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阳原来是普宁县城,明万历三年()知县刘钝闻开始营建,至万历十四年()建成,历经明、清、民国均为县治中心,总年。年县改迁流沙,洪阳改为区,后改为镇。面积17平方公里。据《普宁县志》载:“宋末闽莆邑名士方瑶,遍游名山胜迹。至洪山之南,见山明水秀,乃云:诸峰赞元,四水环归,卜居无逾于此。遂于此定居”。因地处洪山之南,故名洪阳。
洪阳辖林惠山村,丘塘村,龟背村,马湖村,古份村,岐岗村,鸣岗,东村,西村,南村,北村,昆安村,新安村,和安村,钱湖村,沟边村,洪山村,水吼村,富袋村,金丰村,雨堂村,枋安村,上寨村,乌黎村,马南山村,后坑村,仙步村,前山村,后山村,水龙寨村,厚田村,宝镜院村共32村及城内,城外2个居委,总人口17万多。
1东村别名东门,在普宁市区流沙北偏东15.7公里处。南宋末年,方氏从福建莆田迁此,后建普邑城池,地处城池东门内外,称东门,后改称东村。聚落呈块关分布,三合土平房结构,紧抱洪阳中山路。原普邑县衙、城隍庙、文昌阁、安公祠、中山亭、中山桥、基督教堂等都在东村境内。
2南村又名南门。在普宁市区流沙北偏东15.5公里处,洪阳镇区南隅。南宋末年,方氏从福建莆田迁此,后建普邑城池,因村处旧县城池南门,故称南门村,解放后改称南村。地处池(尾)揭(阳)公路,洪(阳)棉(湖)公路交叉点,交通极为方便,洪阳标志“城徽”设立于此。清光绪年间,广东水师提督方耀的官邸“德安里”也地属南村。村建设有南门商场(南商场),拥有洪阳华侨宾馆,华阳宾馆。
3西村别名西门,南宋末年,方氏从福建莆田迁此,后建普邑城池,地处城池西门,称西门,后改称西村。洪棉公路从村南穿过,普惠高速公路赤岗出入口在该村西端,村中有名胜古迹孔庙(普宁学宫),列为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村境内的学宫后山有惠风亭,年5月,国1民1革命1军第一次东征胜利后,共青团普宁县第一个支部在此诞生,是曾任中1共华南1分局1书1记,中1侨1委1副1主任方1方同志的故里。
4北村宋末,李氏从福建迁此,地处洪阳北门,故称北门李。年改为北村。传说北门接龙桥,是接入洪阳城龙气之处,古式古香的古老桥依旧,是很有特色的文物迹地。洪阳自来水厂设在该村。
5宝镜院村宝镜院,位于广东省普宁市洪阳镇东部,距离市区流沙北侧偏东16.2公里,清初有张、陈、郑、蒋、黄、许、雷、阮、宋、洪、卓、周、苏等16姓居民先后在此聚居,后许、黄、雷三姓迁走。现有人口1万2余。置寨时,因村中有一小山丘形似镜,故名。村东有大坪山脉环绕,山明水秀,有石门坑顶水库及下水库两座上下相连,水库大坝上可观日出壮丽,转身则可胜览洪阳城全貌,山上怪石嶙峋,形状奇特,有状似鸭子倒置而滴流出甘泉的“倒掉鸭汤”,有神奇传说的“石鸽”等。
6仙步村古称山步,俗称山铺,位于广东省普宁市洪阳镇东北部,距离市区流沙北20公里。清初,陈氏从福建迁此,后有蔡、方、邱、张、程等姓氏陆续迁入。据传,古时神仙对这片美丽的土地产生了浓厚兴趣,命驾到此一游,点化蛮夷,并特意在村后山头的大石上留下了几个宽深逾尺的大脚印,故名。
7新安村原名新铺。沿城东门外大街建铺屋,故名新铺,后改称新安,有平安之含意。村民来源甚众、各地人氏都迁此建铺屋经商,有李、林、郑等30多个姓氏。池揭公路及洪阳河均从此经过。“百里桥”建于此,百里桥商场设于此。
8昆安村又名昆头山。北面临洪阳河。宋末,陈氏从福建迁此,相继有蔡、吴等23个姓氏迁入。村中有山坡土丘,怪石嶙峋,取名昆头山。这里原分为两个角落,一名昆岗,一名昆安。解放后合称昆安,取“平安”之义。池揭公路、洪新公路分别从村的东、北面经过。村中有名胜“昆岗松韵”为普宁古八景之一。有韩文公祠,昆岗书院,保存有韩愈笔迹“鸢飞鱼跃”石碑,在上面偃月形巨石有知县韩凤翔题刻的“小韩山”,还很多名士的石刻。
9和安村别名寨仔内。MING国期间取名和安里,平安祥瑞之意,解放后称和安村。宋末,方氏,郑氏从福建莆田迁入,后郑氏迁往宝镜院。该村四面环水,传说是“浮水莲花”,随水浮沉,终不受浸。池揭公路于村东边绕过,洪新公路从村南绕过。
10水龙寨村又名福安里。南宋末年,方氏从福建莆田迁至原水龙寨(岐岗对面),民国时期再迁此定居,解放后统称水龙寨。该村以竹蔗,豆干闻名。
11沟边村洪阳镇沟边村,位于洪阳河北岸。宋末,陈氏从福建莆田先后于潮阳,洪阳做生意,后定居洪阳昆头山村,年,居住于昆头山村的陈氏三兄弟中,一人从洪阳河之南移居河北岸饲养鸭母,临于洪山村通往洪阳河的防洪排水沟,定居于沟边,故名.
12钱湖村原名芋头桥。早期有钟、郭二姓在此居住,后让九军办迫走,黄氏于年从揭阳迁入。洪阳河从村的西北边绕过,村北河面有一石桥,是洪阳的一处码头,远近出产的芋头于此下船,故名“芋头桥”。桥的西端有一小庵也叫芋头庵。普宁古八景之一的“钱湖鱼艇”于此,后来村名称“钱湖”。
13岐岗村岐岗村,俗称棋岗,位于洪阳镇东南1公里处,现有人口余。明中期有高、卓、林等7姓于此聚居,年,余姓一支从海阳鹳巢迁入,后他姓迁走,遂为余姓独居。聚落在小山岗上,遍地生长黄栀,因栀与岐谐音,故名。大革命时期,村民抗暴拒租,大革命失败后,遭国民党顽固派烧杀抢掠27次,属革命老区。洪和公路从村北经过。
14林惠山村别名惠安村,位于洪阳镇南侧,现有人口近2万,是洪阳人口最多的村落。明初,林氏一支由福建迁此,随后又有高、余、黄、金等28姓移民迁入,因村为林氏惠山公先至所创,故名。现村中人口较多的姓氏有高,文,王,颜,余,林,郭等。共有自然村15个。
15龟背村明代中叶有曾、卢、史、林等姓氏从福建莆田、惠安等地迁此定居,尔后各姓氏相继迁走,仅余下林氏独居。村聚落呈块状分布,因地貌似龟背,故名。
关于龟背村林氏,据网络上查找来的资料所述,其始祖为闽林廿八世——林岳。林岳,字仕,唐九牧长房林苇第三子,宋高宗绍兴三十年庚辰()与弟林准同登进士,林岳官广东海阳县丞,权揭阳县事,摄梅州通判事,累迁朝奉郎,赐绯。
16马湖村于年从丘塘析出,自成行政村。宋末,郑氏、唐氏先民由福建迁此创村,随后有蓝、李、林、柯、黄、卢、吴、王等姓氏相继迁入,至近代,黄氏迁出,柯、卢改为蓝姓,吴改为唐姓。村处大坪山脉西麓,属丘陵地带,四面群山环绕,聚落绕山坡呈块村状分布,建筑多为传统贝灰三合土潮式民居。
(资料源自百度百科如有误欢迎指出)
洪阳生活圈,就在你身边!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