了”。市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公布的一组数据表明:和去年同期相比,24种被监测的蔬菜平均零售价格上涨53.30%,呈“20升4降”格局。
以往春节一过,菜价就会明显下跌,但今年菜价到目前仍“高烧不退”,部分菜价甚至创下十年来新高。就连一位做蔬菜批发16年的业内人士都说,还是第一次遇到大葱价格涨了俩月还不回落的情况。这,到底是为啥呢?
就拿大葱“说事儿”。除前一阶段的寒潮对大葱生长有一定影响,是葱价高企的因素外,我们要看到下面这些事实:洛阳人爱喝汤,各种汤馆多,对大葱的需求量特别大,这让洛阳成为省内大葱需求量第二大的城市;洛阳市场90%以上的大葱都是从山东等地批发来的,价格易随外地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而波动;洛阳本地也有大葱种植基地,主要分布在嵩县闫庄镇,种植面积在一万亩左右,去年亩产公斤,但多数都销往嵩县县城,而嵩县县城的大葱价格眼下也在每公斤10元以上。
这些充分印证了来自中央的一个判断:“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
光靠政府这只手去设法平抑菜价,最多只能“治标”。要“治本”,还得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
近年,我国蔬菜生产呈现出“大生产、大流通”的格局。土地、人工等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推动蔬菜生产成本明显增加;流通环节的链条过长、环节过多等情况,都在无形中推高了菜价。
要解决蔬菜供给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就要推动蔬菜产业的升级,加快转变蔬菜的生产方式,打通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具体到洛阳,下一步应借助推行订单农业、规模化种植、蔬菜直供直销等手段,从根本上解决蔬菜价格难控的问题;同时通过规划建设公益性菜果销售网点,对电子商务营销和信息服务项目进行扶持等方式,引导菜农科学种植,避免盲目跟风。
菜价一头连着市民的“菜篮子”,一头连着农民的“菜园子”,两头都是大民生,也都“伤不起”。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实现菜农致富、市民受惠的目的,这是一道必答题。
文章来源洛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新闻爆料、商家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