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孙氏统宗源流族谱与相关孙氏家谱

本文主要涉及下列4部谱:

统宗谱:《新安孙氏统宗源流族谱》不分卷,宋咸淳七年()孙吴会纂修,孙元俊协修,经折装一册

成化谱:休宁《新安孙氏重修宗谱》不分卷,孙新德纂修,成化4年()刻本,据元大德十年孙廷瑞修本递修

江苏谱:《新安孙氏江苏统谱》四十八卷首一卷,民国十六年伦叙堂木活字本,四十八册。

江阴谱:江阴《澄江孙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三十二年余庆堂木活字本,二十二册

四种谱之关系:

1、均以孙万登为青州迁休宁(新安)始祖;

2、以孙吴会为迁江苏始祖;

3、孙吴会为统宗谱主修;

4、成化谱中收录孙吴会资料多篇,

5、江阴谱载录成化谱序、旧序及艺文多篇;

6、成化谱与统宗谱为同一家族。孙吴会和孙廷瑞均为休宁人,孙吴会撰有《雷溪亭记》,雷溪在草市,“距休宁邑四十五里”(语见孙吴会《雷溪记》)。成化谱、江阴谱各收录孙吴会所撰《雷溪记》,又成化谱中亦收录永乐孙德洪撰《雷溪记》

江阴谱:

十八世裔孙梦熊谨志“甲辰(光绪三十年)重修宗谱后志”云:“……今吾族自元季千一公(谱作孙吴会子)为平江录事司主司,遂居于琴川之跨塘桥,生有丈夫子三人,长宗元另详,次君奭,三君美,不几时而君奭公子庆三公分居本邑西洋桥,即为西洋桥始祖。君美公子子林公分居本邑横溪,即为横溪始祖。历传未久,子孙未繁,无需谱牒。迨明嘉靖间有六世祖鼎公恐延及后裔丁众世远致难稽考,始手录世系图及序先代事迹,以遗后人。复得廷瑞、新德诸公谱序、源流,传为家宝。至我朝定鼎以来,族属益蕃,初辑于康熙戊午,大修于乾隆丁巳,续修于嘉庆乙丑,再修于同治己巳……”

可知江阴孙氏在嘉靖间已得到了成化谱(或部分,至少有廷瑞、新德诸公谱序、源流)。

首先,确定《新安孙氏统宗源流族谱》为孙吴会所修:

1、统宗谱“咸淳七年辛未岁春月吉旦赐进士朝奉大夫裔孙吴会谨叙”《孙氏复修统宗族谱叙》:“曰伏伽公仕唐高祖拜御史中丞谏射,上悦,由具州迁山东青州之麻子乡;曰瞻公,为都督参军;曰达公为谏议大夫;曰万登公,字子庸,有勇略,智绝人,咸通五年功授金吾上将,兼领南道节度使,七年凯旋,道经海宁,爱风土之胜,由山东青州迁新安之唐田黎阳乡家焉,子孙蕃衍,散迁诸郡;曰侁公,为睦州录事;曰敏公,岭南节度;曰罕公,为辰州太守;曰若容公,为都督参军;曰若海,逸德不仕,迁婺源;曰大公,迁坑口;曰子厚公,迁草市;曰时华公,谏议大夫;曰学蛟公,为礼部侍郎;曰兴公,为宣议大夫,迁湖溪;曰元会公,为常州太守,复修源流统宗族谱;曰元文,迁严州之淳安;曰元株,迁宣城之旌川;曰元俊,邑庠生,同修世谱。仰稽先烈,彰且美矣……”

这篇序中,有几个问题,尚待猜读。因内有“曰元会公,为常州太守,复修源流统宗族谱”之句,想若为本人所撰,在本名下加一“公”字,似不合情义。但后来发现在前有“曰若海,逸德不仕”,

也没加“公”字;在后有元文、元株、元俊也没加“公”字,元文、元株、元俊名字后不加“公”字可解,盖诸人为其同辈而年龄小于他,但在前的“若海”名字不加“公”字就有些费解。是不是排字工人在排字时漏排?而“元会”名后加一“公”字,或排印工敬重元会,多加了一个“公”字?

因本序最后半叶只“当不我弃矣”五字及落款,故曾疑此序或非孙吴会所撰,尽管文义与上半叶相接。但查阅统宗谱,前半部分至世系,除此序版心为大字外,余皆为小字(统宗谱全本版心只大、小二种字体),似无用他序相接的可能。再,就算本序真非孙吴会所撰,亦当为同时代人所作,才与“公”字加与不加相合。若后辈所为,每人名下非得都加上一个“公”字,以示敬崇。

2、统宗谱世系四十二叶“元会”:“继名吴会,以明经登进士,监无为军崐山镇,开庆元年拜常州太守,授朝奉大夫,作《雷溪亭记》,重修统宗世谱。生于嘉定七年四月二十九日丑时。夫人何氏,早卒,继方氏,生一子”

在世系二十三世以前(包括二十三世),配偶均作“孺人某氏”,至孙吴会这一辈始,配偶均作“娶某氏”。只有在吴会自己的名下作“夫人何氏,早卒,继方氏,生一子”,此合本人的笔意。

3、统宗谱世系只修至咸淳七年,前详后略,越到后面则只有一个名字和生年,再也不见配偶及卒年,盖因修谱时此辈人尚幼也。

关于孙吴会其人:

《至顺镇江志》卷四、一九:孙吴会(?一二七○),字楚望,号霁窗,晚号牧隋翁,淮安(今属江苏)人,居京口。理宗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进士。宝祐间为沿江制置司参议。景定五年(一二六四),知常州。度宗咸淳六年卒。有《煮石吟稿》,已佚(此见网络搜索)。

统宗谱:(世系四十二叶)元会 继名吴会,以明经登进士,监无为军崐山镇,开庆元年拜常州太守,授朝奉大夫,作《雷溪亭记》,重修统宗世谱。生于嘉定七年四月二十九日丑时。夫人何氏,早卒,继方氏,生一子(廷用,见世系吊图第六叶)。

成化谱:(世系第七叶)十二世 千二知府吴会,字楚望,号霁窗,晚别号牧坡,玠公长子。襟度恢廓,外粹内刚,诗文不尚绮靡,多游诸老之门。信庵赵公于公尤厚,当世利弊莫不练核。父朝请公玠装岁渡淮,家于六安之霍山。以嘉定庚午六月二十七日生,长刻意勤学,登端平乙未第,授迪功郎,监无为军,改差淮西运幹,转从事郎,淳祐八年己酉侍父归,展墓(小字注:有省墓诗),历六任,转知高邮县,又八任,转知常州,以烦言降朝散郎,又三任,咸淳五年以恩例授朝奉大夫,再请归,与族属叙旧,留连数月,谒審坑天王祠,舁去万登公中段碑,买舟而回。明年十月癸未卒,年六十一,十一月壬申葬鹤林山。娶谢氏,赠安人,先公二十六年卒,继娶许氏,封安人,二子:观复、观蒙。

江苏谱:(卷二十一“大统世表”第五叶)吴会 字楚望,号霁窗,晚别号牧坡。襟度恢廓,外粹内刚,诗文不尚绮靡,多游诸大老先生之门。刻意勤学,当世利弊莫不练达。生嘉定庚午六月二十七日,登端平乙未第,授迪功郎,监无为军,转淮西运幹,转从事郎,历任开庆元年除常州太守,授朝议大夫,卒咸淳六年庚午十月二日,寿六十一,配谢氏,生同庚,卒淳祐癸卯四月三日,年三十四岁,继娶许氏,生宝庆二年丙戌六月五日,卒元元贞元年乙未二月二日,寿七十岁,俱封安人,侧出子观蒙,早世,以蒙子观复归宗为嗣,家常州,有前录。

注:本谱中观复为吴会四叔蒙子,蒙世系下载:“子三,观复、观益、观恒。观复归宗嗣吴会”蒙父锡祚:“字绍先,号鹿岑,行细五,出继绍溪口吴时敏为子,配姚氏,子一:蒙”

江阴谱:吴会行一,字楚望,号霁窗,晚号牧成。生于嘉定庚午六月二十七日,卒咸淳六年庚午十月,寿六十一,配谢氏,赠安人,继配许氏,俱无出,侧室氏生子一:观蒙,先嗣侄千一,又嗣堂侄观复。公襟度恢廓,外粹内刚,诗文不尚绮靡,多游诸老之门,信庵赵公于公尤厚,当世利弊莫不练达。登端平乙未第,授迪功郎,监业改转淮西运幹,转从事郎,淳祐八年己酉侍父归展墓,有省墓诗,历六任,转知高邮县,又八任,转知常州,以烦言降朝散郎,又三任,咸淳五年以恩例授朝奉大夫,再请归,与族属叙旧,留连数月,谒審坑天王祠,舁去万登公中段碑,买舟而回。

注:子千一。

卷一“传”第五叶《常州太守楚望公传》:公讳吴会,字楚望,号霁窗,晚号收坡(注:上作“牧成”,此作“收坡”,各误一字)襟度恢廓,外粹内刚,世利弊莫不练达,诗文著作,不尚绮靡,登端平乙未第,授迪功郎,监业转淮西运翰(又“幹”字误),转从事郎,淳祐八年侍父告归,起,知高邮县县,辅知常州府,旋以烦言降朝散郎,咸淳五年恩例授朝奉大夫,致仕归,遂以官为家焉。先是公侍父告归时曾省祖墓于新安休邑之黎阳乡,复起予归后又之新安,与族属留连道故,经数月。载其先世唐金吾上将军万登公碑中段而回,以为后世集族凭验,其惓惓于祖宗者里者如此,盖诚有心人也。至公宦迹,世远年湮,已无可考第迹,其烦言降官,殆亦厪念国是,切心民瘼,为当时仕宦中之梗谔者欤。裔孙廷瑞拜撰。

此《常州太守楚望公传》江阴谱、成化谱各有之。至于“至公宦迹,世远年湮,已无可考第迹”,查得成化谱中廷瑞世系:“十五世纯三公讳廷瑞,字温玉,号芝田,震宗公长子。……家谱赖其搜索编录锓梓,后世得其所据,其功大甚。乃若审阬天王堂之复,亦赖公启之。其他尊祖敬宗之道,无所不用其心,可谓贤矣。宏一公感其修谱之德,立主以配祀万登公。生宋景定癸亥十二月二十九,殁元辛酉十二月十八”。“癸亥”是南宋景定四年(),“辛酉”是元至治元年(),即孙廷瑞是宋末元初人。孙吴会在修统宗谱时孙廷瑞已虚岁9岁,跟孙吴会应亦属同时代人,何来“世远年湮”?想是孙吴会宦迹无定,让孙廷瑞无从查考也。

无论是成化谱、江阴谱中的世系、《常州太守楚望公传》,都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咸淳五年以恩例授朝奉大夫,再请归,与族属叙旧,留连数月,谒審坑天王祠,舁去万登公中段碑,买舟而回”。咸淳五年孙吴会回到老家,“与族属叙旧,留连数月”,“后又之新安,与族属留连道故,经数月”,这数月内,他与族属叙旧道故,在干什么?

我的猜想:孙吴会必定不自张扬地在收集家族资料,事隔二年,即咸淳七年,就修纂出台了《新安孙氏统宗源流族谱》!

“载其先世唐金吾上将军万登公碑中段而回,以为后世集族凭验,其惓惓于祖宗者里者如此,盖诚有心人也”也透露出了此中情由,因廷瑞不知有《新安孙氏统宗源流族谱》,故仅听族人传说而作此猜测也。否则,他也不用花二十年的精力来修纂大德十年谱了。

廷瑞不知有《新安孙氏统宗源流族谱》:

1、从统宗谱和成化谱中关于孙吴会的世系如此不同可为一证,如生年、如配偶,绝不类同,想孙廷瑞是道听途说而臆会之。

2、从吴会本人世系往上推:

成化谱

吴会――玠――次龙(小二公)义公(二公)――三公――沂公(居唐田)――天祐――兴宗――拱辰――参公――佐公――万登

万登有子四:敏公、佐公、侁公、彦公。佐公居二。

统宗谱

吴会(元会)――道厚――德震――仁忠――铨――学凤――时华――宝金(名子厚,迁草市)――惟绍――大(迁坑口)――若容――宰――侁――万登

万登有子四:优、彦、侁、敏,侁居其三。

江阴谱全从成化谱,唯江苏谱“三公”作“鹤来”,其它也全同成化谱。本来江苏谱、江阴谱皆从成化谱而出,此无可疑。

统宗谱中吴会为万登十四世孙,而成化谱吴会为万登十二世孙,其它类同者基本皆无。

孙廷瑞是否全不知有《新安孙氏统宗源流族谱》呢?“大德十年岁在丙午莫春之初裔孙廷瑞百拜敬叙”的“孙氏族谱序”,在成化谱、江苏谱、江阴谱中都有收录。唯成化谱中多出廷瑞原注的小字,而此小注在江苏谱、江阴谱中都无。孙廷瑞在序中说到“万登公之来南也,奠居于休宁黎阳乡之唐田,吾里審坑天王堂实公咸通十四年所创,故有牌。今断缺矣。其犹存八十三字,曰‘雄姿嶷然’、曰‘分营捍御’、曰‘排难卻患’,谓公也”。下面就有他所作的小注:“断碑而为三,下段元刻天王像亦存。十一世孙前常州守吴会寓居南徐,咸淳己巳岁游庵中,舁去碑中段,载之归舟,寻置于王村篙工丁者家。今购索不获。按常守所传谱图,于中书‘祖孙万登’四字,又记葬处于两旁,书‘元唐田双穴妻王氏见有石碑在審坑庵’凡十六字。審坑庵宇,比岁一新,廷瑞叙其事,求弘斋曹先生为碑记,其断碑更龛置之”。

此“常守所传谱图”,应为孙廷瑞所见的残叶(应该当为写本),故有残存数字的说法。

故据理猜想:孙廷瑞是听说过或看过孙吴会所修谱图残叶的,但全本肯定没有见过,也不知孙吴会是否修有《新安孙氏统宗源流族谱》。

根据成化谱所收录的《廷瑞翁裒刊谱费》(大德十年)、《今刊谱费》(成化四年)涉及新安各支,又猜测:孙吴会在修《新安孙氏统宗源流族谱》,是私下悄悄所为,并没有张扬,所以知道的族人不多,否则孙廷瑞在后来查访时不可能一无所知。故据理猜想:《新安孙氏统宗源流族谱》是在其它地方(应当是在常州官所)修纂、印制,家乡人反倒没有看到或听说过。所见者也不过是孙吴会在家乡落下的草谱图残叶。

江阴谱中“迨明嘉靖间有六世祖鼎公恐延及后裔丁众世致难稽考,始手录世系图及序先代事迹,以遗后人。复得廷瑞、新德诸公谱序、源流,传为家宝”的记载,至少在明嘉靖间尚无《新安孙氏统宗源流族谱》的线索。

又成化谱(包括江阴谱、江苏谱)收录了自大德十年廷瑞序、大德十年孙岩序、洪武己酉孙瑛序、洪武丙寅孙采序、永乐丁酉孙德洪序、正统五年河南程蕃序、正统六年孙德新序、正统七年南昌崔彦俊序、成化四年孙宗然序,均只知有孙廷瑞而不知有孙吴会修谱。

据此,作大胆猜想:

新安孙氏统宗源流族谱》就是宋咸淳七年修,咸淳七年印,考虑到印刷的时间跨度,也当在一、二年之内,因是活字印制,所费时间也不会太长。

至于一些资料及另三部谱中说他卒于咸淳六年,并无所据,他在咸淳七年还撰写了二篇序言,便是重证。

我猜想《新安孙氏统宗源流族谱》是孙吴会私下收集资料,然后拿到外地——认为是在常州官所——定稿、印刷,还有以下几个旁证和猜测:

1、《统宗谱》谱目:大字(孙氏世家相传之宝)、朱熹题词、孙氏复修统宗族谱叙(咸淳七年辛未岁春月吉旦赐进士朝奉大夫裔孙吴会谨叙)、孙氏统宗族谱叙(咸淳七年辛未岁冬月望日赐进士朝奉大夫裔孙吴会谨叙)、孙氏重修族谱闻见记(咸淳七年九月吉日邑庠生裔孙元俊谨志)、孙氏家政录、孙氏世谱凡例(咸淳七年辛未岁之吉)、祖像(三幅,附像赞)、墓图(二幅,万登公和夫人各一)、姬氏周文王派传玉叶金枝正宗之图、御史中丞伏伽公派下相传枝图、迁祖伏伽公相传实录(本谱是以伏伽公为一世祖,万登公为十一世,孙吴会本人为二十四世)。

这里没有收录家族家谱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族规!

在宋代家族制订族规是否需要上报朝廷不详,但在后世,这道顺序是少不了的。族规对一个家族来说必不可少的,就算当时不需要上报官府,但本家族族规的制订,也必需通过家族内部的执掌族权者。《统宗谱》中没有收录这个重要部分,只能作“私下修纂”的理解。

按:本谱中有《孙氏家政录》,细阅全文,实只是一部家法,与族规不同。

2、《统宗谱》的修纂者除孙吴会外,另一个是孙元俊,再无其它人参与的记载。而这个“孙元俊”,就是孙吴会的长兄。其父道厚生三子:元俊、元会、元文,后元文已迁到“严州之淳安”,谱中有记载。

也就是说,在常州的新安孙氏,只有孙吴会和他的兄长孙元俊。孙元俊参与修谱的一些事务,自在情理之中。

3、统宗谱中吴会子:

廷用,生于景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辰时。

成化谱中吴会祖父

小二公讳次龙,义公子也,娶洪氏,并葬溪连园。生四子,长玠公、次六五公渡淮、三文蔚渡淮、四细五公出绍溪口吴氏,生一子大公蒙,字养正。正生三子,长观复出绍常州守吴会,次、季失讳。(此有二个“绍”字,应是“继”字之义)。

成化谱中吴会子:

十三世:元一公,讳观复,字主静,号静轩,养正公子,宋淳祐乙巳()三月五日生。以己酉岁()往继常州守吴会公,初以荫授将仕郎,乙亥()转武功郎。为人和易,喜愠不形于色,而濡染彬蔚,有承平故态,辞翰俱有可观。娶锺氏,生子梓,女适胡氏,孙四人。公尝以己巳岁()侍亲归乡,越三十有七年当大德己巳(应为乙巳,)十月携长孙骥再归累月,而后代世莫得而详。

元二公,讳观蒙,常州宁吴会公庶子也,兵间辟地姑苏,与其生母相踵而没,无后。

若成化谱中关于吴会子世系无误,则统宗谱中“廷用”,即为成化谱中的“元二”。元一因为是嗣子,故在统宗谱中没有收录。

猜想:出继溪口吴氏的并不是孙蒙,而是孙吴会本人,所以他在谱中才会有“元会,继名吴会”的说法,因已继吴氏,故名吴会。

统宗谱中孙吴会记载其祖父孙德震只有二个儿子:道厚、道亨。成化谱中有四子,按常理猜测,祖孙数世之内的世系孙吴会总不至于记载有误,或者这个出继“溪口吴氏”的“四细五公”本来就是溪口吴氏嫡系?

孙吴会之所以要把谱拿到常州(?)来修,是因为内心深处有个复宗的念头,而又不想让外人知道?之所以没有把嗣子元二列入谱中,亦当出于这样的考虑?

据程维荣《中国继承制度史》(年6月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历代辨别昭穆、敬宗收族的宗祧继承”载:“正如出为他族嗣子要呈报官府一样,归宗也应该‘经县投词’,并且‘经官除附’,得到官府的同意,予以削除旧籍,恢复本族的族籍”、“原则上,一旦被立嗣,‘既无显过,安可切切然以去之’;‘昭穆既顺,且无显过,自无遣逐之理’。如果出继子破费尽所继之家财产,为贪图本家财产而提出归宗,这样又可能在本家引起纷争,因此官府不应予以同意。如因贪图财产,以欺诈而‘妄认归宗’,更应该受到惩罚,‘勘杖八十,以为改姓妄词之戒备’”(出宋刻本《清明集》卷七归宗)。

以孙吴会的身份地位,是不可能去自找麻烦的,还不如私下而为之求得一个自我安慰。结合前面提到的孙吴会不自张扬的收集家族资料,我认为,这个猜想是能自圆其说的。

4、据清爷提供的资料,嘉靖本《新安名族志》中记载了休宁孙氏家族中的孙万登、孙吴会、孙廷瑞诸人的一些相关资料,并说明孙廷瑞修有宗谱十卷,这十卷本就是孙廷瑞所修的大德十年修本。而孙吴会所修的《统宗谱》不涉一字,说明这部家谱在当地根本没有流传和记载。也只能作“修在外乡”的理解了。

新安孙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第页题本谱著者为:“明孙廷瑞纂修”。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第页和《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第页所载均同上。此三目著录的均为国图所藏清抄本,其著者著录有误。   《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第页载本谱的刻本:“[休宁]新安孙氏重修宗谱不分卷(明)孙信杰纂修明成化4年()刻本书名据谱序题”。此间著者著录稍欠全面。   本谱名据国图藏本后序题,卷端未题谱名。   谱前“正统五年岁次庚申春正月穀旦将仕佐郎徽州府儒学教授纯公十二世孙河南程蕃书”之《德规公续总谱序》中载:   “(德规公曰)‘……子孙虽繁,而谱则未始作也。殆十五世有廷瑞翁者出,始索经史,询访耆宿,经二十年而方成。此廷瑞翁所以为祖宗培根,为子孙达枝,而开吾宗百世礼义之基也。今又数世未续,于是讨辑实录,摭旧登新,礼请璜源竹野吴先生笔削,将镂之版,愿一言以识之。’余披阅德规所续,其原始推终,浚流别派,井井有条,举目而宗亲可别,长幼可序,婚嫁可考,宅墓可知,以及夫字讳、生殁、寿夭、贤愚,无不了然昭晰,遂使后世尊卑秩然,不以贫富而有分也;上下绳然,不以贵贱而有殊也。”   此间,程蕃“披阅”的是“德规所续”的家谱,不是“数世”以前孙廷瑞编的家谱。孙廷瑞何时编有家谱?谱中载:   “十五世。纯三公讳廷瑞,字温玉,号芝田,震宗公长子。……家谱赖其搜索编录锓梓,后世得其所据,其功大甚。乃若审阬天王堂之复,亦赖公启之。其他尊祖敬宗之道,无所不用其心,可谓贤矣。宏一公感其修谱之德,立主以配祀万登公。生宋景定癸亥十二月二十九,殁元辛酉十二月十八。”   “癸亥”是南宋景定四年(),“辛酉”是元至治元年(),即孙廷瑞是宋末元初人。南宋亡时,孙廷瑞才十六岁,编谱时当已入元,耗时二十年。   关于明正统和成化年间的两次修谱情况,谱中载:谱后所附“成化戊子冬月甲子万登公二十世孙云溪信杰拜书”中载:   “……(家谱)吾宗自芝田翁修后,今将二百年,卒未有继述者。宗长德规尝存心于斯,因事而沮。仲父则中奋然以继述为己任,走书采访,润色芝田翁之旧,延名儒相与仇校。乃曰:‘此风化所关,纲常所系,岂细故哉!非授梓,不能传诸永久。’季父芳中、原中,弟大里、大关,同予力赞其就。惧无以诏后,故赘是辞,为子孙世宝云。”“戊子”即成化四年。此谱亦于该年刊刻,即《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所著录者。   家谱正文载:   “十八世。庆八公名新德,字德规,又字用规,天赐公子也。……及见诸子渐长,延请璜源竹野吴先生以教之。族之谱系自芝田翁编辑,越今五世,寥寥无继修者,然间有作者不合不公。公大搜索各枝,求其证订焉。将锓梓,为僻见者妄议,公止之。……生洪武乙亥闰九月三日戊时,殁景泰壬申四月十四日丑时。”   “十九世。宗十公名宗然,字则中,又名鼎,字廷器,号雪轩,德洪公三子,生洪武癸酉二月十五辰时。……(笔者加:年)七十六,偕弟侄成大宗谱。与之契者,惟程文通、鲍延龄、张惟达、张恒数君子尔。”   “十九世。宗十五公名宗芳,又名流芳,字芳中,德洪公四子。……立始祖堂祭,远祖墓祭及续家谱之类,无不协心同力。……生永乐己丑二月二十九戊时。”   “十九世。宗十六公名宗本,字原中,号竹隐,德添公之子,生永乐丙戌八月十九申时。……凡尊祖敬宗之道暨殖祖赀续宗谱,无不为倡。”“二十世。信一名信杰,又名互,字永泰,号静庵,祖招公长子。……举行团拜生殖祖,资编续家谱,无不协心,由是遐迩称重。……生永乐乙未八月初一日辰时。”   上文表明,明正统初年,宗长孙新德(字德规)“搜索各枝”,“证订”孙廷瑞旧谱,并于正统五年()请程蕃写了序,新谱“将锓梓,为僻见者妄议”,遂中止。孙新德死于景泰三年()。至成化初年,孙宗然“奋然以继述(笔者按:即续修)为己任,走书采访”,“偕弟侄成大宗谱”,即本谱,时为成化四年()。由此,本谱纂修者应著录为:(明)孙新德原纂修;(明)孙宗然,(明)孙宗芳,(明)孙宗本,(明)孙信杰等续纂修。

欢迎







































北京白癜风防治医院
北京中科白巅疯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anxianzx.com/xajj/3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