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安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科教育人、旅游富民战略,全县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回快,县城建设框架不断拉大,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更为迫切,农村学校学生人数逐年锐减,城镇区学生人数不断激增,造成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日益突出。为更好地解决农村教育规模小、条件差、师资弱、城镇区学校学位不足等问题,根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省、市相关文件精神,新安县启动了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通过调结构、改条件、促均衡等措施,较好地优化了中小学布局,扩充了城镇教育资源,有力推进了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高起点规划,缓解了“城镇挤”、“乡村弱”的问题。
新安县坚持把调整优化学校布局与城镇化发展、农村教学点质量提升及教育精准扶贫相结合,统筹部署,合理规划,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教育质量较高、办学效益明显的基础教育体系。经过对全县中心城区及各乡镇未来教育需求的调研,县委、县政府对学校布局规划做了调整,制定了《新安县“十三五”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专项规划》。根据规划,全县寄宿制小学需改扩建4所,新建11所;新建寄宿制初中3所,共需资金3.14亿元。到“十三五”末,全县现有所小学将整合为55所,所有教学点全部整合到新规划的镇区学校之中。(一)扩充了城镇义务教育资源,有效缓解了“城镇挤”的问题。随着新安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预计到年,城镇人口将达28万人,新增人口8万人。根据《新安县—年消除大班额工作规划》,年底前,将新建城镇学校3所,改扩建城镇学校6所,新建、改扩建校舍平方米,完成投资1.57亿元,增加学位个,确保完成“到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的目标任务,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平发展。截止目前,已完成西苑学校、双语学校、学林小学、紫苑小学等4所学校的改扩建工作,新增校舍平方米,增加学位个,完成投资.4万元;新建新安产业区中心小学拟投资万元,新增校舍平方米,增加学位个,目前正在紧张施工中。其他项目将按照规划分年度逐步实施。(二)加强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化了农村学校布局,化解了“乡村弱”的问题。新安县农村教学点原有个,共有学生人。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小学人数呈逐年下降之势,农村“一村一学校”的办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新的形势的发展。为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促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规模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让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新安县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整合农村教育资源,让教学点学生集中到镇区小学就读。截止目前,已新建成农村寄宿制小学3所,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小学13所,新增建筑面积平米,新增学位个,全县教学点已经整合撤并个,共有名学生转入镇区中心小学就读,同其他学生一样享受优质教育。
二、高质量建设,改善了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
寄宿制学校建设作为惠民工程和民心工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主要做法是:一是优先保障学校建设用地。县政府先后制定了《新安县城市总体规划(-)》《新安县中小学幼儿园专项规划(-)》,并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为新建和改扩建学校预留建设用地,做到规划到位、位置不变、面积不减,依法依规保障中小学教育用地。二是优先保障资金供给。县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公共投资的重点,不断加大全县城乡中小学基本建设投入。教育局统筹整合“全面改薄”项目资金、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长效机制资金,优先调整用于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年,县、乡财政投资1.6亿元,规划建设寄宿制小学8所,目前已建成3所,主体完工1所,开工建设4所。三是严格按标准规划建设,确保工程质量。新安县寄宿制学校建设严格按照《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试行)》要求,科学规划,精准预算,标准建设,充分满足寄宿生食宿需求。先后制定了《中小学校舍建设管理办法》、《“全面改薄”项目管理制度》及《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等管理制度,各项工程建设严格按照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程序,依据项目工程管理要求组织实施。坚持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投标管理制、工程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并设立永久性工程标识牌,明确各自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四是强化学校内部装备,对全县的教育信息化设备进行配备和完善。—年先后投资余万元,安装电子白板和多媒体一体机块,更新网络教室装备计算机台,实现了“三通两平台”建设目标。
三、高水平管理,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在抓好寄宿制学校硬件建设的同时,县教育局不断加强学校内涵发展,努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一是统筹城乡师资配置,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建立师资流动机制,开展薄弱学科走教、城区骨干教师支教、名师交流等工作,有效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和乡镇工作补贴政策,农村教教师每人每月可享受最低元、最高元不等的各类乡村补贴,同时投资多万元用于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确保农村教师留得住、安住心、教得好;整合各教学点师资力量,年轻教师充实一线,技能课教师回归本位,年龄大教师转为生活辅导教师,使农村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二是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学生寄宿环境。各乡(镇)党委、政府积极投资改造校舍,完善设施,正村、李村、曹村等乡(镇)免费为小学寄宿生购置被褥、餐具及洗漱用品,并调配生活辅导教师,专职照顾小学生饮食起居;北冶镇政府投资为全镇新增寄宿制学校教室、宿舍全部安装了空调,创设了优越的寄宿条件。三是开展养成教育,丰富校园生活。各学校在正常教学基础上,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寄宿生进行洗漱、吃饭、内务整理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自理能力。针对小学生依赖性强的心理特点,各寄宿制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小学生尽快摆脱依赖心理,适应寄宿制生活。晚饭后,生活辅导教师引导寄宿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培养其个性特长,孩子们或阅读图书、或上网学习、或打球下棋、或弹琴娱乐,丰富了课余生活,彰显了个性特长。他们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沉浸在欢乐的游戏里,很快都将学校当作了自己的家,适应了丰富愉悦的住校生活。四是借助各方力量,减轻家长负担。为减轻家长负担,方便学生入学,我们借助各种力量,为家长、学生排忧解难。县委、政府对全县寄宿生实施营养餐改善计划,合理膳食,提高寄宿生生活水平;教育局利用“一补”资金对来自偏远教学点的寄宿生给予资助;北冶、洛新产业集聚区等纷纷出台政策,对到镇区学校的寄宿生每人每月补助生活费元;仓头镇政府租用专车在每周一上午、周五下午接送学生。这一系列帮扶措施使寄宿学生安心学习,家长放心满意。
(新安县教育局供稿)
赞赏