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大家谈徽州和各县名称由来之一

北京中科医院诈骗曝光 https://4001582233.114.qq.com/ndetail_4541.html

在封建皇朝,州名、郡名、县名,都寄托或蕴含特定的意旨或意思。或寓意山水,或寓意教化,或寓意古名,特别是在政治动荡年代,所成立的州县,取名无不含有特定的警示寓意。

徽州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农民起义。每次镇压农民造反以后,统治者都要在区划上做文章,或改名,或划地,或建县。宋宣和三年(年),宋徽宗平定方腊起义后,遂将方腊家乡的睦州改为严州,将歙州改为徽州,下辖歙、黟、休宁、祁门、婺源、绩溪6县。(《宋史?本纪第二十二》:“改睦州、建德军为严州、遂安军,歙州为徽州。”)

歙州从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年)始建到宋徽宗宣和三年(年)改为徽州,尽管中间有三起三落,但歙州历经了多年的历史(中间曾改郡),和新安郡一样永留史册。现在,它完成了历史使命,以自己的光荣退位成就了名气更大的徽州。

徽州的命名,有多种说法,各有道理。但哪种说法更接近真相,值得探讨。

一说是“徽,善也”,“徽者,美善也。”是美好善良的意思。这个解释出自《康熙字典》所引《尔雅·释诂》、《疏》等,说明取名徽是美好的意思。徽为美义,以徽命名,体现了统治者对这块地方的赞美。

二说是因绩溪有徽岭、徽溪而得名。徽岭山脉绵亘绩溪县中部,分县境为岭南、岭北两部分。《元和郡县志》:“县北有乳溪,与徽溪(今翚溪河)相去一里。”

更有意思的是第三种说法,而且是笔者最认同的一种说法:

《说文》云:“徽,三纠绳也。三纠,谓三合而纠之也。糾,三合繩。”《易·坎》云:“系用徽纆。刘注:‘三股曰徽’。”《汉书·扬雄传》云:“免于徽索”,注:‘绳也’”。

徽,古语中也可解释为绳,如徽索比喻捆绑俘虏、罪人的绳索。

宋徽宗建徽州时,正值平定方腊不久,面对此前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的景象,皇帝惊魂未定,阴影未散,绝对不会用美好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这块多事的土地;徽岭、徽溪说有一定的道理,但歙州著名的山岭溪流太多,且徽岭并非名山,何独选作州名?

那只能一种解释:对方腊起义怀着刻骨仇恨的宋徽宗取名徽州,好像用绳索把方腊牢牢捆住解送进京一样,把这块闹事的土地用“绳”捆住,不再生事,以求安定。联想到王莽将黝县改名愬虏,可看出皇朝对反叛者及其事犯地的警戒心理,均一脉相承。

《水浒传》第一百一十九回在方腊被镇压后有段描写:

御笔改睦州为严州,歙州为徽州,因是方腊造反之地,各带反文字体。

反写的“文”,从“攴”变形而来,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大多有击打的含义。严的繁体字为“嚴”,与“徽”各带反文字体,严有警戒之意,严惮有慑服的含义,皇上改睦州为严州,其警示的用心略见一斑;由此类比,将歙州改为徽州,决不可能是颂扬的褒意,也是皇朝对这块多事之地的一种威慑和警告。

《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认为:取名徽州,“其本义是肃清方腊起义的影响,对敢于反抗的人民加以约束。其手段一是镇压,即以“山”压,以绳“系”,二是教化,即以“文”来潜移默化。……当然,作为山青水秀的徽州人是不愿意承认,也不能接受这后一种说法,当然要从美好的方面去理解。但两种说法都有道理,这却是不可忽略的事实。”

随着徽州的发展和徽州文化的兴起,徽州才有了真正的美好、善良的含义。我们今天谈及徽州,完全可以用“徽,美善也”来形容这块土地的神奇。(图片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anxianzx.com/xajj/55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