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东晋咸和六年(公元年)立县,名为宝安。唐肃宗至德二年(年)改名为东莞。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始,相传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公元年,中国明朝万历时置扩建东莞守御千户基地,分东莞县置新安县,并建县治于南头,辖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区域。
明中叶南头倭患严重
隆庆六年(年)二月,广西提刑按察司副使刘稳调补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负责广东海疆的防御及安全。
明朝政府将刘稳放在海防的重要岗位上,可能是因为他对两广的情况熟悉。刘稳,字朝重,别号仁山,湖广雩县(今湖南炎陵县)人。明嘉靖三十五年(年)考中进士,授南京武选主事的职位,后提升为广东南韶兵备佥事。南韶有大罗、小罗,为瑶人地盘,官府禁人出入,搞得来物价高涨,瑶人出来抢劫,让当地人不得安生,刘稳上任后深入瑶区,宣谕威德,立瑶长共同管理,迎来安定团结的局面。他因抚黎有功,任南韶兵备副使,后调广西提刑按察司副使。既然对付瑶人有一套,平定广东倭患的重任就落在他的肩上了。
嘉靖中叶以后,东南沿海一带的倭患愈演愈烈,尤其是浙江、福建两省,由于官兵征剿不力,倭寇出没无常,如入无人之境,甚至出现明兵“数万之众,贼常以矛走之”的情况,引起百姓的恐慌和朝廷的担忧。后来起用戚继光在浙江抗倭,戚家军的鸳鸯阵总算让肆无忌惮的倭寇尝到了苦头。浙闽倭患平息后,倭寇南窜广东,与海盗、番夷狼狈为奸,横行海上。
嘉靖三十年(年)秋,东莞南头人何亚八入海为盗,勾结西洋海盗商船进攻东莞守御千户所,千户官万里在南山烟墩阻击海盗阵亡。指挥使李茂材率兵增援,才赶走这批海盗。直到嘉靖三十三年(年)这批海盗才被消灭。
嘉靖三十七年(年)十月,倭寇闯进珠江口,大肆抢掠广州东莞沿海乡村,并在潮州登陆,杀死龙溪都指挥杨簠。
隆庆元年(年)海盗曾一本与倭寇勾结,攻入东莞守御千户所,原东莞所千户、柘林守备李茂材率官军围剿,一直追到雷州港,因为同行将领想保存自家实力而不发援兵,李茂材孤军奋战至死。
隆庆四年(年),倭寇再次勾结曾一本攻广州,在惠州、东莞及今深圳北部地区乡村中扫荡劫掠。东莞所百户官吴纶在保卫乡村的战斗中阵亡。
隆庆五年(年),倭寇围攻大鹏守御千户所城,城中军旅不整、防御设施及武器陈旧不堪,局势万分危急。舍人康寿柏挺身而出,率领城中军民奋勇杀敌,倭寇围城40余日不克,无奈解围而去。
“辛酉之变”加速南头立县
刘稳到任没有多久,就亲自出马巡视广东沿海的海防。当他巡行至南头时,刚上岸,就有一群当地百姓等候在码头,为首的是一位长者,他就是深孚众望的吴祚。
吴祚,字迁锡,为人正直,经常为乡民排忧解难,主持公道,人称其“有古王烈风”。嘉靖四十年(年)夏,东莞及附近地区发生大饥荒,贫民为饥饿所迫,纷纷起来造反,抢夺粮食。8月,东莞、增城两县的饥民里应外合,冲入增城县城,大肆抢劫米铺及其他店铺,人称“辛酉之变”。
此时南头城内外也是人心惶惶,时常有小股饥民结伙出来抢米。这里人口较多,离东莞县城路途遥远,处于几乎无人管理的状况之下,大量的饥民聚集到各个公共场所,时有饥民啸聚掠米,瞬息生变。吴祚来到跃跃欲试的饥民们前面,挡住他们的去路,厉声的喊道:“你们要造反吗?如果是,你们就把砍死我;如果不是,你们还是各自保护妻儿回家,不要闯祸了。”在吴祚等乡绅的耐心劝导下,一场一触即发的饥民暴动暂时平息下来。
他流着泪水向刘稳诉说百姓的苦难及图求保障的心愿,他说:“辛酉之变,阖郡皆然,虽由天变,实亦人事。为滨海万年计,久安不如立县便。”
立县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要办成此事,非要寻求个把中央领导的支持不可。刘稳回到羊城后,特地过海,到位于广州河南小港的天山草堂(今广州市云桂大街小学一带),拜访在家丁母忧的原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何维柏。
何维柏建议设立新县
何维柏(-),字乔仲,号古林,南海沙汍人。寄籍三水,嘉靖十年(年)得选贡士。嘉靖十四年(年)中进士,选庶吉士。历任监察御史、大理寺少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吏部左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职。嘉靖二十四年(年)因弹劾严嵩而被削职。家居22年,他先在光孝寺的容迹亭开讲白沙之学,每月三次,来听讲的人越来越多,容迹亭容不下那么多人,遂在河南小港择地建天山书院,接待四方从游之士,讲学收徒。他将书院和居所都名为天山,是取“天崇高而莫及,山重厚而不迁,自天而下,惟山特立于中”之意,表明他所标榜的是一种顶天立地、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人格。尽管他于隆庆元年(年)被召复职,因朝纲不正,第二年便以丁母忧去官还乡。
刘稳向何维柏讲了这次巡海的见闻,将南头父老吴祚等说的话转述给他听,说:“吴祚说他们年纪都老了,什么时候死都说不定,只是子孙还要在此生活下去,世道如此衰败,怎样才能见到天日啊?他们号吁伏地,请建县治,以图保障。”
何维柏听后,问道:“你为何不尽力促成此事,也好安抚这方的百姓?”
刘稳回答道:“建置之事太重大了,也不是说办就能办的事。只能建议添设一丞,勉强不辜负众望。”他的意思是在东莞县增设一名县丞,专门负责南头一带的管理。
何维柏说:“在南头设立了海防,郡贰和守备都在弹压这块地方,还不能让小人依附,再添一个丞又有何用呢?如能建邑立县,职责就明确专一了。宰牧的职责是安抚百姓,既要约束强悍之人,不能让他们肆无忌惮地干坏事,又要关心良弱的群众,让他们感到有政府依靠。南头是东莞的藩篱,会省的门户,辑近控远,安内攘外,一举而众善得矣。过去也曾和制府刘公、吴公商议过立县之事,不久以前还和殷正茂说过这个事。你要去见他,就把我说的意思转告他。”
第二天,刘稳带着一份关于申请在南头添一丞的报告,去见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广东的兵部右佥都御史殷正茂,并转告了何维柏的意见。
殷正茂问道:“南头父老的意见如何?”
刘稳答道:“万口同词,惟愿立县。”
殷正茂说:“何公平时从不随便开口讲话,既然如此,我看可以建县,请你重新打一个立县的报告来。”
刘稳赶紧起草关于申请在南头设县的报告,送给殷正茂审批,上报朝廷。
新县建立,名曰新安
朝廷很快批复下来,同意立县,并命名为新安,取其“革故鼎新,去危为安”之义。
南头是东官郡的故地,也曾辉煌过。早在东晋时期,由于北方多战乱和汉人大量南迁,广州属地于咸和六年(年)新置东官郡,郡治宝安。下辖宝安、海丰、兴宁、雷乡。刘宋大明八年(年)东官郡下辖六县,共有户人家,平均每县只有区区户。到了梁中大同元年(年)下辖增城、海丰、兴宁、海安、宝安。
由于人口少,地区经济长期处在不发达的水平,无法承担地方财政的开支,宝安县于唐至德二年(年)改为东莞县,县城也由南头迁往到涌(今东莞)。各个朝代官府也派军队在这个地方驻扎。唐开元二十四年(年),在今香港的屯门设屯门镇,驻军人。宋开宝五年(年),在屯门镇旧址和固戎角分别设屯门寨和固戎角寨,另在杯渡山设捕盗廨。洪武二十七年(年)指挥花茂上奏朝廷,在南头的城子冈设东莞守御所。
随着倭寇、海盗和番夷的不断骚扰,南头一带地区愈来愈显示出重要的战略地位。正如《新安县志》所说的那样“新安,弹丸小邑也。然佛堂门诸险,砥柱大洋,较虎门尤为扼塞。景炎驻蹕,忠义之苗裔多留寓焉。若大奚名胜,鱼盐物产,不胜僕僕数。东北与东莞及循州之归善博罗相错犬牙,海西南向遥连香山澳门,与实与省会相辅。”正德年间,当地百姓也曾请求从东莞县分出单独立县,可惜没有被官府采纳。
新安县是从东莞县分出来的,地盘主要是东莞守御千户所城所管辖的旧编户五十六里。全县设三乡,七都,五十七图,五百村,境内外地乡宦的田都附藉于五都二图。据《新安县志》记载,新安县万历元年的户籍,户原额七千六百零八户,口原额男妇三万三千九百七十一户。赋原额官民灶僧夏税农桑等米一万零六百九十九石九斗七升八合三勺九抄内。
新安县的疆域,据康熙《新安县志》记载,大致为:“邑治东西广九十里,南北袤一百余里。东抵旱塘凹八十里,为惠州归善县抵界。西抵香山县界。南抵佛堂门重山叠障。北抵莲花峰六十里,为东莞县界。东南抵平海守御千户所,陆路一百五十里,为惠州府界。东北抵半凹山九十里,为东莞县界。西北抵虎头门。西南抵香山寨。”
后来人们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认为“新安形势与他处海疆不同。盖他处以抵海而止,而新安则海外岛屿甚多,其下皆有村落,固不能不合计海面而遗居民于幅员之外也。且以四至定县治,不能以县治定四至,固须统计海洋开方画界。”
到了嘉庆《新安县志》新安县的疆域就改记为:“邑地广二百七十里,袤三百八十里。东至三管笔海面二百二十里,与归善县碧甲司分界。西至礬石海面五十里,与香山县淇澳司分界。南至担杆山海面,北至羊凹山八十里,与东莞县缺口司分界。东北至西乡凹山一百五十里,与归善县碧甲司分界。西南至三牙山一百二十里,与香山县澳门厅分界。西北至合澜海面八十里,与东莞县缺口司分界。东南至沱泞山二百四十里与归善县碧甲司分界。”
新安县城概况
县城仍选在南头的城子岗,将旧东莞守御千户所城加固而成。城墙是明洪武二十七年(年)由广州左卫千户崔皓开筑的,周围连子城,共长丈5尺,高2丈,底宽2丈,上宽1丈,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知县吴大训认为“北门当县治之背,地脉非宜塞之”,只开通东西南三门,门前都设有吊桥,城楼、敌楼各4座,警铺25个,雉堞个,另外,在东南隅、西南隅分别建有水关。新安城里的主要街道有县前街、显宁街(县左)、永盈街(县右)、寺前街、新街(仓前)、聚秀街(学右)、和阳街(东门)、迎恩街(南门)和五通街(所前)等。
县署是行政机关所在地,设在城中,座北向南,中为正堂,堂下为露台,周以栏杆,又下为甬道,中立戒牌坊,上书“戒铭”。甬道左右两廊分列吏舍,戒牌坊前为仪门。仪门外,东为土地祠,为迎宾馆,又前为新仓;西为仓吏舍,为常平仓,为余房。大门覆以楼,曰谯楼,楼前为照壁。东为号房,西为闲房。正堂东为旧仓,又东为典吏廨,西则犴狱堂,后为宅门,为捲蓬,为川堂,左为门房,为茶房,右为花厅,额曰“双柳轩”,为幕厅,为耳库。正堂后思补堂,又后为后堂,又后为花园,名后山,立有土地祠,祠外周以墙垣。
城隍庙建在城西门内,为三进三间二天井的建筑,前为大门,中为正堂,后面是神堂。古时候,稍具规模的县城均筑有城墙和护城河,人们把城墙和护城河称为“城隍”。城隍是城市的保护神,是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职权相当于县官老爷。道教把城隍当做“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说它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保障谷丰民足。洪武二年(年),诏封天下州县城隍神为显佑伯。洪武三年(年)六月始正神号,曰某府州某县城隍之神。又令各城隍庙依各府州县公廨起盖,率用兽头,其坐椅书案并如官府制造,去塑像为木主。城隍庙是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祭典场所,地方官府朔望进香,祈晴祷雨,常藉以宣讲乡约。百姓禳病祈福,牲醴香楮,祷献报赛。
社稷坛建在县城外西南隅。社稷是土地之神。社是五土之神,即: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将五种颜色的土覆于坛面,称为五色土,象征国土。稷是五土之神中特指原隰之祗,即能生長五谷的土地神祗,这是农业之神。社稷坛座南朝北,东西、南北各2丈,高2尺多,四边都有3级陛石,四周修筑有围墙。祭祀时由北门入。神牌是用木头制作的,高2尺5寸,阔4寸5分,厚9分,下面的跌座高4寸5分,阔8寸5分,厚4寸5分。神牌上硃漆金字,一个写着“县社之神”,另一个写着“县稷之神”,平时放在县里的仓库里,祭祀时才将它们迎出来,并立在社稷坛上,县社之神在西,县稷之神在东,位置是不能乱的。
风云雷雨山川坛是祭祀风、雨、雷、电、山川之神的场所。风、云、雨、雷四神是天神,五岳、五镇、五山、四海、四渎是地祗神,祭祀他们是为了祈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洪武六年(年),有旨以风云雷雨山川之神共为一坛合祭。山川坛建在南门外崇镇铺,规格大小与社稷坛相同,座北朝南,从南门入。神牌也是用木头制作的,与社稷相同,神号曰风云雷雨之神、山川之神,前者在右,后者在左。
学宫既是祭祀圣人的地方,又是士子读书的场所。建在城东门外。学宫的建筑一般又先师殿、启圣祠、明伦堂、戟门、棂星门、泮池、东西两庑等。学署是教育机关,建在东门内显宁街王璟祠旧址,左边是教谕衙,右边是训导衙,两个衙门共一个大门出入。
演武场在县城南门外,中有演武亭,周围环以垣墙。明万历十五年沿垣建兵房间,作为总镇哨兵驻扎的地方。演武亭的左边建有关帝庙,也是一座三进三间两天井的建筑,前为门楼,中为正堂,后为三义堂。另外还北门城上、西北边城、城外西门海边上建了3座铳台。
新安百姓深怀刘稳
万历元年(年)新安县正式成立,设知县1员,典史1员,典吏7名(户分典司),承发1名,仓吏1名,库吏1名。儒学教谕1员,司吏1名,训导1员,官富巡检司巡检1员,司吏1名,福永巡检司巡检1员,司吏1名,东莞场大使1名,攒典1名,归德场大使1名,攒典1名,永盈仓大使1名,攒典1名,大鹏仓大使1名,攒典1名。新安营参将1员,城守守备1员,千总1员,把总2员,官兵名。大鹏营参将1员,守备1员,千总2员,把总4员,外委7员。
第一任知县是吴大训,广西马平人,岁贡。典史是彭一桂,广西滕县人。教谕是俞香,江西永丰人,岁贡。训导是雷平,江西人,岁贡。官富司巡检是林云龙,福建人,万历二年任。福永司巡检是胡芹。
万历二年(年),刘稳再次来到南头,看到县署、城隍庙、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学宫、学署、演武场这些标志性建筑大多落成,感到万分欣喜,赋《入新安喜而有感》诗一首:
巡行边海上,此地几经过。
县治从新建,人民比旧多。
风清无鼓角,夜永有弦歌。
睹洛如思禹,应知迹不磨。
这一年的秋天,刘稳晋升南京太仆二卿,消息传开,新安人民奔走相告。离别之时,当地官民拥道送行达数千人,刘稳更是依依不舍,遂赠诗《别邑父老》一首:
父老追随两月余,临行转觉意踟蹰。
茫茫云水空相忆,雁过衡阳好寄书。
中国的百姓是善良的,凡是为百姓做点好事,他们总是会记住你的。刘稳走了,百姓忘不了,这叫官去民思。刘稳留给百姓的想头是什么呢?当时的尚书南海人陈绍儒在《海道刘公去思记》一文中总结道:
“思者三:以征输讼狱者,地之近,贷诈无以私也,谓之仁;以设险简戎者,诘之便,奸宄繇以寢也,谓之忠;以旷谋旦举者,任之力,陈修获以遂也,谓之断。断则民徯志而怀,忠则民感激而兴,仁则民乐利而悦。”
知县吴大训、耆民吴祚等人在南门外崇镇铺的风云雷雨山川坛之侧建起汪、刘二公祠,将他和汪鋐合祭一室,后者是正德年间的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因指挥屯门海战抵抗葡萄牙殖民者入侵而知名。祠堂有专门的田租、铺租、艇租,作为每年春秋祭祀的经费,县长官率士绅百姓亲旨祭之。吴国光《海道刘公祠租记》记载了这件事:
“新安,东莞故壤也。旧去县治一百余里,川塗修险,民之税者、役者及讼者咸苦之。正德间,伏阕请析县,弗就。隆庆壬申,海道副使刘公以戎事来,恻念民隐,慨然有分邑之议,达于两院,疏请于朝,遂即东莞所邑焉。邑侯吴公奉命宰邑事,区画营建,百度聿新。万历甲戌,刘公复至,进侯商榷时政,敷文布泽,植法剔弊,贤愚老稚靡不佩德熙化,冀公久莅兹土。亡何?刘公擢太仆贰卿,行,邑民相语太息,如失慈母,谋祠刘公,诣侯以请。侯曰:《礼》凡有功德在汝民,必宜祠焉。乃率吴祚等,度地建祠,且捐俸助之。数月祠成,侯又曰:祠贵祀也,曷以祀?祠贵永也,曷以永?时邑民困船役,鲜置船。侯令民置樵船一十舵,蠲其役,岁各量入租,以备祠用。乃定春秋两祀,县实举焉。于戏!侯之心,民之心也。民之去思越世如在,侯力也,则民又何以报侯哉?”
土生土长深圳人土----地之根本;生----地之血脉;长----地之希望;我----深圳人。我的先祖藏于此地,我的今生益于此地,我的儿孙旺于此地,我是土生土长深圳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